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国医大师李济仁的十大验方——清络饮

国医大师李济仁的十大验方——清络饮

点击箭头处“”,哦!!

“张一帖内科疗法”是新安医学的代表之一,已经被收录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新安医学第一个入选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济仁溯本清源,根据张一帖内科疗法“调寒热、和气血”的学术思想,针对痹病提出了寒热辨治、气血并举、从络辨治的治法纲要;根据新安医学“固本培元”思想,提出了重视脾胃、培补肾本的治法纲要。

李济仁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及新安医学特色,创立了疗效确切的系列方药与治法,处方熔经方、时方、新安医方于一炉,精心化裁。代表方药与治法有治疗痹病的“清痹通络饮(清络饮)”、治疗冠心病(胸痹)的“归芎参芪麦味方”、治疗乳糜尿的“苦参消浊汤”系列方、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固本益肾汤”、治疗胃病的“和、降、温、清、养、消”六法等。

清 络 饮

组成:黄柏10g,萆薢10g,苦参10g,青风藤10g。

功效:清热除湿,通络开痹。

主治:(痹病)湿热痹阻。多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引起的周身关节疼痛、肿胀,或伴有局部发热。

【病案赏析】

余某,男,68岁。2010年6月21日初诊。

主诉:双腕及双膝关节酸胀疼痛2年,加重1个月。

病史:患者2年前劳累后出现双手腕、手指及双膝关节对称性疼痛,肿胀麻木、活动受限,伴严重晨僵,曾到当地医院诊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间断服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近1个月来因连绵阴雨致周身关节肿胀疼痛加重,遂来就诊。2010年6月18日辅助检查示:类风湿因子420.80U/ml,C反应蛋白26mg/L,抗环瓜氨酸肽抗体479RU/ml,血沉12.55mm/h。刻下症见:双手腕及双膝关节疼痛肿胀,伴痛处发热,触之皮温略高,双手掌指关节及近指间关节疼痛伴屈伸不利,晨僵大于1小时,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弦。

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

中医诊断:痹病。

辨证:湿热痹阻。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处方:黄芪35g,当归15g,青风藤10g,川黄柏9g,苦参9g,川萆薢9g,鸡血藤、活血藤各1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30g,忍冬藤25g,川蜈蚣2条,乌梢蛇15g,雷公藤(先煎)10g,秦艽15g,制川乌、草乌(先煎)各10g,甘草10g。15剂,水煎服。

二诊:2010年7月5日。药后周身关节疼痛较前减轻,唯双膝行走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守上方加川牛膝15g、怀牛膝15g,引药通经。

三诊:2010年7月26日。因饮食不慎致胃脘不适,行走需扶持,纳可,便调、夜寐安。7月15日膝关节及双踝关节肿痛明显,于当地医院行B超检查,提示胆囊炎、胆石症。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数。守二诊方加金钱草30g、虎杖25g,以清利湿热,排石治标。

四诊:2010年8月27日。药后诸症明显好转,双手指间关节疼痛减轻,右手肿胀明显好转,唯颈部及双膝关节时隐痛,行走时足底疼痛,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沉细。8月25日复查血生化:血沉91mm/h,抗链球菌溶血素O 72U/ml,类风湿因子355.5U/ml,C反应蛋白15.10mg/L。患者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均较前好转,守方续服半年。

【按语】

热痹首先出现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中,之后王肯堂对其证候表现、治法有了全面的论述。其病理演变过程,叶天士的论述对临床指导用药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性为实证、热证,或虚实夹杂,其病机始终以热邪的病理变化为核心,但由于风寒湿邪入侵可转化为热痹,因此热痹也可出现寒热错杂、阴阳交汇的复杂临床表现。故临床治疗上,不能只顾清热而延误病情。

清代尤怡《金匮翼》有言:“热痹者,闭热于内也……所谓阳遭阴者,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痛痹,然而闷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热痹的病理演变过程:“初病湿热在经,久则瘀热入络。”并明确指出寒湿与湿热的不同:“从来痹证,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中可以看到,热毒、风热、暑湿之邪入侵,湿热蕴结,风寒湿郁化热等,均可致痹;而血虚、血热、阳多阴少、湿热内蕴等又为热痹发病的内在因素。热痹的治疗,历代虽有清热解毒、清热疏风、清热散寒、清热利湿及清热凉血等治法,但总不离清热这一基本原则。

治疗本案患者时,李济仁教授以自拟“清络饮”化裁,同时加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忍冬藤等,加强通痹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忍冬藤具有抗炎、镇痛之功。在针对热痹治疗的基础上,李济仁教授加减化裁,以黄芪、当归、活血藤、鸡血藤加强活血补血之功,重用黄芪增强补气之力。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时,李济仁教授擅用虫类药,如蜈蚣、乌梢蛇,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蜈蚣具有镇静、镇痛、解痉及抗炎作用,与全蝎配伍,其祛风湿除痹痛、止痉通络的效力更强。对于疼痛比较明显的患者,李济仁教授喜用川乌、草乌药对,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川草乌主含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头碱等,具有抗炎镇痛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热痹以寒凉为主,少佐温热之品,恰当掌握寒热之间的比例,巧用活用,其效乃彰。

特别提示:
由于平台更改了文章分发机制,不按时间推送,而是按权重随机推送,为了保证您能看到我们的推送,不错过每一篇好文章和每一次福利活动,请将我们的设为星标,让我们每天与好文章相遇,在文章中与国医大师攀谈!

END

【本文选自《济世仁医:传奇国医家族的医养之道》,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张其成。编辑整理。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扫描下图二维码可查看本书详情。】

长按上方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进入购买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