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案】张葆青灵活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关于此方的病机、方解及临床应用,古今医家颇有争议。有从少阳病兼水饮内停论治者[1],有从少阳病兼津液损伤论治者[2],有从少阳病兼表邪未解论治者[3],有从厥阴病论治者[4]。张葆青(以下简称张师)从事儿科临床工作30余年,为山东省名中医,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她熟读经典,将中医理论与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相结合,认为此方应从少阳、太阴论治,在临床上只要辨证为肝胆郁热兼太阴脾虚有寒者,皆可使用此方。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张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经验略加阐发如下,以期扩大此方在儿科的临床应用。
一病机阐述
刘渡舟在《伤寒论通俗讲话》[5]中提到,伤寒汗下后,邪气内陷少阳,气郁不舒,出现胸胁满微结;胆火上炎,煎灼津液,故出现心烦、口渴;邪热郁滞,不得宣泄,故上蒸而头汗出;正邪交争而往来寒热;邪气尚未犯胃故不呕;邪气阻滞三焦,故见小便不利;脾气内伤,脾阳虚寒,运化失职故见腹满或大便溏泄。治疗应“清少阳之热,温太阴之寒”。结合儿科临床,小儿肺常不足,卫表不固,易感外邪,邪犯太阳,极易内传至少阳。小儿为“纯阳之体”,邪气易从热化,少阳邪气郁而化热易出现“少阳胆热”之证。小儿脾常不足,加之少阳邪气损伤脾胃,故易出现“太阴脾寒”之证。其次,小儿肝常有余。肝胆、脾胃互为表里,从“五行”上讲,肝胆皆属木,脾胃皆属土,木克土,肝胆之气极易影响到脾胃。故《金匮要略》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再次,少阳为稚阳,少血多气,病理上易虚易实,易寒易热[6],恰与小儿病理特点相同。故张师认为本方从“六经辨证”言病位应在少阳、太阴;从“脏腑辨证”言病位在肝胆、脾胃。病机总属少阳肝胆郁热,太阴脾虚有寒,寒热错杂。
因少阳位居半表半里,为三阴三阳之枢机,少阳病具有易气郁、易化火的特点;脾气虚寒则运化传输无力,易生痰生饮。“一有怫郁,诸病生焉”,“百病多因痰作祟”,故少阳、太阴有邪,常可产生肝风、痰饮、气滞、郁火、虚寒等致病因素。对于小儿而言,肝风、痰浊常可致惊厥、抽搐;痰饮、郁火常可致咳嗽、咳痰;气滞、虚寒常可致小儿腹痛、腹泻等病症,故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儿科应用广泛。
二方药解析
柴胡苦平,疏肝解郁,和解退热。黄芩苦寒,清热燥湿。《长沙药解》中言柴胡“入足少阳胆经”,可“清胆经之郁火”;黄芩“入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可“除少阳之痞热,退厥阴之郁蒸”。柴胡、黄芩专为清解少阳之热而设。桂枝辛温发散,温通经脉。干姜辛热,为温脾散寒之要药。桂枝、干姜专为温太阴虚寒而设。天花粉甘寒、微苦,仲景多用之清热生津止渴[7]。牡蛎咸寒,可软坚散结。天花粉、牡蛎同用,既可清热生津,又可化痰散结逐饮。炙甘草顾护脾胃,调和诸药。本方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楼友根等[8]医家认为此方由小柴胡汤合理中汤化裁而成,“以方测证”亦可体现“胆热脾寒”的病机。
张师在临床应用中,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应对“胆热脾寒”的病机,同时还会根据患儿具体病症不同而相应加减:如惊厥、抽搐者,常配伍炒白芍、钩藤、天麻、龙骨等药息风止痉;咳嗽、咳痰者常配伍紫苏子、杏仁、款冬花等药止咳化痰;腹痛、腹泻者常配伍茯苓、白术、木香、延胡索等药健脾燥湿、行气止痛等。以下结合验案3则,以进一步阐述张师的辨证思路、组方用药规律。
三验案举隅抽动障碍
患儿,13岁,初诊:2019年4月13日。主诉:频繁眨眼、喉中不自主发声3个月余。家长述患儿3个月前感冒发热后出现喉中不自主发声,频繁眨眼、摇头等症,某医院予“可乐定”外用,效果一般,患儿病情反复,遂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喉中不自主发声,自觉咽干、咽痒,频繁眨眼,自觉目干、目痒,偶有不自主摇头,食凉即腹痛,平素性格急躁,纳眠可,大便时干时稀,日行2~3次。查体:舌边红,苔白,舌体胖大,脉滑。诊断:抽动障碍(脾虚肝亢证)。治以调和肝脾,息风止痉。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处方:柴胡9 g,黄芩12 g,桂枝9 g,干姜9 g,天花粉12 g,牡蛎30 g,炒白芍15 g,清半夏9 g,荆芥穗9 g,蝉蜕9 g,陈皮9 g,青果12 g,石菖蒲15 g,甘草6 g。6剂,1剂/d,水煎服。
