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头晕多年,如何清内湿治疗?
点击箭头处“”,,获得不定期福利!!
眩 晕 验 案
01
张某,男, 30岁,2017年6月16日初诊。
主诉:头晕7年余。
现病史:时有头晕,腿软,手足肿胀,喜卧,痰多色白,口渴,恶风,纳佳,眠安,大便日一行,小便色黄。舌苔薄黄,边有齿痕,舌下脉络瘀暗,脉弦滑。
辨证:脾虚湿蕴,清阳不升。
治法:清热利湿,健脾升清。
处方:
白术10g,泽泻30g,白蒺藜30g,柴胡20g,法半夏6g,藿香10g,厚朴10g,龙胆草5g,茯苓15g,麦冬15g,滑石20g,生甘草3g。
14剂,水煎服,日1剂。
嘱节制饮食,适量运动。
二诊:药后头晕发作减少,咯痰减少,口渴汗多,大便不成形,小便色黄,舌脉同前。
处方:
白术10g,泽泻30g,白蒺藜30g,柴胡20g,法半夏9g,藿香10g,厚朴10g,龙胆草5g,茯苓15g,麦冬15g,滑石20g,生甘草3g,焦槟榔12g,生黄芪20g。
14剂,水煎服,日1剂。
按 语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曰:“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汤主治水停心下,清阳不升,浊阴上犯,头目昏眩,现常用于治疗耳源性眩晕,临床疗效颇佳。
此例患者久患眩晕,属脾虚失运,痰湿内停,阻遏气机,清阳不升,卫外不固,故见头晕喜卧,腿软恶风;痰气交阻,经脉不畅,故见手足肿胀;痰湿久郁,化热伤津,故见口渴溲黄;舌边齿痕为脾虚之象;苔薄黄,舌下脉络瘀暗,脉弦滑,为湿蕴化热、气血不畅之象。四诊合参,辨证为脾虚湿蕴,清阳不升,治疗以清热利湿、健脾升清为主。
处方以白术、泽泻、茯苓健脾祛湿,白蒺藜、柴胡疏肝解郁,升提清阳,龙胆草、滑石、生甘草清热利湿,藿香芳香和中化浊,法半夏、厚朴燥湿理气,麦冬养阴生津。
药后患者头晕减轻,故以前方加法半夏以加强祛湿之力,并予生黄芪、焦槟榔一健脾消积,进一步促进脾胃运化。
02
卢某,男, 65岁,2016年4月8日初诊。
主诉:反复头晕10余年。
现病史:患者素喜肥甘厚味,近10年反复发作头晕,胸闷憋气,劳则加重,纳佳,时有腹胀,口鼻干燥,眠安,二便调,形体肥胖。舌苔薄黄,根稍厚,舌下脉络瘀暗,脉弦滑。2015年5月查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1.8cm0.2cm,遂于外院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2016年3月28日复查颈部血管彩超: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1.7cm0.2 cm。
辨证:湿热伤阴,痰瘀互结。
治法:祛湿潜阳,化瘀散结。
处方:
三棱10g,莪术10g,海藻15g,昆布15g,生地黄50g,丹参30g,草决明50g,夏枯草30g,元参30g,北沙参10g,枸杞子30g,生龙牡先煎各30g,路路通15g。
14剂,水煎服,日1剂。
嘱清淡饮食,控制体重。
按 语
此例患者病史已逾10年,病因系平素饮食不节,损伤脾气,健运失常,痰湿内生,气血郁滞,蕴热伤阴,致肝肾不足,风阳易动,清窍失养,故见劳则头晕,口鼻干燥;气机阻滞,升降失常,故见胸闷腹胀;舌、脉属痰瘀郁热之象。
处方以三棱、莪术破血逐瘀行气,海藻、昆布化痰软坚散结,重用生地黄、枸杞子以滋补肝肾之阴,丹参凉血活血,元参、北沙参清热养阴润燥,草决明、夏枯草清肝利湿散结,生龙骨、生牡蛎重镇潜阳,路路通活血通络。患者久病体胖,故须以重剂取效。
对于临床所见动脉硬化斑块,王老多责之于痰瘀互结,三棱、莪术和海藻、昆布是常用的祛痰化瘀、软坚散结药对。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本文选自《内湿证治辑要》,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王文友。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我为您点亮健康,您为我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