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从银翘散探析吴鞠通治病思想

从银翘散探析吴鞠通治病思想

吴鞠通对于温病初起病邪在表、内应于肺所致的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一系列肺卫表证,谨宗《内经》中“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基本原则,并结合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治则,以揭示临床选用药物应注重辛凉轻宣之品为主,充分体现出轻巧灵活、宣举上焦之特点[1]。另吴氏在专注祛邪时仍注重护阴思想,使邪去而阴不伤。
银翘散是《温病条辨》上焦篇所载的第1首方剂,有“辛凉平剂”之称,是治疗上焦温病初起但热而不恶寒的首选。其用药的性味、剂量及煎煮方式是对“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阐释,也是对上焦肺卫病变治法的具体体现;另银翘散中10味药中蕴含7味食疗药物,这亦是吴氏在《温病条辨》中选方多是食疗药物的缩影。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温病初起,邪犯上焦心肺,而又尤以肺经症状居多,故宜用轻宣之品,因势利导,令邪有外泄之路,而绝关门留寇之弊,即吴氏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认为:“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选用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穗、竹叶、桔梗等轻宣之品治疗温病初起,可恢复肺的宣降功能,以辛开肺卫之郁,从而宣畅郁热外达之路。
1性味轻扬,恰达病所
银翘散是治疗上焦温病首选,外邪侵袭,邪气阻于上焦卫分而致病。肺卫证的本质为肺经郁热,肺受邪则郁闭,其宣发肃降功能失常,治疗时应选用辛凉之剂。吴氏在治疗上焦温病初起时,用药以轻宣之品为主。银翘散中金银花、薄荷、竹叶、荆芥穗等气味轻清,可走上走表,达邪外透,而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居最高,又外合皮毛,既可上能达肺,而外又走表,调理肺的宣降,从而泄热外出。另银翘散中药物多以花叶为主,也源于“凡叶皆散,花胜于叶”的认知。方中荆芥穗、淡豆豉量少而辛温,以其辛温开腠的功效,助辛凉君药发表祛邪,与大量的辛凉药物相配,既透邪热外出又无寒凉伤阴之弊;芦根、竹叶甘凉可清热生津止咳;金银花与薄荷质体轻清,气味芬芳,可芳香辟秽而透热外出。纵观全方,吴氏用药多为花、壳、叶、穗、草、根等微苦微辛气味轻薄之品,故银翘散之药力可轻清上达而恰入上焦,以宣散上焦肺卫温热病邪,而能“全然清肃上焦”肺卫之效。本方始终以“宣”与“透”为主旨,选用性味轻扬之品治疗上焦肺卫病证,清轻宣透而透邪外出。其选药轻清之举,亦可多在银翘散化裁演变过程中体现出来,即吴氏从东垣清心凉隔散中特意去黄芩,且云:“病初起,且去入里之黄芩,勿犯中焦”,此一理也[2]。2用量轻小,勿过病所
吴鞠通在方后注中记载“上杵为散,每服六钱”,细究《温病条辨》发现,吴氏在治疗上焦病变时,用药特别考究,以量“小”著称。以轻药治疗肺经病变,源于上焦温病邪势轻浅,吴氏认为剂量以轻小为宜。再如吴氏在方后注中提出,“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对于太阴肺经重证者,吴氏也坚持“宁可再服,不可重剂”的思想,更反映其组方用药剂量轻小的特点[3]。吴鞠通从剂量上控制药力从而使药力恰达病位,则有“药用三分,主挽沉疴”之效。3短时煎药,不犯中下
吴氏认为银翘散的煎煮以“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为宜,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厚而入中焦矣,银翘散为散剂,煎煮时间过久影响其解表作用。吴氏的这一煎法具有科学根据,现代药理实验表明,按吴氏煎法所含的成分及药理活性均高于一般煎剂、片剂,按原方煎法,实是本方取得疗效的关键[4]。反之过煎药物则致使方中轻清之药力耗散,失于升达上焦之力,而失“纯然清肃上焦”之机,反被方中厚味之药力坠入中焦,伤无邪之地而招致“开门揖盗之弊”[2]。由是观之,煎煮时间的长短不同,对药效的发挥也至关重要。4频服汤剂,持续药力
关于服法,吴氏采用时时轻扬的服药方式,认为病重者应2个小时服用1次,3次/d,夜间1次;轻者3个小时一服,2次/d,夜间1次,采用频服之法,昼夜不停,以助药效的持续。外感病病势急且传变最速,尤其夜间容易加重,故晚上另服1次,对于感邪引起的发热、咳嗽等尤为重要。采用频服之法,可使药力恰达上焦而又能不断维持上焦药效的发挥,虽选用轻扬之品但可祛除上焦温热诸证。吴氏从临证中深刻认识到“时时清扬法”是银翘散取效之关键,是其“有轻以去实之能”的重要保证;对此吴氏特意强调:“今人亦间有用辛凉法者,多不见效,盖病大药轻之故。一不见效,随改弦易辙,转去转远,即不更张,缓缓延至数日后,必成中下焦证矣”。此语指出了不得时时轻扬之要领,未守频频入药之服法的遗患,即使病情迁延,转入中下[2]。

