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麻杏石甘汤?薄杏石甘汤?
文/王雷,等‖来源:
导 读:仲景麻杏石甘汤作为清热宣肺、降气平喘的代表方,广泛应用于内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肛肠科等。近现代名医张锡纯却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解》中首次明确提到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此说法确有可取之处,本文从麻杏甘汤证治溯源,麻黄用薄荷代之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辨析。
正 文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第63条和162条,由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组成,功效清热宣肺、降气平喘,主治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近现代名医张锡纯却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解》中首次明确提到“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即薄荷、杏仁、石膏、甘草,为方便书写,下文将此方称为薄杏石甘汤),并解释道“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
1 探本溯源麻杏石甘汤证治
《伤寒论》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第162条又补充道“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太阳病汗、下之后,若表证未解,本应再用桂枝汤解表,然今曰“不可更行桂枝汤”,究其原因在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
历代医家对此两条条文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见解:一是认为麻杏石甘汤证表证已解,邪热壅肺,以发热汗出、喘咳、口渴、苔黄、脉数为辨证要点;二是认为麻杏石甘汤证表证未解,邪热壅肺,其以发热有汗或无汗、喘咳、口渴、苔薄白或黄、脉浮数为辨证要点,这两种观点的分歧点就在于表证已解与否。
笔者则认为,麻杏石甘汤证是太阳病失治、误治之后所形成的变证、坏证,表邪已去十之七八,风寒邪气入里化热,上聚于肺,肺主气司呼吸,邪热壅聚于上焦肺系,宣降失职,故见喘咳;肺合皮毛,热聚于肺,热逼津泄则汗出。“无大热者”,是谓表无大热,里热壅盛,表里俱热,并非热势不盛。贾波等认为“麻杏石甘汤有无解表功用,能否兼治表证,关键取决于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一般而言,石膏的用量若为麻黄的2倍或2倍以下,即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为1∶2或3∶5或3∶4时,则本方略有发汗解表之功”,仲景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石膏半斤(即八两),麻黄与石膏的用量比例正为1∶2,以方测证,可知麻杏石甘汤证表证尚存,但较轻微,本证重点在肺,肺热壅盛,所以治当清热宣肺,降气平喘,兼以发表祛邪。
2 可行性分析
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肺气宣发肃降,才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麻杏石甘汤中麻黄伍石膏清宣肺热,麻黄伍杏仁宣降相因,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四药合用,共奏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之功,可谓与表证尚存,肺热壅盛之证相呼应。众所周知,麻黄为肺经发汗平喘专药,其宣肺平喘之功确实是薄荷无可比拟的,现代药理学也证实麻黄有效药用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等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但其性悍烈,辛温发散之性极强,易使人心烦。欲使麻黄在麻杏石甘汤证的治疗中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就必须加大石膏的剂量以制约麻黄的辛温悍性,去性存用,使麻黄主要发挥宣肺平喘之功。
