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从“阳微结”探讨少阳病“半表半里”之本质

从“阳微结”探讨少阳病“半表半里”之本质

半表半里,是伤寒学说中一个颇富争议的问题。现在多认为“半表半里”是少阳病之病机及少阳病之病位,位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其性质属热,似乎已成当下少阳病的主流见解。“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则认为,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其病位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位居半表半里[1]。实际上此种认识有失偏颇,经不起推敲。笔者认为,半表半里并非指病位,断然不是太阳与阳明之间,而是指少阳病半虚半实,半阴半阳的病理概念,即少阳病本质为太阴脾虚与少阳郁结并存的虚实夹杂病证。现就从“阳微结”的认识到少阳病“半表半里”本质相关理论探讨如下。

阳微结
《伤寒论太阳病篇》148条指出:“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然而后世医家对于“阳微结”一词的理解各有不同。有认为阳微结为阳结之轻微者;有认为是阳明腑证之微者;有认为是太阳经表证与阳明腑气之结者;有认为是少阳经和少阳腑之气机郁结者;有认为是阴结轻证而非阳结者[2]等等。对此解读历来争论不休,无一定论。

然笔者经过反复考证后认为,“阳微结”有两层意思,一为“阳微”,微,衰弱之意,即正气虚弱;一为“阳结”,即少阳气机郁结。对“阳微结”一词的正确解读,关乎着对少阳病病机的正确把握与临床应用。且对“阳微结”的认识与解读不应当只局限于《伤寒论太阳病篇》148条,而应参照《伤寒论》相关条文,整体看待,全面把握,方能正确理解。
《伤寒论太阳病篇》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血弱气尽”,即气血皆虚,正气虚弱。显然,此为素体正虚在先,导致腠理开泄不固,而后因得邪入。而不是邪气侵犯所致正气耗伤而虚。此即谓“阳微”。
邪气因入”,此当为六淫的风寒之邪,邪犯机体,虽素体虚,正气虽弱但尚能与邪抗争,正邪相争,致使少阳气机郁结,枢机不利,郁而化热,此即谓“阳结”。故而“阳微结”当有两层意思,即阳微和阳结。“阳微结”高度概括了少阳病的病机,即少阳病既有“血弱气尽”之“阳微”,此为虚的一面,又有“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之“阳结”,此为实的一面。“阳微结”作如此解读方与仲景原意相符。由此“阳微结”揭示了少阳病半虚半实的本质。

半表半里
现多认为,“半表半里”始于金代医家成无己,在其《注解伤寒论》用来注释《伤寒论》第96条时说到:“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3]。渐而发展成为当今的“少阳主半表半里”主流见解。自此各医家亦对“半表半里”做出了大量解读,各抒己见,各不相同,亦无统一定论。有以特定病位解读半表半里为膜原者;有以八纲辨证解读半表半里为“表之里,里之外”者;有认为半表半里指某两个脏腑或经脉之间具体的位置者;有认为条文148条中“恶寒”属太阳,故半在表属太阳,“口不欲食”属少阳,故半在里属少阳者[4]。有认为纯里证者[5]。有以解剖部位解释,在皮以下脏腑以外之部位者;如此种种,纷繁杂乱,然仲景之本意必定只有一种,断不可能如此纷纷。故应遵循仲景原意,正本清源,对其正确认识与理解。

