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3式中医古法让你远离失眠
本刊特色栏目长期征稿。
前言
长期的失眠不仅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带来很大影响,也会导致其他疾病的滋生。小编特意从本社期刊中精选出《基于<诸病源候论>的论述对失眠导引法的研究》一文,该文在对《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针对失眠的病因病机,编创了一套治疗失眠的导引功法。由于篇幅有限,小编仅节选了部分,对本论题有兴趣的读者们可以点击最下方的“”查看完整文章。
原文标题:基于《诸病源候论》的论述对失眠导引法的研究
原文作者:陈珑方,刘峰,吴晓云,刘天君
失眠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无法再睡甚至彻夜不眠。《诸病源候论》中认为失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与心、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心神不安。本文所编创的导引法正是基于此病机,旨在舒畅脏腑气机,调整脏腑阴阳,使阳入于阴,心神安宁。整套导引法共3节,分别名为:三调放松、摩腹和气、握固培元,现分述如下。
第一式:三调放松
导引操作
(1)调身:仰卧式,平躺在床上,脸朝天,头正直,口眼轻闭。四肢自然伸展,两腿可稍稍分开,两脚自然斜向两侧。双臂自然分放在身体两侧,双手掌心向内,轻放于大腿外侧。
(2)调息:鼻吸鼻呼或鼻吸口呼,只注意呼气,不问吸气;做5次缓慢的呼气,不要完全呼尽,要适当留有余地,使能够平缓地过渡到下一次呼吸。
(3)调心:意念放在呼气上,跟随着呼气,将所有负面情绪或杂念一并排出体外,逐渐达到安静放松。
技术要领
(1)调整好枕头及被褥舒适度,使身体达到最大程度的放松。
(2)心中烦闷异常者可采取鼻吸口呼的调息方式,更利于排除负面感觉。
(3)调息次数当视个人情况适当加减,标准为达到心中舒畅或自我感觉舒适时为宜。
功理阐释
所谓“三调”乃气功修炼术语中所讲的调身、调息、调心,即通过一些特定的姿势、呼吸和意念起到放松的作用,这些操作均来自于气功基本操作内容,故称之为简易气功放松训练:三调放松。在本节导引法中位于第1节,不但简便易行,更蕴含起势之妙。
《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心藏神、肝藏魂、肺藏魄、脾藏意、肾藏志。神安则魂藏能寐;神不安则魂不安藏。中医藏象学说认为心主血脉、藏神,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人体的生命活动与神关系密切,睡眠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表现之一,睡眠实则由心神所控制。因此,医家把失眠、嗜睡、多梦等列入神志疾患范畴,认为与心藏神相关。《症因脉治内伤不得卧》所云:“肝火不得卧之因,或因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或尽力谋虑,肝血所伤。肝藏血,阳火扰动血室,则夜不宁矣。”说明失眠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失眠常因为思绪纷纭或烦郁化火扰动心神,而致神不安宁。本节导引法可将纷纭之思绪及烦躁郁闷之气,以物化形式随呼气缓缓排出体外,从而可达到疏肝解郁以调畅气机,清心泻火而安神的功用。
第二式:摩腹和气
导引操作
(1)调身:仰卧式,双腿屈膝亦可,两手掌部交叠置于脐上,以顺时针方向由脐中开始,逐渐向外划圈旋转按摩,如此反复至21圈止。
(2)调息:自然呼吸,鼻吸鼻呼。
(3)调心:意念放松,可体会按摩时腹部的温热舒适感。
技术要领
(1)摩腹时可根据个人习惯决定是否屈膝,姿势应以舒适为宜。
(2)按摩时,手掌部着力,力度要适中,旋转应缓慢匀速,手法宜柔和。
(3)按摩圈数可凭个人感觉适当加减,自觉舒服满意后可停止。
功理阐释
“胃不和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清代张琦的《素问释义》中指出:“卫气昼行于经则寤,夜行于藏则寐,而卫气之出入依乎胃气,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
今时之人多食生冷寒凉而易致风冷邪气侵袭脾胃,或过于饱食而病胀满,如此皆可导致脾弱失运,中脘之气窒塞不利,阳明之脉逆而不下,不得卧也。本节导引法运用摩腹疏导阳明之气下行,从而达到脏腑和调,经络疏通之功效。如此脾气得升,胃气得降,阴阳升降有序,卫气亦能入于阴而寐也。
此外,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同样可见不寐。五脏藏神,清代黄元御明确提出培养中气以安神,“阴升阳降,权在中气……培养中气,降肺胃以助金水之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之生长,则精秘而神安矣”。摩腹不但可疏通经络,且借助掌心及摩擦之热力,亦可温运脾阳以扶中气,促进气血敷布,神得所养。中医学向以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这也是本节导引法名为“摩腹和中”的立意。
第三式:握固培元
导引操作
(1)调身:仰卧式,握固,即两手大拇指向掌心弯曲,其余四指握住大拇指。
(2)调息:自然呼吸,鼻吸鼻呼。
(3)调心:意守丹田。丹田:脐下3寸。
技术要领
(1)握固力度依个人感觉和习惯而定,但不宜过紧或过松,适中最佳。
(2)初学者建议自然呼吸即可;有练功经验者,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逆腹式呼吸,即只注重呼气,不理会吸气,意念在呼气时引内气下行,聚于丹田。
(3)若觉意守丹田有困难,也可转而意守某一足底涌泉穴。意守切忌用力,只需将意识轻轻放置在那里即可。
功理阐释
肾主水,纳气藏精。清代医家郑寿全曾言:“不卧一证……有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所以肾中真元不足可直接导致阳不入阴、神不安守,其表现多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肾阳虚衰、虚阳浮越亦是失眠病机之一,而恐惧、惊吓等不良情绪亦可使肾水不固、失济于心而生不寐。
本节导引法取双手握固行功,不但有助于将意识引于下,使头窍清宁,而且四指抱大拇指于内,也可以封闭劳宫等手三阴经在掌指部位的重要穴道,既能固守自身精气不致外泄,又可养心安神。意守丹田,可使心火下交于肾水之中,相火不妄动,心神安泰可得眠。以意引内气下行,聚于丹田,可培植元气,益肾固本,日久可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协调脏腑功能,以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功效。若初学者难于意守丹田,也可意守足底涌泉穴。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具有宁神苏厥的作用,又是足少阴肾经经气所出之处,可交通阴阳,滋阴降火,宁心安神。
★本套导引法可于准备入睡前操作,行功过程中,无论何时有睡意,即可停止练功,改换舒适姿势并尝试入眠;若长时间仍无睡意可重复操作,或专注于习练第3节导引法。
★本套导引法中任何一节都可单独习练,且并非只局限失眠一证。第1节三调放松,对缓解压力,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有明显的作用。第2节摩腹和中,对于消化不良、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疗效可嘉。第3节握固培元对于体虚病人或用于常人保健皆是极好的选择。
★行功姿势亦可取坐式或站立式,只要环境安静便可行功。但对于失眠病人,若睡前习练仍建议采取卧式以方便随时入眠,其它时段练习则无太多要求。
,
,。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
简介
About Us
↓↓↓ 点击"" 【查看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