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名医学临床:祝谌予先生治疗顽固性呃逆临证经验
点击箭头处“”,哦!!
祝谌予先生
治疗顽固性呃逆临证经验
祝谌予先生(1914—1999年),名续,字慎余(后改为谌予),北京市人。著名中医临床家和教育家,中西医结合专家。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55年卫生部为培养国家高级中医人才,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祝谌予先生担任专职教学工作。1957年调卫生部直属北京中医学院(1993年更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任第一教务长,兼任金匮要略教研组组长。1975年任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主任。
01
呃逆
呃逆是膈肌痉挛的一种表现,发作时患者呃呃连声,不能自制,非常痛苦。其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所致,治疗多以降胃气为大法。但呃逆并非单纯胃腑一脏致病,常常可由他脏病变影响于胃而致。因此,单从胃治并非治本之法。
祝谌予先生从医半个多世纪,在治疗该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虽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但肝之疏泄实为保持脾胃升降正常的重要条件。因此,治疗呃逆注重调肝是先生的独到之处。
02
案例一
如治疗巴某,男,41岁。1979年2月23日因频繁呃逆8个月,影响工作与睡眠前来北京协和医院中医科就诊。
呃逆每次发作持续3~30天,发作后间隔5~6天,曾进行多方面检查,原因不明,先后服用降胃气之中药10余剂,同时配合针灸与西药镇静治疗,效果不佳。此次发作已1周,呃逆频作,无休无止,昼不能劳,夜不能寐,胃脘嘈杂,胸胁胀满,心烦易怒,乏力倦怠,偶有畏寒之感,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细弦。
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机不调。治以调肝和胃,畅通气机。
处方:桔梗10g,枳实10g,杏仁15g,薤白6g,柴胡1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甘草6g,牛膝10g,生姜3片及大枣5枚。7剂,水煎服。
1979年3月2日二诊:药后诸症减轻,但呃逆仍未完全消失。舌质淡黯,脉细弦。予上方加白芝麻30g及柿蒂30g。
1979年3月16日三诊:上方服14剂,呃逆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守方加茯苓20g及白术15g,服7剂,诸症皆消。
先生认为,本案顽固的胃气上逆之证,病程较长。仔细审证,不效之关键在于未抓住病之根本,患者初诊时胸胁胀满,胃脘堵闷,心烦易怒,夜不能寐,均为肝胃二经之证候。肝经循行两胁,肝气不舒,则有胸胁满;肝郁化火,则急躁易怒;热扰心神,则夜不能寐;木旺克土,脾胃失健,气机不畅,则胃脘堵闷,呃逆频作,无休无止;患者偶有畏寒之感,说明少阳失和。而所有这些,病之根本为肝气郁结,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治疗选用了小柴胡汤,以疏肝理气,和解少阳。正如仲景所云:“……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又加先生自拟的“上下左右方”,使中焦气机疏畅不滞,升降出入有序。同时方中又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顾护中州,体现了治病不忘治本之整体观念。二诊时又加用白芝麻及柿蒂加强了和胃降逆与镇纳止呃之力量。服后呃逆大减。三诊时加茯苓及白术加强健脾除湿之功,服半月,诸证皆除。
03
案例二
又如治疗兰某,男,43岁。1979年6月5日因频繁呃逆1周前来就诊。
患者呃逆发作多在饮水之后,并伴有胁下痛,面色苍白,精神不振,既往有风心病史,时发生心前区绞痛,心慌,汗出,腹胀满,进食差,矢气少,大便难。发作时服复方氢氧化钠和甲氧氯普氨等不效。舌质淡,苔白,脉弦。
辨证为脾胃虚弱,胃气上逆。治以益气和胃,降逆止呃。
处方:旋覆花10g,代赭石(先下)30g,党参10g,半夏10g,莱菔子10g,甘草6g,丁香5g,柿蒂20g。6剂,水煎服。
1979年6月12日二诊:药后呃逆未止。左胁下仍痛,腹满恶心,纳呆,眠差,胃脘疼痛,矢气少,舌淡苔白,脉弦。辨证为肝胃不和,气机不畅。治以调肝和胃,降逆止呃。
处方:桔梗10g,枳实10g,杏仁10g,薤白6g,柴胡10g,白芍10g,川芎10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0g,甘草6g及当归10g。3剂,水煎服。呃逆止。
本案患者平素气血不足,心脾两虚,故见心慌,气短,汗出,面白肢冷等症;呃逆发作多在饮水之后,提示脾气已虚,饮水湿更甚,湿浊碍脾,脾之升清降浊功能下降使气机阻滞。患者呃逆发作时伴有胁下疼痛,说明肝之疏泄功能确有障碍。综上分析,本例实因木旺乘土而致呃逆频作。但选用偏于主治胃虚痰阻的旋覆代赭汤疗效不佳。二诊时仔细审证求因,改用柴胡舒肝散加用“上下左右方”,行疏肝理脾,调和气机之功,同时加半夏,配方中陈皮以燥湿健脾,降气和胃;又考虑患者平素气血不足,心失所养而致心慌,心悸,故加当归补血和血,协治兼证,组方严密,药到病除。
04
体会
祝谌予先生的体会,《素问》云:“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说明气机调畅之重要性,为使气机调畅,选用辛散宣通肺气,以上行之力为最的桔梗;又选性苦温,理气消胀、宽胸快膈,以下降行散为著的枳壳,二药参合,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制约,相互为用。再选薤白与杏仁,前者辛温,行气于左,温中通阳,行气散结;后者苦温,行气于右,润肠通便。二药伍用,一左一右,理气宽中,消胀除满相得益彰。
先生坚持中医的整体观念,严格而又灵活地运用辨证施治,2例虽然都从肝论治,但是,其一合用了小柴胡汤,一则合用了柴胡舒肝散,1例和解,1例疏郁,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说明中医治疗贵在辨证准确,灵活用药,融汇变通。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建院名医学术思想精粹》,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张伯礼,副主编:黄璐琦,执行主编:胡镜清。编辑整理。】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随手点赞、在看,传播健康、分享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