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华医典•名药》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 “胸痹”“真心痛”范畴。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2.9亿,死亡率居第一,其中,心肌梗死是主要的死亡原因[1-2]。中医药因其个体化辨证施治特色在冠心病的防治中占重要地位。《中华医典》是全面系统整理中医古籍而制成的大型电子丛书。收录了至民国为止的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将其分为医经、诊法、本草、方书、针灸推拿、伤寒金匮、温病等十二大类。此外,还设置了内容丰富的辞典,由“名医”“名言”“名词”“名著”名药”“名方”6个部分组成。词典部分可以快捷的查阅200多位古今名医的生平业绩、中医名言、中医名词术语,1200多味中草药功用及彩色图谱,1000多种临床广泛应用的中成药药方及1000多个常用方剂。由于古医籍中的病名的不统一,许多以“心痛”或“真心痛”命名的疾病实际属于现代医学胃病的范畴,因此,我们选择了以《中华医典名药》为数据挖掘对象,建立数据库,以聚类分析的方法总结历代名医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
资料与方法1数据来源及筛选
本研究以《中华医典》(第5版)建库以来至今的“名药”为数据源,以“胸痹”“真心痛”“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缺血”等为检索词。纳入研究对象为内服药且具有完整药物组成、治法、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方药。排除外用剂型及药物组成、治法、功效及主治病证不全者;对于方名不同,但药物组成及剂量相同者;或方名类似,药物组成及剂量相同,或方名及药物组成相同,剂量不同者,予以剔除。共检索到264首方药,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出100首共177味中药。将其建立Epidata数据库,导出存为Excel格式文档,以备后续数据分析。流程图如下。
2数据整理
确保数据准确的前提下,参照《中药学》[3]教材、《中药大辞典》[4]统一对药物名称进行规范,如将“仙灵脾”统一为“淫羊藿”等。所建数据库为药物名称、功效主治、药物分类等文本数据,为适用药物分类统计分析对数据类型的要求,将高频药物文本数据转换为二分类变量,即(0,1),其中药物使用为1,未使用为0。3数据挖掘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进行分析,以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用药、治则及功效等。以系统聚类方法分析治疗冠心病的用药规律特征,参数设置为:最小聚类数3,最大聚类数8,度量标准区间、平方Euclidean距离,采用标准化Z得分转换值。
结 果
1治疗法则分析
将检索到的全部方药及其对应治则建立数据库,首先检索:(1)气、血、寒、热、阴、阳;(2)心、肝、脾、肺、肾;(3)神、脉、络、窍;(4)瘀、痰、秽、浊、毒、水、痛,再将上述每一个检索词所包括的下一级检索词按预定方案进行检索,居于表中的活血法、祛瘀法、益气法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法则,而活血与祛瘀可互称,故其治则主要为活血法、益气法。(见表1)
2用药频次分析及高频药物功效的聚类分析
将177味中药的使用频次从高至低进行排列。前20味中药中,丹参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黄芪、川芎、人参等。将此20味中药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得到聚类分析图可见,在分为2类以上时,丹参是一个单独类别,而在分为3类以上时,黄芪也变为单独类别,因此,《中华医典名药》所收录的治疗冠心病的高频药物功效分类主要是活血药及益气药。当聚类数为5时,其主要功效特点如表3所示,提示临床上冠心病的治疗以益气活血、辅以养心安神等为主,此与《中华医典名药》中所收录的治疗冠心病的治则分析结果基本相符。(见表2、图1)
图 1 《中华医典名药》收录治疗冠心病高频药物功效的聚类分析结果图
3药物归经及性味特点分析
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即将药物作用和人体脏腑经络联系在一起,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些部分的选择性,进而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上述高频药物均参照《中药学》[3]教材列出每味中药的归经,汇总后可知:《中华医典名药》所收录的治疗冠心病中成药中药物归经主要以心经为主,占23%,接下来依次为肝经、脾经,均占18%。进一步推知临床上冠心病辨证用药时可选择侧重于入心、肝、脾三脏的中药。而每味中药不仅有气还有味,气与味的不同组合使得药物的作用也千差万别。此气与味,即中医所说的四气五味,又称为性味。根据人体所处的不同状态,结合药物性味,可调节人体的脏腑功能。参照《中药学》[3]教材中药物性味进行分类,居于表中的(如表5所示)药物以温性为主,将温、热归于温热一类,寒凉归于寒凉一类,可见温热之性(频率57%)明显大于寒凉之性(频率26%)。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功效[3],《中华医典名药》所收录的冠心病辨证用药以温性为核心,取温阳通脉之功效,治疗冠心病证属寒凝心脉证。辩证用药五味以甘味居多,占34%;辛味居其次;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诸药及缓急止痛等作用[3],多治疗正气虚弱、身体诸痛;而辛味药则具有行气行血之效,多用于表证及气血瘀阻之证的治疗。可见《中华医典名药》所收录的冠心病辨证用药以入心、肝、脾三脏的甘辛味中药为主,主要从补益、行气行血角度对冠心病进行治疗。(见表4)