当今主流观念认为太阳属表,阳明属里,半表半里当属太阳阳明之间之少阳者。《伤寒论》中的“表”所指为太阳病之表证,为医家所共识,然而其所说之“里”并非仅特指阳明,而是一种相对于表的一种不确切概念,有指太阴者,如《伤寒论》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下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有指少阴者,如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诸如此类,《伤寒论》原文并不少见。由此可见少阳属半表半里一说不仅经不起推敲,且不符合仲景之意。
根据原文148条在提出“阳微结”之后,紧接有“必有表,复有里也”之注释,很显然,“必有表”中的“表”并不是指太阳病表证,看似与共识的“太阳属表”相悖,但其实不然。此处之“表”所指为“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是针对“微恶寒”这一症状而言的。在《伤寒论》中这种以症状来表述的也很多见,而并非指真实的具体病位,如原文第23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此处的阳明是针对“下利”这一症状而言的,并非病及阳明。故可知“必有表”中的表并非指太阳病表证,而是指少阳郁结,即与“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中的“外”同义。少阳气机郁结,阳气不能通达四端故出现“微恶寒,手足冷”,气郁化热上蒸故出现“头汗出”。然“复有里也”中的“里”又指为何?此处之“里”所指“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太阴脾虚,脾虚不运,故心下满,不欲食,脾虚无力推动,故大便硬。所以此处之“里”当为太阴脾虚,即与“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中的“里”同义。
然仲景为何又说“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里外即相对概念,外就是指“必有表”之实,里就是指“复有里”之虚,与“必有表,复有里”不仅不矛盾,反而相吻合。经方大家胡希恕在讲方证内涵时说:“六经并非指经络,六经就是表里阴阳,是临床六类症候的表现形式,最终都是归结于八纲辨证之下。”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所以半里应指三阴,然太阴为三阴之首,故半在里应为太阴,与“血弱气尽”所致“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之阳微相符,即太阴脾虚,脾虚不运故也。又半在外所指云何?外为三阳,若有太阳,则需麻桂之剂;若有阳明,应求之于硝黄之属。而少阳病本证即小柴胡汤,并无加麻桂解太阳,加硝黄解阳明。故知外者既非太阳亦非阳明,此半在外即为少阳,与“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致“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之阳结相符,即少阳郁结,阳气不能通达四端故出现微恶寒,手足冷,气郁化热上蒸故出现头汗出。所以少阳病的实质是由太阴脾虚和少阳气机郁结两部分组成。太阴脾虚为半里半虚半阴,少阳郁结为半外半实半阳。实为八纲中的表里同病,而并非病于半表半里之病位。再观小柴胡汤组方,柴胡配黄芩,功专解少阳之郁结,散少阳之郁热,恢复少阳升发之性,使枢机调畅,这是针对半阳半实之少阳郁结。参草姜枣四药,健脾益气,培中补土,使脾运得健,这是针对半阴半虚之太阴脾虚。如果小柴胡汤不用参、草、姜、枣,就不是真正的小柴胡汤了,也就不可能治好少阳病了[6]。恰恰说明了太阴脾虚是组成少阳病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半夏虽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效,但其生于阴退阳升之半夏时令,故善交通阴阳。少阳,乃阴阳之枢纽,阴阳不调,阳气出于外与邪争则热,阳馁而退入里,邪胜则寒,等正气蓄积又与邪争则又热,战退则又寒,于是往来寒热反复。如尤在泾认为“进而就阴则寒,退而从阳则热”此即《伤寒论》“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之因。半夏调和阴阳,通利枢机,故《神农本草经》曰:半夏治寒热。小柴胡汤中半夏,寓意深刻,不当随意去损,即便无痞无呕证亦然。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在讲解《伤寒论》96条时也批驳所属条下的各种加减,理亦如此。通过小柴胡汤的方药组成也可以看出少阳病的本质是半虚半实,半阴半阳之证。再看“脉细者”,即指少阳病之脉。为何脉细?其原因有两,一是“血弱气尽”,无力鼓荡。一是“邪气因入”致使少阳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血脉得不到充盈。由以上两种原因导致脉细,也体现了少阳病半虚半实,半阴半阳之本质,表里同病﹑虚实夹杂之病机。
由以上分析可知成氏之“半表半里”并非仲景原意,实是歪曲了仲景的“必有表,复有里”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的内涵。如时振声所说:“半表半里指的是概念,而不是具体的部位。古今医家之所以对少阳的位置争论不休者,一是将半表半里的概念误认为具体部位,一是将顺序与传变等同来看,如此争论,实无必要[6]。”故而笔者认为阳微结是对少阳病病机的高度概括,即一半在里之虚,一半在外之实,属表里同病。少阳病“半表半里”的本质当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之证,此为少阳病的病理概念,而不是病位概念。

结 语
综上,通过相关理论的探讨,论证了少阳病的病机为半阴半阳,半虚半实。其本质是由少阳郁结与太阴脾虚两部分组成,此即“半表半里”也。正如肖相如所说“正气已显不足,正邪双方都呈衰减之势,才是少阳病最本质的特征”[7]。然而纠缠于表里、解剖病位,而忽略对“血弱气尽”与“邪气因人,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的重视和“阳微结”的正确解读,实非仲景本意,从而也引起了长期且大量与临床无关的理论争执。此文不特在于纯理论之争,而重在通过理论探讨,对“阳微结”重新解读以及少阳病“半表半里”本质的正确认识,旨在提高对少阳病的深层次认识和拓宽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范围,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熊曼琪.伤寒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261.
[2] 魏轼梁,张国骏,张丽丽.论阳微结证[J].四川中医,2013,31(12):31.
[3]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
[4] 苏云放.少阳、三焦、膜原系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4):459-463.
[5] 王鸿谟.强化充实八纲辨证纲领作用研究[C]//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2006:250-254.
[6] 时振声.对《伤寒论》六经辨证及其传变的看法[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4(2):3.
[7] 肖相如.少阳病不是“半表半里证”[J].河南中医,2010,30(12):1149.

(收稿日期:2016-07-27 编辑:张炳填)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安卓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IOS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叶茂,马华.从“阳微结”探讨少阳病“半表半里”之本质[J].,2017,23(9):39-40
作者:叶茂,马华
改编自:从“阳微结”探讨少阳病“半表半里”之本质
文字编辑:张炳填







A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主办。
2005年初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正式进入“国家队”。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次授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至今已连续12年进入国家核心期刊序列。行业影响力在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本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网上独家出版合同,本刊发行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订阅用户共计3374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