冬虫夏草的发迹史
点击箭头处“”,哦!!
冬虫夏草的发迹史
01
冬虫夏草主产于青藏高原,其最早的应用记载于藏医文献《月王药诊》。冬虫夏草的特殊形态引起了古人的极大兴趣,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论述,各种典故传说也散见于历代笔记杂说之中。《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先生曾有一首《咏冬虫夏草》诗云:“冬虫夏草名有实,变化生产一气通。一物竟兼动植物,世间物理信难通。”古人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给它起了“冬虫夏草”这个看似最合适的名字。实际上,此物既不是虫也不是草,而是一种寄生于蝙蝠蛾幼虫的真菌。冬虫夏草的这个身世之谜,一直到1842年被伦敦的真菌学家伯克利研究揭开。
现在的中药书籍普遍认为冬虫夏草作为药物记入本草,始见于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其实在此之前的《寿世保元》已有论述:“冬虫夏草,味甘性温,虚劳咯血,阳痿遗精。”但从冬虫夏草的形态描述到药理推演,从服用方法到应用验方,没有一本书比《本草纲目拾遗》更详细完备。
近年来,冬虫夏草的价格不断攀升,简直成了“黄金草”,可是在古代冬虫夏草并不属于主流中药。
这一点翻检《清代宫廷医案研究》即可知,太医们并不青睐此物,延年益寿还是首推人参。且老字号的药店如同仁堂、鹤年堂等都设有参茸专柜,却未曾闻有像今天药店一样用海马、冬虫夏草点缀门面的。冬虫夏草历来只在民间作为食疗保健品流传,无论是古来的临床医学大家还是现在的正规医院医生,从来不曾听说善用冬虫夏草的,大部分医生一辈子不曾用过一次。
02
冬虫夏草之所以有着古今不同的处境,是由于古今医界对其功效认识有着很大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本草文献对于冬虫夏草功效的记载仅限于温肾补肺、补虚劳、纳气平喘。然而具备这些功效的药物甚多,如蛤蚧、胡桃肉、紫河车、人参等等,完全没有必要选用在当时来源稀少的冬虫夏草。
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科学事业的进步,中草药的现代药理研究也逐渐地,人们对许多传统药物经过研究又有了新的认识,冬虫夏草即其中的一种。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对免疫或造血功能低下、癌症等是有效的辅助治疗;对吞噬细胞的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对一些白血病患者或正在接受化疗者有积极的作用;能修复受损的肺泡细胞;对中老年因内分泌腺体萎缩分泌失调引起的性功能障碍有很好的疗效。
这些成果的面世,将冬虫夏草一步步地推向辉煌时代。
南朝褚澄的《褚氏遗书•除疾》说:“世无难治之疾,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这句话一直在中医界广泛流传。的确,很多中药是可以替代的,补益药物更是如此,但是药物一旦具有了“修复损伤”“提高免疫”等很精准的现代研究成果,即使有“善代之人”,也乏“可代之药”了。
在现在临床中,冬虫夏草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配合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增效、减毒、减量;
②治疗肿瘤,扶正抗癌,配合化疗或肿瘤手术后康复;
③治疗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慢性肝病、肝硬化、慢性心肌炎、慢性哮喘、肺气肿、男女性功能减退、血液细胞减少等脏器功能低下;
④用于老年人病后康复和日常保健。
03
上文提到蛤蚧、胡桃肉可以替代冬虫夏草,但这些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成果与冬虫夏草并不相同。所以,在传统中医理论认为可以替代的药物,在实际治疗中不一定行得通。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曾指出冬虫夏草“功与人参鹿茸同,但药性温和,老少病虚者皆宜服用”,这一记载点出了冬虫夏草的优势,就防治儿童哮喘而言,人参、蛤蚧、紫河车疗效确切,但都能引起性早熟,冬虫夏草药力不如上述三种,但引起性早熟的情况也少些。
这些无可替代的功效使得冬虫夏草的价格不断攀升,而对冬虫夏草的过度采挖也势必影响生态环境稳定。这是亟待解决的矛盾。笔者以为,解决这个矛盾应从三方面入手:
第一,突破人工培植的技术瓶颈。目前野生的冬虫夏草已经越来越少,市面所售多是人工培植,由于冬虫夏草特殊的生长环境,至今仍难以实现大批量人工培植。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冬虫夏草的来源才有保障。中药人工培植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人参最为典型。
第二,研究冬虫夏草的替代品。我国地域辽阔,物种繁多,积极搜集临床医师的经验用药,尤其善用草药的民间医师的经验用药,进行现代药理研究,发掘特效、廉价、来源丰富的草药,以减缓冬虫夏草的市场需求压力。
第三,引导大众的保健观念。在大型医疗机构,冬虫夏草的使用主要以中成药的形式进行,如金水宝胶囊、百令胶囊等,医院的中药房很少储备冬虫夏草饮片。但药店不同,冬虫夏草饮片可以任意购买,殷实之家为了保健,多有购买存积冬虫夏草的习惯。这一部分的消耗占了冬虫夏草总产量很大的份额。不容否认,老年人经常服用冬虫夏草能全面提高体质,减慢脏腑功能衰退,延缓衰老,但冬虫夏草不同于安宫牛黄,能在关键时刻保命,它需要长期服用方能见效,一般家庭很难负担此费用。所以应引导大众纠正此观念,选用其他廉价可行的方法延年益寿,以减少对冬虫夏草的消耗。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青囊散记——品趣味故事,学实用中医》,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陈腾飞。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