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假定历代名医集于一堂

假定历代名医集于一堂
请点击标题下方蓝字()快速关注

作者/干祖望
编辑/李剑光 孔烈

不论学院的全体教职工,或医院的全体医护后勤工作者,聚集一堂,纵然大家都是头圆足方、五官四肢完全相同,但各自的修短肥瘦、性格风范、嗜好吐谈、奢俭谦傲以及外向内向等等,决无有一些雷同。诚如子产(?—前522年)所谓:“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如能起古人于地下,把历代名医请到一起来采访一下,定也十分有趣。

谈到体格风貌最“帅”的,当推葛可久(1305—1353年),他是“体貌魁硕,膂力绝人”,且好“击刺战阵”之法。缪希雍(1560—1630年)也相当神气,他也是“电目戟髯”,雄谈“今古成败”。最难博得年轻姑娘们欢迎的,可能就是唐慎微(1040—1120年)和滑寿(1314—1384年)了。根据历史资料,说唐是“外貌丑陋,举止朴实”;滑则为“貌不加丰,体不加长”,身高不满1.6米的矮个子。

至于仪表风度方面,如王叔和(170—255年)、皇甫谧(215—282年)、张介宾(1563—1640年)等的沉静寡欲、拘谨持身;张聿青(1844—1905年)的彬彬儒雅,都是属于内向型的性格。还有缪希雍的大侠之风;张子和(1151—1231年)的纵情豪放;虞抟(1438—1517年)的诚实直爽、光明磊落;陈实功(1555—1636年)的性情慷慨、重然诺;吴鞠通(1736—1820年)的口直心快等,都是属于外向型的性格。还有秦昌遇(待查)的潇洒自适;王肯堂(1549—1613年)的浸泡于纸山墨海中而不能自拔;薛生白(1681—1770年)的孤芳自赏、傲世不求闻达等,那又多么使人景仰和羡慕。

他们的健康状况,也相差悬殊。如孙思邈(541—682年)、方有执(1523—1593年)等,都是幼年多病。徐春甫(1520—1596年)等,一生善病。皇甫谧身患风瘫;庞安时(1042—1099年)两耳失听;殷仲堪一目失明,卢之颐(1599—1660年)两眼全瞎。

家庭出身也千姿百态,出身于豪门显官者,有王焘、李东垣(1180—1251年)、李中梓(1588—1655年)、张路玉(1617—1700年)等。书香门第者,有戴思恭(1324—1405年)、楼全善(1332—1400年)、江瓘(1503—1565年)、缪希雍等。出身贫苦的有许叔微(1080—1154年)、魏之琇(1722—1772年)、柯韵伯、陈修园(1753—1823年)等。至于出身于世医家庭的,为数更是无法计数,无从一一介绍。

其家庭经济状况,当然也有穷有富。家产敦实富厚者,有庞安时的“饶于佃产”;李东垣的“世以赀雄乡里”,向张元素拜师的学费一次就交上了“千金”。贫困的如尤在泾(?—1749年)“家境败落”,穷到以卖字为生;陈修园也是“家徒四壁”;程国彭更是贫病交迫;王孟英(1808—1868年)同样是“蓬牖茅椽,绳床瓦灶”。但我想这都是尚未成名之前的处境,一夕成名,绝对不会如此。

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必然造成奢华和俭朴的两极分开。庞安时一掷千金、毫无吝色,每次出门,就另有四艘“巨舟”伴行;汪石山(1463—1539年)则“生活节俭,甘守穷庐”。

孔老夫子得意门生子夏说得不错,“学而优则仕”(见《论语子张》)。名医必然是学而优者,所以当官的也不少。太医令及其相当于这个职位职称的都是对口的官,理应在医而官者中占有最多优势,如王叔和、巢元方、杨上善、王冰(710—804年)、钱乙(1020—1101年)、朱肱(1050—1125年)、王履(1332—1391年)、戴思恭、龚廷贤、薛己(1487—1559年)、徐春甫、杨济时(1522—1620年)等,都掌过这颗大印。

还有不对口的官,如张仲景(150—219年)做过长沙太守;刘涓子做过军医官;甄权(541—643年)做过秘书省正字;甄立言做过太常丞御史;王好古(1200—1264年)做过赵州教授;王肯堂做过南京行人司副职及福建修政;陆定圃(1810—1865年)和唐容川(1851—1918年)都做过七品芝麻官——县令。王清任(1768—1831年)以武秀才出身,所以做过一任小兵的小头头——千总。

历代名医的普遍嗜好,就是读书,所以都是博学之士。而且还精于其他的艺术。如滑寿精于音乐;王履精于天文;徐大椿(1693—1771年)精于水利;庞安时善书能画;薛生白善画墨兰;王清任精于拳击。当然也有奇怪的嗜好,如薛生白的爱养乌龟。更有不良嗜好者,如秦昌遇的嗜赌,根据史料记载他是“一入局戏,则天子呼来不上船,往往误事”。

对于宗教信仰,我国一向是自由的。绝大多数的为儒教,次之为道教。如葛洪(抱朴子)、陶弘景、王冰(启玄子)、朱肱(无求子)、孙一奎(生生子)、熊宗立(勿听子)、程国彭(普明子)、陈士铎(朱华子)等,都是道教信徒。而且孙思邈还是真人,崔嘉彦还是道士哩。

佛教方面除赫赫的鉴真之外,《慎柔五书》作者明代胡慎柔,落发空门,法名住想。清初大名医喻嘉言(1585—1682年),在他59岁时也曾削发为僧,但不久即还俗行医著作,这恐怕知者甚鲜了。信仰天主教的不多,据我所知,仅王宏翰(?—1697年)一人。

王清任、柳宝诒(1842—1901年),都在诊所旁边开设了药铺。余听鸿(1847—1907年)曾在药铺里当过学徒。

如其真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引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的话,其中年龄最高者,当推141岁的孙思邈,第二为甄权102岁。至于年龄最小的是《医宗己任》作者高鼓峰(1623—1674年),仅47岁;第二为名著《十药神书》作者葛可久(1305—1353年),年仅48岁。

【本文选自《干祖望医话》,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回复目录查看往期所有文章目录

投稿: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