2诊:2019年4月20日,患儿服药6剂后眨眼次数明显减少,偶不自主发声,自觉目痒,余无明显不适,纳眠可,二便调。查体:舌红,苔白,舌体胖大,脉滑。处方:上方加密蒙花15 g,继予12剂。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儿症状控制,仅于精神紧张时偶现不自主眨眼、发声,嘱其精神放松、保持心情舒畅、清淡饮食,若病情反复及时复诊。
按语: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9]。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突然发作、无节律性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群运动抽动或发声抽动。部分患儿症状可延续至成年,影响患儿生活质量与身心健康。抽动障碍属于中医学“抽搐”“瘈瘲”“慢惊风”等范畴。《黄帝内经》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幼幼集成》曰:“小儿惊风,肝病也。”故现代医家普遍认为本病与肝关系最为密切。该患儿外感后出现诸症,为太阳之邪失治误治内传于少阳,少阳枢机不利,郁而化火,引动肝风,横逆犯脾,发为此病。该患儿平素性格急躁,可知其素来肝气亢逆。平素不能纳凉,食凉即腹痛,大便干稀不调则是脾气虚寒,肝脾不调之象。再结合舌苔、脉象,舌边红提示肝胆有热;舌苔白,舌体胖大,脉滑提示脾虚津液失于运化,聚液为痰。故辨为脾虚肝亢证。因肝开窍于目,其声为呼;脾主四肢肌肉,开窍于口,脾虚肝亢则见频繁眨眼、摇头、喉中发声等症;火曰炎上,少阳郁火循经上扰清窍,焦灼津液,目、咽失于濡养,故自觉咽干、咽痒、目干、目痒。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方中柴胡、黄芩清解肝胆郁热;桂枝、干姜、甘草温脾散寒;牡蛎平肝潜阳;天花粉生津润燥。以上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在此基础上加用炒白芍柔肝息风,酸敛肝气,使其不至于过亢而乘侮脾土[10];陈皮、清半夏、石菖蒲理气化痰。张师在治疗各类型TD时,均强调肝脾的相关性,同时注意过敏体质的发病倾向[11],且该患儿兼有咽、目干痒之症,故处方中加用少许荆芥穗、蝉蜕入肺经祛风止痒,青果利咽生津。诸药合用共奏抑木扶土、调和肝脾,息风止痉之功。患儿复诊时症状明显减轻,以眼部症状为主,故“效不更方”,仅加用密蒙花一味以增强明目止痒之效。体现了张师用药时既注重抓病机,抓主证,同时又不忘兼夹症状,故可获良效。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扁桃体炎
患儿,3岁,初诊:2019年4月8日。主诉:眠时打鼾1.5个月。家长诉患儿1.5个月前出现眠时打鼾,严重时张口呼吸,曾行鼻内镜检查示:腺样体肥大,阻塞气道约1/3,曾连续使用雾化及“内舒拿”喷鼻治疗,停药即复发。刻下症:眠时打鼾,严重时张口呼吸,夜间鼻塞,纳可,二便调。查体:舌红苔黄厚,咽略红,左侧扁桃体Ⅲ肿大,右侧扁桃体Ⅱ肿大,指纹淡。诊断:腺样体肥大合并慢性扁桃体炎(胆热脾寒,痰浊阻滞证)。治以清热软坚散结,行气健脾化痰。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处方:柴胡9 g,黄芩9 g,桂枝6 g,姜黄6 g,天花粉12 g,牡蛎18 g,半夏6 g,夏枯草9 g,石菖蒲12 g,赤芍9 g,细辛3 g,甘草6 g。6剂,1剂/d,水煎服。
2诊:2019年4月16日,患儿症状减轻,眠时稍有打鼾,无张口呼吸,无鼻塞,纳可,二便调。查体:舌红苔黄厚,左侧扁桃体Ⅱ肿大,右侧扁桃体Ⅰ肿大。处方:上方去细辛,加蜂房6 g,继予12剂。1个月后随访,家长述患儿现已无症状,故未再就诊。
按语:中医古籍中并无“腺样体肥大”的明确记载,多以“鼾症”“痰核”命名。西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以局部使用激素、口服黏液促排剂及手术切除为主[12]。中医学治疗腺样体肥大具有很大优势。张师认为该病主要责之于痰。小儿脾土本就不足,加之好食肥甘厚味之品、缺乏运动,使湿浊内生;脾气虚弱,气不化津,饮聚为痰,痰浊阻滞,结于颃颡,故腺样体肥大;且足少阳胆经循行于颈项两侧,少阳主半表半里之邪,腺样体亦居于人体半表半里之间,故张师认为腺样体肥大与太阴、少阳关系最为密切。该患儿仅见夜间鼻塞、打鼾,夜间为太阴、少阳主时,太阴、少阳有邪,故夜间诸症显;痰浊日久,郁而化热,痰热引动胆火,循经上犯于咽喉,故见咽红、扁桃体肿大。