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寿命有多长?看“脸”大致就知道!

寿命有多长?看“脸”大致就知道!

中医认为,人的五脏六腑的状况都可以通过人体外在表现出来。通过观察人体的面部特征,可以推测他五脏六腑的功能。

在《灵枢天年》中有一句话,“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通调营卫,三部三里起,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记录的是长寿者的面相。

这段话是黄帝问他的老师岐伯:“在普通人群里,那些能过百岁的人,有何特殊的秘诀?”

按照内经的说法,人中沟又瘦又长,下巴、面部高大方正,脸的上中下三个部分(额角、鼻头、下颚)骨肉饱满的人易长寿。

“长寿脸”的10个特征

1.三庭匀称

“三庭”是把人脸分为三等分,额头到眉毛是上庭,眉毛到鼻底是中庭,鼻底到下巴是下庭。

2.面颊方大

《黄帝内经灵枢》指出“蕃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其间欲方大,去之十步,皆见于外,如是者寿,必中百岁。”意思是,如果双颊方大红润,说明肾气足,人长寿。

3.颧骨高大

颧骨是面部隆起之处。《灵枢五变》中记载,“颧骨者,骨之本也。颧大则骨大,颧小则骨小。颧小则夭也。”

4.耳大丰满

耳朵和长寿有着密切的关系,耳朵要轮廓分明,垂珠贴肉,色泽鲜艳红润,耳门阔大,耳肉红而坚厚,耳形耸高而长,这样的人是长寿之人。

“耳褶心征”是减寿特征。正常人耳垂都是丰满平滑的,但冠心病患者耳垂上往往有一条褶沟,常被称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因此,耳部有褶皱的人很有可能得了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
5.人中深长

人中者,沟渠之象也。一般情况下,人中的长度是手指中指中间指节的长度,这个部位与体内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相关联,只有人中深长、端正而直的人,才会健康长寿。
6.牙齐齿坚

中医认为,“齿乃骨之余”,牙齿的功能与肾脏的功能有着密切联系,牙齿健康与否,直接反映出肾气强弱和骨气的充沛与否。牙齿排列整齐,亮洁坚固的人长寿。
7.下巴发达

《黄帝内经灵枢》中提到“基墙高以方”。“基墙”代表人的胃,“基墙”丰厚,在人脸上反映出来就是下颌关节和下巴丰厚。下巴圆代表咀嚼能力强,消化功能好。下巴高起圆润、长而突出,则寿命更长;下巴短小闭缩,则短寿。
8.眉高长垂

中医将眉毛称为保寿宫,可见它与人的生命有关系。《神相全编》中说道“眉毛长垂,高寿无疑”。说的是,眉毛高长且眉尾下垂的人高寿无疑。眉毛黑亮密长,寿命更长。
9.目光有神

中医非常注重观察眼神的存在与否,主要是指观察眼中的神采。我们常说的眼炯炯有神就是这个意思。眼睛无关大小,也不在乎长短,眼明亮、清澈、神采奕奕,这样的人容易长寿。

10.痣多者长寿

很多人认为,痣是身上的瑕疵。但研究发现,身上的痣越多,衰老进程越慢。而英国伦敦大学最新研究显示,痣的数量与染色体末端的端粒体长度存在关联,端粒体越长,寿命越长。

长寿养生小方法

1.发常梳

将手掌互搓36下令掌心发热,然后由前额开始扫上去,经后脑扫回颈部。早晚做10次。头部有很多重要的穴位。经常做这动作,可以明目袪风、防止头痛、耳鸣、白发和脱发。

2.齿常叩

中医认为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气的衰弱则牙松齿落。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清晨叩齿三百下”以养肾固齿。

方法:叩齿可不分时间,地点,只要轻闭口唇,上下牙齿轻轻相扣36次即可。叩齿结束后,将口中津液缓缓咽下。

3.勤揉腹

小腹是阴中之阴,经常以手心按摩小腹至发热,可以有效地养元补气、滋阴培阳。

方法:每天早、中、晚各揉一次小腹,力度要适中,顺时针、逆时针各36次。

4.多拉耳

中医认为,耳朵代表了肾的状况,多拉拉双耳,有护肾防衰老的功效。

方法:左手举过头顶向上牵拉右侧耳朵数十次,然后右手牵拉左耳数十次。其次,以双手捏耳揉至发热。

5.常提肛

据清宫医案记载,乾隆87岁时还能外出狩猎,临终前不久尚能读书写字。如此长寿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常年坚持提肛锻炼。

提肛运动可以采用坐位、卧位、站立位进行。每天做2组,每组50次。

吸气时收腹,肛门、会阴部缓慢用力上提,憋气10~15秒钟,呼气、放松;整个动作为一次。

现代疑难重症及慢性疾病的克星
——中医扶阳
现代人的诸多病症,包括被现代医学认定为不可治愈的疑难病症,大多都是由于阳气不足造成的。扶阳学派第四代传人彭重善先生在临床中就指出了人体阳气的重要性。中医大家李可老先生认为糖尿病、高脂血症、痛风、风湿免疫病和肿瘤的发病原因都是由于寒气侵袭、阳气受损造成的,这是运用扶阳理论治疗这些病证的客观条件。李可老先生还讲解了相关扶阳学说的运用。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不良的生活方式,正是造成阳气亏虚、万病发生的根本原因。过度贪凉饮冷、无节制熬夜、营养不均衡、缺少体力活动等,都会造成阳气内虚。而抗菌素、激素的滥用,不辨证的清热滋阴、泻火通便,使本来阳虚的身体雪上加霜。也有很多亚健康的年轻人在未病倒之前都不以为然。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爆发时,才追悔莫及,病来如山倒时,才会醒悟。

扶阳派医家对于千变万化的病证,都主张扶阳,因为“万病皆损于阳气”,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救治危重病证,更要重视回阳救逆,因为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治疗各种疑难病症,都强调以“四逆法”收工,因为“阳气虚弱与否是疾病善恶转化的关键”。

扶阳学派重用附子、干姜、桂枝和肉桂等扶阳药物为特色,在临床上扶阳派的医家多能大胆使用此类药,屡起沉疴,让世人折服。

扶阳学派,护阳扶正,见识卓绝,回阳救逆,闻名于世;200年传承,代代相传至今。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