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医大师朱良春:溯古论今谈医德朱良春简介
朱良春,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首届国医大师,朱老曾先后承杏林星火于马惠卿、章次公先生,悬壶济世于南通州,这位毕生奉献于基层的国医大师,以其在药物学、虫类药、风湿及肿瘤等疑难疾病诊疗上的深厚造诣和宝贵经验,赢得了“虫类药学家”、“风湿病泰斗”等美誉。他治学严谨,勤于实践,师古不泥,锐意创新,颇多建树,是一位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临床家。
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应当具有的道德品质。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提倡医德是我们中医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这方面的论述。其中最著名的有“疏五过论”、“征四失论”等篇章。
嗣后,在历代医家的著述中,都续有记载,张仲景在《伤寒论原序》中,恳切指出了当时医生治学的许多弊端,提出了“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医学主张,堪为学习祖国医学之准绳。
孙思邈在《千金方》中,于篇首列有“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等数篇,对医德作了精辟的论述。南齐《褚氏遗书》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这是对医生道德的基本要求。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医学家无不具有高尚的医德,济世活人的动机激发医学家为医学进步奋斗终生。所以说,医德和医术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一、情操高尚 服务赤诚
自古称医为仁术,这和现代所讲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后汉书方术传》载:“汉太医丞郭玉,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说明古之学有素养的医家对待病人无分贵贱,总是悉心施治。
汉代董奉,治病不取报酬,病人愈后,给他种杏树一棵作为纪念,后来他的住宅附近,蔚成杏林,直到现在,“庐山杏林”仍传为医界美谈。
今天的医务工作者,理应有超越前人的美德,遗憾的是有人名利熏心,或“看人头”行医;或假公济私;或以病假条作交易,把神圣的医术变成商品。面对我们先人的嘉言懿行,这些人应该脸红。
汉代张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为了解除当时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伤寒等疾病的威胁,精研医术,著成了学术价值很高的《伤寒杂病论》,在祖国医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其立言的动机是十分高尚的。
《医镜》载:“朱丹溪弃举子业而致力于医,迎候者无虚日,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道,亦不为止,仆夫告痡,谕之曰:疾者度刻如岁,而自逸耶?”这种不畏艰险,体贴病人的精神,无疑是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
今天我们讲“心灵美”,应该表现在爱护病人,关心他们的疾苦,不避辛劳,不厌其烦,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是。那种厌烦病人、训斥病人、讥讽和嘲弄病人的行为,都是违反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其心灵也是丑恶和肮脏的。
唐代孙思邈,学识渊博,道德高尚,他曾说:“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谕于此。”
他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危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悽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者可为苍生大医。”
凡是违反这些原则的,他斥之为“含灵巨贼”。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把为病人服务视为己任,无分贵贱,一视同仁,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抛却私心,出以公心,勇于负责,积极救人,特别在重症、险症的救治中,“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当同心协力,竭尽一切办法进行抢救,如果遇到疑难,推三阻四,就会使病者失去抢救之机会,这是医务工作者失职、无德的表现。
二、好学不倦 精益求精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仅仅具有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愿望是不够的,必须掌握过硬的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精通本行业务,不能正确地分析病情、诊断疾病、处方用药,就会因循误事,甚至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
因此,为人民健康钻研医术是医德的又一表现。祖国医学有高深的理论,浩繁的典籍,各具特色的流派,我们必须像蚕吐丝、蜂酿蜜那样,终生勤劳,孜孜不倦地学习,才能采撷精华,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
孙思邈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
这段话告诉我们,为医者必须打下扎实的基础,要探源穷本,接受历代医学的精华。我们是历史唯物论者,不能割断历史,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发扬。而要继承,就得下功夫认真读书,接受了前人广博的理论和经验,才能由博返约。
所以喻嘉言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其奥理,知其大要,在医学领域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逐步迈进。
学习绝不能存门户之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知识面是很狭隘的。陆定圃说过:“习医者当博览群书,不得拘一家之言,谓已尽能事也。”无论是读前人的书,还是向今人学习,我们都要牢牢记住他的话。
任何流派,都有所长。但是,既有所长,必有所短。学其所长,避其所短,始为善于学习;荟萃众长,融一炉冶,才算学有所成。
对于不学无术的庸医,古代医家是深恶痛绝的。张仲景说:“观今之医,不求思念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这种既无实学,而临证又草率从事者,是不能胜任医疗工作的。张仲景的这番论述,不啻给那些不学无术者敲了一个警钟。
医学科学是在不断发展的,中西医学的新理论、新成果不断涌现,我们处在知识更新、知识爆炸的时代,必须如饥似渴地接受新的知识,不断开拓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医疗手段。医生除需具有比较全面的医学知识之外,还应掌握和了解其他有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自然科学(如:气象、地理、天文、生物、物理、化学、免疫、分子生物学等)及文学艺术等多学科的一般基本知识。
三、谦虚谨慎 作风正派
正派的医疗作风大致可包括:关心病员,认真负责,不为名利,不尚浮华,举止端正,态度和蔼,文明礼貌,尊重同道,维护集体,等等。一个医院要有好的院风,就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有好的作风,我们必须从自己做起,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据《医镜》记载:“王琢章,性慈祥,对病者每谆谆告诫如父母,每处方必再三推究,有所增减,虽深夜必使人叩病者门告之,或且深自引咎,改易前方,不自怙过也。”
能视病人如己亲,其精神固值得称道,而诊治已毕,继续推敲,务求药与证合,且不讳言己过,其治学之严谨,襟怀之坦诚,更值得我们追慕与学习。
古之名医告诫医者不能沾染骄傲自大的恶习,孙思邈说:“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回春录序》中说:“故为医无才、无学、无识不可也;为医恃才、恃学、恃识亦不可也;必以平心以察之,虚心以应之,庶乎其可也。”这些论述何等中肯!医生的学识固需广博,但亦不能自恃己能,漫不经心。“恃才、恃学、恃识”,就阻断了自己继续前进的道路。“谦受益,满招损”,这些有益的佳言,我们要牢牢记取。
应当怎样处理同道之间的关系才算比较恰当呢?我认为陈实功的这段话是有参考价值的:“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尊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只有这样,才能团结同道。
今天我们医务工作者,已不是像旧社会那样私人开业,社会主义制度把我们组合在一个大家庭里。一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和集体息息相关。我们必须处处从大局出发,维护全科、全院乃至医务界的声誉。同道之间,要互相尊重;新老之间,要尊老爱新;上下级之间,要尊上爱下。若自矜己能,目空一切,诋毁他人,炫耀自己,都是无知、无德的表现。
临证必须胆大心细,谨慎从事,在对患者解释、答复问题时,也要尊重客观事实,把握分寸,决不能任意夸大病情,危言耸听,增加病人的精神负担,甚至产生医源性疾病。
应该懂得,良好的服务态度,文明礼貌的作风,安慰性的语言,是一种精神治疗,有助于疾病的恢复。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理,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特别是对一些因精神因素而致病的患者,可以收到药物无法达到的效果,这为医学心理学研究所证明了的。
医德所包括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说,就是要求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具有心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德高(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术精(精湛的医疗技术)的修养。
【本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医论医案集(第一辑)朱良春医论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