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三因司天方——静顺汤
司天方为宋代陈言所创制,发挥《三因司天方》,始于清代廖问,其后王旭高作《运气证治歌诀》。陈氏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十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六首,计十六方,充分依据了《内经》运气理论和五味生克规律,是对五运六气理论临床应用的大胆突破。
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即是针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论述的五运之化,太过不及之年而制;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即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论述的六个司天之政而制。
五运六气理论探讨的是天地人交感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司天、在泉、六气胜复、客主之胜复、地理之影响、标本中气的互相作用、郁气、常与变、正化异化等复杂多变,单纯十六首方剂不可能概治各种病证,因此临床应用要详加辨析。如王旭高所言:“一岁之中,五运相推,六气相荡,运气错杂,而变各不同……是故执司天以求治,而其失在隘。舍司天而求治,而其失在浮。”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
——静顺汤
原 文
辰戌之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厥阴木,民病瘟疠,身热头疼,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民病气郁中满;三之气,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心,中热瞀闷。四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风湿交争,民病肉痿、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民迺舒。终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民病惨悽。治法,宜用甘温以平水,酸苦以补火,抑其运气,扶其不胜。
静顺汤
治辰戌岁,太阳司天,太阴在泉,民病身热头痛,呕吐,气郁中满,瞀闷少气,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疮疡,发为痈疽。
白茯苓、木瓜各一两,附子、牛膝(酒浸)各三分,防风、诃子(炮,去核)、炙草、炮姜各五钱。
症状分析
六十年中属于太阳寒水司天有十年:壬辰、壬戌、戊辰、戊戌、甲辰、甲戌、庚辰、庚戌、丙辰、丙戌。
辰戌之年,在天本气为寒,标以太阳,中气为少阴。《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少阴与太阳互为表里,寒与热相对,水与火互制,体现了阴阳平衡之理,天气平和;其发病,因为寒水克君火,故其发病特点从本、从标,《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太阳从本从标。”
在地则为太阴湿土,《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土位之下,风气承之”,木土相制,“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体现了阴平阳秘,自稳调控。
天地交感,司天主上半年,在泉主下半年。辰戌之岁,太阴湿土在泉克太阳寒水司天,气候平和;六气轮转,和则气候调顺,民不病。
静顺汤治身热头痛,呕吐,气郁中满,瞀闷少气,足痿,注下赤白,肌腠疮疡,发为痈疽。
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寒阻阳气,水土合德,病发寒湿;六气轮转,风火相加,故身热头痛、肌腠疮疡;寒湿困脾则呕吐;寒湿内阻,金火相胜则气郁、中满;水火相加则瞀闷;脾肾阳虚则少气足痿;寒火加临则注下赤白;寒湿于内,水火交争,发于皮腠,则为痈疽。
初之气,少阳相火加临厥阴风木,木火相生,寒湿困脾,故民病瘟疠,身热、头疼、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阳明燥金加临少阴君火,寒湿内阻,金火相克,民病气郁、中满。三之气,太阳寒水加临少阳相火,水克火,民病寒,热郁于内,则痈疽、注下,心热、瞀闷。四之气,厥阴风木加临太阴湿土,木克土,风湿交争,则民病大热少气,肌肉痿,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少阴君火加临阳明燥金,火克金,民气乃舒。终之气,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土克水,湿令行,寒湿交加,民病惨悽。
病因病机
水土合德,寒湿之气,持于气交。
治 则
甘温以平水,酸苦以补火,抑其运气,扶其不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岁宜苦,以燥之温之。”
方 解
以木瓜之酸温、牛膝苦酸、诃子苦温以助木补火(扶木生火),以制太阳寒水之本,治太阳寒水司天之胜,抑其运气;以附子、干姜辛热温金助太阳寒水之标,茯苓、甘草甘平、防风甘温扶土以平寒水(扶土克水),温平助土燥内湿,扶其不胜,以燥湿温寒,燥之温之。
加减:自大寒至春分,客主加临,木生火,宜去附子辛热,加枸杞苦寒清火;自春分至小满,客主加临,火克金,加附子辛温助金、枸杞苦寒清火;自小满至大暑,客主加临,水克火,民病寒,热郁于内,去附子、干姜之辛热防扶金助水,去木瓜防其酸以助木生内热;加人参甘寒、枸杞、地榆苦寒清内郁之热;香白芷、生姜辛温以佐制;自大暑至秋分,木克土,依据正方,加石榴皮甘酸助土柔木;自秋分至小雪,依据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土克水,湿令行,寒湿交加,去牛膝苦酸,改芍药酸苦寒以从木制火,一药多功之妙,全在性味;加当归甘温、阿胶甘平微温,扶土胜湿,抑寒水。
静顺汤歌诀
静顺汤医辰戌年,太阳寒水是司天,
附姜茯膝木瓜草,诃子防风八味全,
随气初终加减服,扶其不胜抑其偏。
继《五运六气入门与提高十二讲》之后,再次推出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提高著作《三因司天方解读》。本书以经解读司天方,并效验临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展现三因司天方制方本原,拓展历代医家研究认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本文选自《三因司天方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邹勇。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