该患儿舌红,苔黄厚,本为热象,指纹却是浅淡的,可知该患儿寒热错杂,胆热脾寒。故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方中以柴胡、黄芩、夏枯草清泻肝胆实火;夏枯草合牡蛎、天花粉还兼有软坚散结消肿之功;桂枝、甘草温脾散寒;半夏、石菖蒲燥湿以祛痰浊;赤芍清热化瘀;细辛宣通鼻窍;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为干姜,而此处张师以姜黄易干姜,是因痰浊阻滞必定影响气血运行,姜黄主活血行气,可增强全方散结之力,又可避免干姜助热之虞。全方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主方清少阳之热,温太阴脾寒,再加用行气化痰散结之品,切合腺样体肥大的病机,方证相应,故效如桴鼓。该患儿复诊时已无鼻塞,故去细辛,加蜂房散结消肿。体现了张师“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将经典名方与实际病证相结合的诊疗思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患儿,7岁,初诊:2019年6月10日。主诉:发热10 d。现症见:发热,咽痛,手足凉,纳眠一般,大便溏,日行1~2次。查体见右侧颈部、颌下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轻微压痛;眼睑略浮肿;右侧耳后可见鲜红色皮疹,咽充血,双侧扁桃体Ⅱ肿大,表面可见脓性分泌物,舌红苔黄,面色萎黄。辅助检查:EB病毒核酸检测(单个核细胞)4.33E+005 copies/mL;异常淋巴细胞1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117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83 U/L;腹部彩超:脾厚41 cm,脾大。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功能损害。入院后经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更昔洛韦、还原型谷胱甘肽等药物治疗4 d后,患儿仍发热,夜间01:00:00—03:00:00体温逐渐增高,可高达39.5 ℃,清晨热降。张师综合脉证,四诊合参,并结合实验室检查,认为该患儿为胆热脾寒证。在原西医治疗方案基础上,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口服以清热解毒,寒热平调,透脓散结。处方:柴胡18 g,桂枝12 g,干姜6 g,黄芩15 g,天花粉12 g,牡蛎18 g,葛根24 g,马勃9 g,赤芍12 g,桔梗9 g,山慈菇12 g,甘草6 g。患儿服药1剂后热势即降,发热时间缩短,服3剂后体温稳定。待病情好转、实验室检查恢复正常后,该患儿顺利出院。
按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13],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中医学多将其归于“温病”“伏邪”范畴。该患儿感邪后失治误治,迅速入里传变,邪毒炽盛故见发热;热峰集中于寅时至辰上,且在少阳病欲解之时热渐退,可知邪在少阳;邪毒循经上犯,毒热结聚,故见扁桃体、淋巴结肿痛;迫血妄行故见皮疹;以上诸症均提示少阳热盛。该患儿还兼有手足凉、大便溏、眼睑浮肿、面色萎黄等症,皆为太阴虚寒之象。同时,该患儿实验室检查存在肝功能损害,中医学中肝脏的含义,首先为解剖意义上的肝,肝功能损害亦提示邪在肝胆,兼脾虚有寒。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张师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基础上加大柴胡用量,同时配伍大剂量葛根可解肌退热,加用桔梗、马勃利咽透脓,赤芍清热凉血,山慈菇消痈散结。有研究证实[14-15],柴胡桂枝干姜汤可降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具有保肝利胆作用。张师准确辨证,中药配合西医学抗病毒、对症治疗等措施,大大缩短病程,避免了该患儿向厥阴死证的传变。亦体现了张师贯通中西,危重症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诊疗原则。
四结 语
