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特色针法概览
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经过几代人的研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并总结了一系列特色针法,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业内影响颇广。
一、湖湘五经配伍针法
“针经治脏”是在本流派“五经配伍”思想指导下的一个分支脉络,是指在经络脏腑辨证、五行生克理论指导下,针刺我经及与我经相关的其他四经(子母经、克侮经)的穴位来调节相应脏腑的阴阳偏衰,治疗脏腑相关疾病,即运用针术实行五经配伍治脏腑病。强调五行生克制化之理,确定补母、泻子、抑强、扶弱等治疗方法,对五脏进行系统调控,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由于经络的特殊性、交叉性,其相互关系包括本经、表里经和同名经、生克经等多种关系,这从“大五经”角度亦体现了注重经络整体的取穴治病特点。基于“一经司控多脏,多经司控一脏,多经对多脏交叉调控”等学术主张,“针经治脏”具有针经调脏、针经补脏、针经养脏的作用,而手法、方法、刺激量、疗程是影响针经治脏的关键因素。
二、足阳明胃经三段取穴法
严洁教授“三段取穴法”是沿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在其循行分布的头面、躯干及下肢三段分别取四白、梁门、足三里穴为主,依据中医基础理论和四诊合参的病史收集辨证论治,施以针刺补泻手法治疗与胃腑病相关的方法。严洁教授从“七五攻关”“八五攀登”“九五攀登”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课题中“经脉与脏腑相关”分题研究,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医药重大基础研究课题、国家“973”计划项目等课题20多年的研究中,始终以经脉-脏腑相关为主攻方向,以“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为突破口,以浅表性胃炎(胃黏膜损伤)、功能性消化不良(胃肠动力低下)为靶点,进行了大量的机理研究与临床观察。从中枢到外周通路,从效应到物质,从功能到形态,从基因表达到蛋白组学等多方面、多层次进行了实验机理的探讨,提出了“经脉脏腑与肽能神经相关”的假说,证实了四白、梁门、足三里三段取穴针刺对“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与修复作用,及对胃动力的调整效应等,并在临床予以推广应用,疗效显著。
三、张力平衡针法
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治疗是脑卒中患者后期康复的重点和难点,章薇教授总结多年的临床经验,主持研发了治疗痉挛瘫痪的“张力平衡针”法,该法2005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推广治法100项之一。
1.技术特色
张力平衡针法疗效确切,操作方便,安全可行,患者易于接受,适宜于临床推广应用。
2.适应病证
脑卒中痉挛瘫痪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年龄45~70岁。或小儿脑瘫、截瘫、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痉挛拘急状态者。
3.治疗方法
器械准备:无菌针灸针(直径0.32mm,长40mm毫针)
操作步骤:
【体位】取仰卧位,患侧上肢置体旁,手臂伸直,掌心向躯干;患侧下肢自然伸直,腘窝处垫高1.5cm左右,支撑踝关节保持中立位。
【取穴】上肢屈肌侧:极泉、尺泽、大陵;上肢伸肌侧:肩髃、天井、阳池;下肢伸肌侧:血海、梁丘、照海;下肢屈肌侧:髀关、曲泉、解溪、申脉(具体见表6)
【手法】①弱化手法:先取上肢屈肌侧和下肢伸肌侧穴位。用75%乙醇棉球消毒穴位,取毫针,快速刺入各穴,捻转和角度为90左右,频率为100次/分左右,得气后每穴行柔和均匀的捻转手法1分钟,以不出现肌肉抽动为度,出针轻慢。②强化手法:后取上肢伸肌侧和下肢屈肌侧穴位。常规消毒,取毫针,快速刺入各穴,得气后每穴行较强的提插捻转手法1分钟,根据肌肉丰厚度,提插幅度1~3cm,频率为50次/分,捻转角度为180左右,频率为60次/分,以出现较强针感为度,出针较快。
表6
张力平衡针法取穴及针刺角度、深度技术标准
穴位
取穴标准
针刺角度
针刺深度
极泉
上臂外展,在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避开动脉直刺
2cm
尺泽
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桡侧缘
直刺
3cm
大陵
仰掌,于腕横纹正中,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直刺
1cm
肩髃
