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丛书》序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厘定《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丛书》序
针灸流派,是针灸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土壤,也是针灸学术传承的阵地,人才培养的摇篮。我国五千年针灸发展史,也可谓是针灸流派不断出现又不断融合,进而推动针灸理论日臻完善、实践不断发展的历史。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胕,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

可见,针灸本身即是南方针术与北方灸术两种流派的融合。

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古今学者公认“殆非一时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它的成书前后历经二三百年,汇集了众多医家的不同学术思想。如关于经脉气血循环,除我们所熟知的十二经首尾衔接循环理论外,还有阴阳表里循环、经水云雨循环、阴出阳入循环等理论。其他如经络、藏象、病机、诊法、治则,甚至阴阳、五行、藏府等中医筑基理论,也皆有不尽相同的理论表述。因此,《黄帝内经》可视为不同中医流派学术思想的荟萃。

秦汉以降,针灸流派层出。如南朝徐熙针灸世家相传七世,江西席氏针灸自南宋至明代传承十二世,凌云针派自明代传至清末光绪年间历十三世而不缀,以及东垣针法、南丰李氏、四明高氏补泻等针灸流派,尽皆载诸史册。魏稼、高希言教授以针灸学术发展脉络为纲,将秦汉以来针灸学术划分为经学派、穴法派、手法派等十八个流派,编著《针灸流派概论》,成为全国针灸专业研究生选用教材。

近百余年来,面对西方医学的挤迫,广大针灸业者发遑古义,融汇新知,躬耕实践,推陈出新,发掘、整理、创新了众多新的针灸流派,推动了针灸学术的繁荣与发展。刘炜宏研究员通过文献检索,结合诸家临床所长,将我国针灸临床流派分为针法派、灸法派、刺络放血派、拔罐派、刮痧派等,其中针法派又可分为手法派、经穴派、特殊针具派、特殊治疗部位派、针药结合派等。上述每个流派,又可再有进一步的细分以及不同的代表性医家。当代针灸流派之繁荣,可见一斑。

为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应用、推广转化的新模式, 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64个全国中医流派传承工作室,澄江针灸学派、长白山通经调脏手法流派、辽宁彭氏眼针学术流派、管氏特殊针法学术流派、甘肃郑氏针法学术流派、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河南邵氏针灸流派、湖湘五经配伍针推流派、靳三针疗法流派、四川李氏杵针流派等针灸流派位列其中。

同时,为推动针灸流派的研究与传承,2013年,中国针灸学会批准成立针灸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遵循学术愈研而愈精的理念,上述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在专业委员会的平台上,就流派研究内容、传承方式、推广途径等,彼此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探索,不仅保证了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建设质量,而且通过共同举办继续教育学习班、交叉带徒等流派传承推广方式的创新,有效扩大了各流派的影响和相互间的融汇。

感谢人民卫生出版社对针灸流派研究工作的重视和积极组织,10家全国第一批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鼓桴相应,使这套具有时代气息的针灸流派系列丛书顺利面世。其内容,包含了上述针灸流派的历史源流、学术思想、临证精粹,展示了10家传承工作室近年来在流派资料整理、挖掘与研究中的最新成果;其形式,采用了二维码信息技术,既可收藏,也可利用手机等终端进行扫描,随身便携,随时学习与领悟,相信读者能够从中多有受益。

中国针灸学会
流派研究与传承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 夏有兵

从本周起,我们将每周推出一家针灸流派,展示其学术思想、临证精华,并配流派传承人亲手操作视频,如专家亲临身侧,耳提面命。敬请关注。

【本文选自《中国十大针灸流派丛书——甘肃郑氏针法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方晓丽。编辑整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