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激活人体的7个“生阳点”,为身体补充阳气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是说春夏季节是阳气升发、长养的季节,在此季节培育、长养人体阳气,不仅可强身健体,还可抵御防范秋冬季节常见病的侵扰。
说到补阳气,很多人都知道要常晒太阳,吃些补阳食物,但少有人知人体本身就有7个“生阳点”,激活这7个“生阳点”,就如给人体加油,能源源不断地产生阳气!
1.百会生“头阳”
人的头阳亏虚时,表现有头沉头重、头痛、眩晕、精神不振、多梦易醒等症状。按揉拍打百会能产生阳气、醒头目。
百会穴位于头顶正中,为督脉要穴,刺激此穴,能打通阳经,充盈脑中阳气。
方法:用右手的指腹顺时针方向揉百会穴。每次10分钟,一日2次。空闲时也可用一只手轻拍百会穴100下,对生阳也有好处。
2.中府生“肺阳”
肺阳不足常表现为呼吸不畅、胸闷气短、咯痰清稀、易感冒等症状。治疗应振奋肺中阳气,可点按中府穴。
中府穴,两手叉腰,
找到锁骨外侧端下缘的三角窝中心,然后垂直向下一肋骨即为中府穴。其为肺经首穴,刺激此穴能有效补充肺中阳气。
方法:用一侧食指点按另一侧中府穴,以有微热感和酸痛感为佳。每次点按5分钟,之后换另一只手点按另一侧的中府穴,每天上下午各点按一次。
3.神门生“心阳”
心阳不足常表现为心悸怔仲,咳喘心闷,形寒肢冷,失眠多梦,伴有纳呆少食,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应振奋心阳,可刺激神门穴。
神门穴位于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刺激此穴能振奋心脏的阳气,
安心神、改善失眠!
方法:用一侧的大拇指掐另一侧的神门穴,每次3~5分钟,之后用相同方法掐另一侧神门穴,每日1~2次。
4.中脘生“胃阳”
胃阳不足表现为胃脘冷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伴有泛吐清水,或不消化食物、食少脘痞、口淡不渴等症状。治疗应温胃补阳,可按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胸骨下端与肚脐连线的中点,刺激此穴能补充胃中阳气,促进胃动力,改善消化功能。
方法:四指并拢,用指腹以顺时针方向点揉该穴。每次5~6分钟,每日2次,要在饭后1个小时后点揉。
5.足三里生“脾阳”
脾阳不足常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唇淡、食少、不消化、腹泻、四肢不温、倦怠等症状。治疗应温补脾阳,可按揉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四横指),揉按足三里穴可温补脾阳,增强体力,延年益寿。
方法:用两手的拇指指端,同时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缓缓用力,再迅速松开,松开时,手指不离皮肤,这样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5分钟。以酸胀、发热的感觉为宜。
6.涌泉生“肾阳”
肾阳亏虚表现为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尤以下肢为甚,伴有五更泻、浮肿、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治疗应补肾温阳,可点按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脚底心,第二、三脚趾的趾缝纹头端与脚底连线的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刺激此穴,能激发肾经气血,补充肾中阳气。
方法:先用一侧大拇指点按另一侧的涌泉穴。每次3分钟,之后换另一只脚操作。每晚洗脚时做一次。
7.至阳生“背阳”
人的背部阳气不足时,常有背部凉风感,肌肉僵硬等症状。刺激至阳穴可增强背部阳气。
至阳穴位于背部中央,肩胛骨下缘连线中点,刺激至阳穴有振奋阳气,疏通经络的功效。
方法:至阳穴,是指督脉的气血在这里吸热后,可以化为天部的阳气。所以有疏肝理气,温阳通络的作用。每日适当晒背,可振奋全身阳气,实属补阳佳选。
人体的7个“生阳点”你都掌握了吗?
激活它们,为身体注满阳气吧~
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
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
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200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