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中医专家问答(五)
点击箭头处“”,哦!!
1.儿童抽动障碍常见哪几个证型?
儿童抽动障碍常见的证型包括肝亢风动证、痰热扰动证(痰火扰神证)、风痰扰动证、外风引动证、气郁化火证、脾虚肝亢证、脾虚痰聚证和阴虚风动证。
另外,还有医家把本病辨为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瘀血内阻证、肺肾阴虚证、心肝血虚证、血虚生风证等证型。
2.有哪些症状可以辨为
脾虚肝亢证?
抽动障碍儿童表现抽动无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眨眼皱眉,噘嘴搐鼻,腹部抽动,喉出怪声,精神倦怠,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形瘦性急,夜卧不安,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或薄腻,脉细或细弦者,可辨为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小儿脾常不足,若饮食不节,则易损伤脾胃,脾气不运,致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生化乏源;小儿肝常有余,肝木克脾土,土虚木旺,“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
脾主肌肉四肢,脾气虚失于健运,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抽动无力;肝开窍于目,肝风亢动,则见眨眼、皱眉等;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水谷精微化源不足,致肺金虚弱,不能克制肝木,肝风内动,则见搐鼻吸鼻等;脾气运化无力,肌肉失养,挛缩而颤,则见噘嘴、腹部抽动;足厥阴肝经循喉咙,脾虚肝亢,虚风内动,则闻喉中怪声;脾失健运,气血亏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出现面色萎黄、食欲不振等。
3.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
怎么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用扶土抑木,调和肝脾法治疗,方用缓肝理脾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山药、柴胡、白芍、当归、陈皮、酸枣仁、甘草等。方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陈皮、茯苓、白术、甘草健脾化痰,培后天之本;山药气阴双补;柴胡疏肝平肝;白芍和血柔肝,养阴平肝;当归补血活血;酸枣仁补肝阴且宁心安神。抽动频数加葛根、天麻;肝气亢旺加钩藤、生龙骨;手足蠕动频繁加木瓜、伸筋草、鸡血藤;腹部抽动明显加木瓜、枳壳,重用白芍、甘草;搐鼻加辛夷、苍耳子;食欲不振加谷芽、焦山楂、鸡内金;睡眠不安加柏子仁、珍珠母。兼心气虚者,合用甘麦大枣汤。
抽动障碍儿童平时应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油炸、烧烤、辛辣刺激、生冷等食物,以免损伤脾胃。
4.有哪些症状可以辨为
脾虚痰聚证?
抽动障碍儿童表现抽动日久,发作无常,抽动无力,嘴角抽动,皱眉眨眼,喉中痰声,形体虚胖,食欲不振,困倦多寐,面色萎黄,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沉滑者,可辨为儿童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
“脾为生痰之源”,痰生怪症。小儿脏腑娇嫩,有“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易被饮食所伤。
平素过食肥甘厚腻或进食零食、生冷过多,均可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津液不能输布而水湿凝聚成痰,痰浊内生,导致气机不畅,筋脉失养,经筋拘急而发抽动。
气血生化乏源,四肢、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抽动无力,发作无常;痰浊循经上扰咽喉,则喉中痰声;痰湿阻于头部经络,不通则不荣,出现嘴角抽动、皱眉眨眼;脾虚气血不能荣养肌肤则面色萎黄,痰湿阻遏,则形体虚胖、困倦多寐。
5.儿童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
怎么治疗?
儿童抽动障碍脾虚痰聚证治以健脾柔肝,行气化痰,方用十味温胆汤加减。
常用药物有陈皮、法半夏、枳实、茯苓、炒酸枣仁、五味子、太子参、白术等。方中法半夏辛温,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枳实降气导滞,消痰除痞;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炒酸枣仁宁心安神;五味子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太子参益气健脾;白术健脾益气,燥湿消肿。痰热者,加黄连、胆南星、瓜蒌;肝郁气滞者,加柴胡、郁金、白芍;纳少者,加焦六神曲、炒麦芽等。
脾虚痰聚证的抽动障碍儿童要注意祛痰时顾护脾胃,慎用易损伤脾胃的寒凉药物。平素要忌食生冷、肥甘之物,避免暴饮暴食。另外,忧思伤脾,家长应运用正确的方式教育孩子,以免由于过度责罚导致孩子情绪抑郁,久之损伤脾胃。
往期回顾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专家问答(一)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专家问答(二)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专家问答(三)
儿童抽动障碍中医专家问答(四)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抽动障碍中医专家问答》,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韩新民。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