正如《温病学》中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风温邪热壅肺证,认为“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平喘,石膏辛寒,清泻肺热;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其功专于宣肺平喘,而不在解表发汗;石膏得麻黄,则其功长于清泄肺热。二药的用量,通常石膏多于麻黄5~10倍”。然薄荷性凉,气清味辛,善走肌表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而被医家喜用。麻杏石甘汤中麻黄辛温,石膏辛凉,两者相伍,一寒一热,相互制约;麻黄伍杏仁,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与肺之宣发肃降之性相谋和。而薄杏石甘汤中薄荷辛凉主升,杏仁主降,二者相配,实亦为一宣一降,同时辛凉之薄荷配辛寒之石膏,加强了辛凉透散之力,通过发散内蕴之邪热,祛邪外出,邪去则正安,使肺脏恢复宣肃之性,从而产生平喘止咳之效。运用性凉之薄荷,以寒治热,体现了“热者寒之”的治疗原则,同时以辛凉之薄荷伍辛寒之石膏,两者发挥协同效应,还可以减小石膏剂量,能够节约中药资源,可增强石膏清热除烦之功,减少使人心烦之弊,亦不至于败坏脾胃,提高药物疗效与安全性,正如《施今墨对药》云“薄荷轻清芳香,辛凉行散,表散风热,清利头目,祛风止痒;石膏味辛性寒,质重气浮,解肌肤邪热,清气分之实热。二药伍用,一解一清,清解合法,治外感病甚妙”。
《中医升降学说疏要》云“肝喜条达,肺善宣降,二者悉主气机,最忌内郁外邪忤犯”,而薄杏石甘汤中之薄荷,为疏肝行气佳品,再配伍降肺气之杏仁,肝升肺降则全身气机调畅,吴小明等在总结连建伟教授咳嗽痰黄案中就提到“连师以薄荷易麻黄,不唯消散风热,且能疏解肝郁”,而毛军民在总结连建伟教授经方运用经验时也提到“风温咳喘,外无寒邪而肺热炽盛,故崇天士之法,以薄荷易麻黄,重在清解肺中邪热。
连师认为,仲景治伤寒咳喘,用麻杏石甘汤;天士治风温肺热咳喘,用仲景方去麻黄,易薄荷,以薄荷辛凉而擅治温邪。一药之易,颇有巧思。又风气通于肝,故胁痛而左关脉弦,加浙贝母、瓜蒌皮、南沙参、黛蛤散等,均能清肺金而制肝木也”。叶天士亦曾在《临证指南医案》卷五中提到用“薄荷、连翘、石膏、淡竹叶、杏仁、桑皮、苡仁”这一组辛寒清散药物治疗肺热壅盛之“凉风外袭,伏热内蒸。秋金主令,内应乎肺。喘咳身热,始而昼热,继而暮热,自气分渐及血分,龈肉紫而肌垒发疹”,并提到“体质血虚,风温上受。滋清不应,气分燥也”,用“石膏、生甘草、薄荷、桑叶、杏仁、连翘”这一组药物以清其上。
由上可知,张锡纯言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确有可取之处。然仲景在麻杏石甘汤证的治疗中并未使用薄荷,而后世医家在使用麻杏石甘汤时亦很少有用薄荷代替麻黄之举,究其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伤寒论》药学理论系全面继承了《神农本草经》及《胎胪药录》的成果,麻黄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而薄荷至唐朝才首次被列为药品,始载于唐朝的《新修本草》,仲景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所以《伤寒论》诸方皆未有用薄荷者;二是《伤寒论》作为“方书之祖”,被誉为“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后世医家多宗仲景,将《伤寒论》奉为经典,所以后世医家在使用麻杏石甘汤时也就少有用薄荷代替麻黄之举。
3 小 结
张锡纯提出麻杏石甘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是有可行性的,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中都可以得到论证。然临床的疾病千变万化,在麻杏石甘汤中薄荷并不能完全代替麻黄使用,如咳喘轻者可以用薄杏石甘汤,咳喘严重者仍应该用麻杏石甘汤,或者在运用麻黄的同时佐少许薄荷。
现代医家石历闻、汪履秋等就指出咳喘甚者用麻杏石甘汤,咳喘较轻的或不耐宣发的,用薄杏石甘汤;陈伯庄也言“麻杏甘石汤,以之治疗邪热壅肺,实能具有开、降、和、清之综合妙用……若在夏秋暑湿‘发泄司令’而‘里真自虚’以致外汗较多者,宜以薄荷易麻黄”。钱松本在总结王玉玲儿科用药经验时还提到麻疹合并肺炎时,其时患儿既有肺热喘嗽之症状,又有热甚阴伤之表现,麻杏石甘汤本为治肺热喘嗽之良方,但麻黄之辛温有再伤阴津之嫌,而麻疹之治尚宜透散,为求两全,故王师常以薄荷易麻黄。
故对于麻杏石甘汤中麻黄是否能被薄荷代替,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辨证选用,灵活配伍,方能趋利避弊。所以今人之用古方,须明古方之制意,在明古方制意的基础上再变通使用,才能做到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略
简介
办公
投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