抽动障碍、腺样体肥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分别属于3个不同系统的疾病,张师均使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予以治疗,且颇有效验。可见只要辨证为肝胆郁热,脾虚有寒,寒热错杂,均可使用此方论治,这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思想精髓。因儿科被称为“哑科”,小儿常常不能清晰表述身体不适的感觉,故张师认为儿科辨证时须尤重舌苔、脉象、指纹及兼夹症状。当患儿“胆热脾寒”时,通常舌苔与脉象、指纹寒热不相符,便溏或大便干稀不调,诸症在少阳、太阴主时加重。同时,张师谨守病机、师古而不泥古、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思想亦值得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 王丽霞,陈树泉.陈树泉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下肢水肿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6):59-61.
[2] 杜可可.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病机探讨及证候规律研究[D].太原:山西中医药大学,2017:4.
[3] 黄文彬,刘启鸿,黄苏萍.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之分析与运用[J].福建中医药,2019,50(1):48-50.
[4] 杨杰.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辨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99-102.
[5]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12.
[6] 李晶晶,刘煊,宋尚晋,等.岳小强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19,54(7):533-534.
[7] 杨杰.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辨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27(6):99-102.
[8] 楼友根,楼鼎檩.以方测证法剖析柴胡桂枝干姜汤证[J].河南中医,2007,27(5):8-9.
[9] 戎萍,马融,张喜莲,等.儿童抽动障碍复发情况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8):1759-1762.
[10] 王悦,张小琴.刘沈林教授从肝脾论治大肠腺瘤经验总结[J].,2018,24(24):72-73.
[11] 宋琪,张葆青,张恒.张葆青治疗小儿抽动障碍的用药规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2):192-194.
[12] 南志勇,毋桂花,贾南,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疗腺样体肥大举隅[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9,31(5):871-873.
[13] 王卫平.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03.
[14] 张宝瑛,李建志,冯丽莉,等.柴胡桂枝干姜汤对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评价[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59-67.
[15] 张程亮,兰露露,任秀华,等.柴胡黄芩药对的基础研究探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9,21(1):33-37.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宋哲,罗光芝,吕晶华,宋美君,戴尔彤,张葆青.张葆青灵活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J].,2020,26(11):196-199.作者:宋哲,罗光芝,吕晶华,宋美君,戴尔彤,张葆青改编自:张葆青灵活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儿科疾病经验文字编辑:罗英姣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