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因司天方探源
三因司天方为陈言所创制,陈氏以五运六气理论为指导,制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十首,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六首,计十六方。
清代缪问根据《内经》理论及自己的理解对运气方十六首做了方解,分条而缕析之,论病悉本诸《内经》,议药尽归之《本草》,虽然许多可取之处,但没有依据陈氏制方本原,对后学多有误导。其后王旭高作《运气证治歌诀》认为:“揆其大旨,不出《内经》六淫治例,与夫五脏苦欲补泻之意”,其作歌诀及方解亦未能揆度陈氏制方之本意。
陈无择曰:“夫五运六气,乃天地阴阳运行之常道也。五运流行,有太过不及之异;六气升降,则有逆从胜复之差。凡不合于德化政令者,则为变眚,皆能病人。”
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纪用备论》中说:“顾兹气运,与万物虽种种不齐,其如成象效法,无相夺伦;一一主对,若合符契……古之治法,遇岁主脏害,虽平治之不同,必以所胜而命之,故《经》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平天气也;下淫于内,所胜治之,治地气也。故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此之谓也。”
说明了陈氏深谙《内经》五运六气之理,运气之异象,虽临床表现种种不同,但与司天、在泉、五运、六气一一相对,总能符合。
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
临床表现取自《素问气交变大论》,以苓术汤为例。
茯苓 白术 青皮 炙草 厚朴(姜汁炒) 半夏 炮姜 草果各等分。
原文:凡遇六壬年,发生之纪,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胁支满,甚则忽忽善怒,眩冒癫疾。为金所复,则反胁痛而吐,甚则冲阳绝者死。
苓术汤制方以茯苓、甘草甘平、白术甘温以入土理脾;以半夏辛平,青皮、姜、草果之辛温以助金克木,以厚朴之苦温助火扶土助金为治。陈氏制方之分依据了六壬年风木太过,风气流行为病因,脾土受邪为病机,制方没有以祛风、理脾为据,而充分体现了五味生克规律。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
临床表现取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以升明汤为例。
酸枣仁(甘酸) 蔷薇(甘苦微寒) 生姜(辛温) 半夏(辛温) 青皮(辛酸) 紫檀香(辛温) 炙草(甘平) 车前子(甘淡微寒)。
原文:寅申之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气化运行先天。初之气,少阴君火加厥阴木,民病温,气拂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太阴湿土加少阴君火,民病热郁,咳逆,呕吐,胸膈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少阳相火加少阴君火,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咳,呕,鼽嚏衄,渴,呵欠,喉痹(痺),目赤,善暴死;四之气,阳明金加太阴湿土,民病腹满,身重;五之气,太阳寒水加阳明燥金,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终之气,厥阴凤木加太阳寒水,民病开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治法,宜咸寒以平其上,辛温以治其内,宜酸,渗之,泄之,清之,发之。
方以紫檀香咸微辛以平其上火,泄之;酸枣仁之酸入厥阴风木以渍之;蔷蘼(蛇床子)味辛苦甘平、半夏、青皮、生姜之辛温苦平治其内以发之;甘草甘平、车前子甘寒以渗之。全方体现了宜咸辛,宜酸的治则。
后世将墙蘼与蔷薇混,蔷薇味酸温,在方中用之于理,可用。
自大寒至春分,少阴君火加厥阴木,加白薇苦平、玄参苦咸微寒以清火,以清之;自春分至小满,太阴土加少阴火,加丁香味辛温以治内,发越内火,以发之;自小满至大暑,少阳相火加相火,加漏芦苦咸寒、升麻甘苦平微寒、赤芍药甘温以清火,泄之,发之,清之;自大暑至秋分,阳明金加太阴土,加茯苓甘平以入土以渗之;自秋分至小雪,根据正方;自小雪至大寒,厥阴木加太阳水,加五味子酸温以温水柔木。渗之,泄之,渍之,发之毕见。
三因司天方的针对性和局限性
陈氏制五运六气方十六首,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五运时气民病证治方即是针对《素问气交变大论》所论述的五运之化,太过不及之年而制;六气时行民病证治方即是针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论述的六个司天之政而设制。
其局限性显而易见。五运六气理论探讨的是天地人交感而产生的各种表现,司天、在泉、六气胜复、客主之胜复、地理之影响、标本中气的互相作用、郁气、常与变、正化异化等复杂多变,单纯十六首方剂不可能概治各种病证,因此临床应用要详加辨析。
继《五运六气入门与提高十二讲》之后,再次推出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提高著作《三因司天方解读》。本书以经解读司天方,并效验临床;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便于自学;展现三因司天方制方本原,拓展历代医家研究认识,并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本文选自《三因司天方解读》,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邹勇。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