在肩峰前下方,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取穴
针尖朝向臂直刺
4cm
天井
尺骨鹰嘴后上方,屈肘呈凹陷处
直刺
1cm
阳池
在手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尺侧凹陷处
直刺
1cm
梁丘
仰卧,在膝髌上外缘上二寸凹陷处,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之连线取穴
针尖斜向大腿内侧
3cm
血海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针尖斜向大腿前侧
3cm
照海
在内踩正下缘之凹陷中取穴
针尖斜向赏上刺
2cm
髀关
仰卧,在髂前上棘与髂骨外缘的连线上,平臀横纹,与承扶穴相对处取穴
直刺
5cm
曲泉
屈膝,在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当胫骨内踝之后,于半膜肌、半肌腱止端之前上方取穴
针尖斜向大腿后侧
3cm
申脉
于外踝正下方凹陷中取穴
针尖斜向上方刺
2cm
解溪
平齐外踝高点,在足背与小腿交接处的横纹中, zaozi004 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取穴
避开动脉直刺
1.5cm
4.治疗时间及疗程
留针30分钟,出针前分别用上述手法运针1分钟,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疗程之间隔两天,连续治疗观察3~4个疗程。
5.禁忌证
对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及神志不清者,伴有严重糖尿病者,严重感染,严重心脏病,恶性高血压,肝肾功能不全,造血系统疾病者慎用。排除精神病、艾滋病,以及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者。
6.注意事项
痉挛瘫痪患者因痉挛状态及肌张力增高,容易出现滞针,故病人体位要舒适,留针期间不得随便变动体位。医者手法要熟练,进针宜轻巧快捷,提插捻转要指力均匀,行针捻转角度不宜过大,运针不宜用力过猛。
四、聪脑通络针法
小儿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陈俊军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采用聪脑通络法针刺治疗小儿脑瘫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该法能明显改善患儿残疾程度,且针刺腰背部及四肢不留针,患儿易于配合,大大减少了其痛苦,家长更易于接受。具体方法介绍如下:
1.取穴
头穴线:顶中线(督脉,头部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为进针点);顶旁线(膀胱经,头部正中线旁开1.5寸,入前发际2.5寸处为进针点);枕中线(督脉,头部正中线入后发际上2.5寸处为进针点);枕旁线(膀胱经,头部正中线旁开1.3寸,后发际直上2.5寸处为进针点);颞线(耳尖直上2寸处为进针点)。
腰背部腧穴:大椎、筋缩、命门、腰阳关。
四肢部腧穴:合谷、内关、三阴交、脑清(位于踝关节前横纹中点直上2寸,即解溪上2寸)。
2.针具选择
选用0.30mm25mm普通型不锈钢针灸针。
3.具体操作
针刺头穴线:患儿取抱坐位,助手或家长固定患儿头部。①顶中线:第1针从神庭进针,沿该线向后透刺20mm;第2针从神庭与百会的中点处刺入,沿线向百会透刺20mm;第3针从百会刺入,沿线向后顶透刺20mm。②顶旁线:将该线等分,第1针从承光穴进针,沿线向后透刺20mm;第2针从该线中点处刺入,沿线向络却透刺20mm。③枕中线:从脑户进针,向下透刺20mm。④枕旁线:从玉枕进针,向下透刺20mm。⑤颞线:耳尖直上2寸处向下透刺20mm。均呈15角进针刺入帽状腱膜下,沿线透刺20mm。快速捻转手法:术者右手示指第1、2指间关节呈半屈曲状,用示指桡侧面与拇指掌侧面捏拉针柄,然后以示指掌指关节不断屈伸,使针体转动,每穴行针5~10秒(按年龄大小、体质强弱确定行针时间)。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手法同上。
针腰背部腧穴:患儿俯卧位,选用针具与针刺头穴线针具相同。从下至上取穴,快速进针直刺15~20mm(以肌肉厚薄而定),行小角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穴行针5~10秒后出针。
针四肢部腧穴:患儿取抱坐位或仰卧位,具体操作同腰背部腧穴。
头穴线每天针刺1次,腰背部、四肢部腧穴隔日交替。
【本文选自《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临床经验全图解》,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章薇,湖湘五经配伍针推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