讨 论
《中华医典》是一本对中医古籍进行全面系统整理的大型电子丛书,该书涉及了中医学的所有学科。此外,还包含了辞典部分,由六部分构成,即“名医”“名言”“名词”“名著”“名药”“名方”。其中,《中华医典名方》中收录的是现代临床疗效得到验证的具有代表性的一些中成药,鉴于古今病名差异,直接以“真心痛”“胸痹”等为检索词无法准确收录《中华医典》中古医家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用药特点。如宋金元时期,医家认为胃脘部与心位置相近,两者病变部位不易区分,一些归之于心的疾病实际上本该属于胃脘部,这使得后世医家对心痛概念的内涵存在争论。如宋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5]中记载:“夫心痛者,在方论则曰九痛,《内经》则曰举痛,一曰卒痛。种种不同,以其痛在中脘,故总而言之曰心痛,其实非心痛也。”。此外,近现代中医文献质量迫切地需要提高[6],且同一个临床试验中不同病人的用药随证加减,没有一个统一的方药来对冠心病进行研究。而“名药”虽然是《中华医典》的辅助工具,但其纳入的中成药均是临床上疗效被认证,组成剂量统一的方药,结果相对可靠。本研究通过搜集整理《中华医典名药》收录的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筛选出了治疗的高频药物及主要治则治法,为临床医生及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研究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系统聚类方法分析了中药治疗冠心病的用药情况。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提炼出近现代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治法为活血、祛瘀、益气、通脉、止痛法,其中益气活血法最多见;常用药物排在前20位的有丹参、黄芪、川芎、人参、冰片、当归、甘草、肉桂、三七、茯苓、麝香、熟地黄、红花、麦冬、葛根、党参、何首乌、木香、山楂、远志。这些药物多具有活血养血、益气行气等功效。在药物种类和性味归经方面,补虚药、活血药为主要治疗冠心病的两大类药物,这与其气虚血瘀的病机一致;药味以甘、辛为主,人参、黄芪、甘草是其代表药物,甘入脾,重用甘味药可补益脏腑,缓急止痛,同时配伍辛味药以行气行血,重点治疗气虚、气血瘀阻型冠心病。药性多选温热药,因其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功效,代表药物有黄芪、三七、肉桂等,均可振奋胸阳,用以治疗寒凝胸痹。
结合以上研究结果对《中华医典名药》所收录的治疗冠心病方药中出现频次比较高药物进行分析。丹参是频次最高的单味药物,其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功善活血化瘀。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功善益气升阳。冠心病的发生主要与气虚血瘀有关系,这与丹参、黄芪益气活血之效相符。其他高频次药物亦多具有益气、行气、活血、化瘀的功效。
本研究是基于《中华医典名药》的对近现代中医辨治冠心病的数据挖掘其用药规律研究,为继承历代医家经验,提高并验证临床疗效等提供了科学、客观的方法和途径。研究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将传统中医信息化,为辨治冠心病及遣方用药提供了临床依据,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气虚血瘀是冠心病的常见证型,活血祛瘀、益气止痛是冠心病的治疗大法这一共识。
参考文献
[1] Huang C K, Lee S O, Chang E, et al. Androgen receptor(AR)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 J Endocrinol, 2016,229(1):R1-R16.
[2] Carlsson AC, Li X, Holzmann MJ, et al. Neighbourhood socioeconomic status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individuals between 40 and 50 years[J]. Heart,2016,102(10):775-782.
[3] 高学敏.中药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全2册)[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3875.
[5] 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05.
[6] Tang J L, Ernst E.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 Bmj Clinical Research,1999,319(7203).160-161.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张莎, 王文, 李哲, et al. 《中华医典名药》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J]. , 2017, 023(005):21-24,31.作者:张莎, 王文, 李哲, 等改编自:《中华医典名药》治疗冠心病用药规律研究文字编辑:张炳填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