治上焦温病寒温并用
银翘散中药物以辛味药为主,辛能透、能散、能通,可打开肌腠使邪外出。方中辛温之荆芥穗、淡豆豉与连翘、金银花相须为用,可增强疏散清热之力,又能防凉遏伤阴之弊,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兼能宣肺止咳。方中少量的辛温药物与大量辛凉药物相配可峻缓其发汗之力,故可祛邪而避免伤阴,使药物辛而不烈,可有热因热用之妙以助温热之邪透达。正如《温病条辨上焦篇》[5]银翘散注云:“……加银花辛凉、芥穗芬香,散热解毒、牛蒡子辛平润肺,解热散结,除风利咽,皆手太阴药也……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

寒温并用思想在吴氏治疗温病过程中多次涉及,如白虎加桂枝汤中用桂枝“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配石膏,辛温解表宣肺不助热且又避免了石膏的冰遏气机之嫌[6]。再如由皮肤溃烂而外敷的三黄二香散药物组成以三黄配以乳香、没药,三黄苦寒清热泻火,而二香性温芳香走窜可透解络脉中余热而止痛。吴氏在处方时采用寒温并用的思想体现了其立法的灵活性,辛凉之中辅以少量辛温之品,既透邪外出又能防寒凉伤阴之弊,可有畅达气机之妙。

预护其虚
邪犯上焦,温病初起,邪热尚未炽盛,阴伤不甚,应以透邪为主,用辛凉之品散邪、清热,清热即是养阴,邪去可以保护津液,即吴氏所说的“预护其虚”[7]。温邪伤人,最易损伤人体阴液,故在治疗时吴氏始终把护阴贯穿始终。在银翘散的配伍中除辛温复辛凉之外,更着重处理伤阴之患。深入探究吴氏对于银翘散的煎煮方式,除时间因素外,更以鲜苇根汤煎,取其甘寒养阴之义。芦根甘寒,清热而不伤胃,生津而不敛邪,生用其清热生津之效更佳,再如《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注中指出:“温病伤人之阴,故喜辛凉、甘寒、甘咸,以救其阴[5]。”吴鞠通在治疗上焦温病时另辟蹊径,以煎煮方式护阴,既不损伤疏散清热之力,又能兼顾阴液,对后世医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药食同源
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思想即是一种养生思想的反映,其包括中医学中的食养、食疗和药膳等内容。“药食同源”理论当前还没有共识。从字面理解,即是指食物与药物具有相同的起源,而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药物和食物没有显著的区别[8]。某些药物本身就是食物,如薏苡仁、山楂、大枣、金银花、淡豆豉等。吴鞠通在治病过程中善用食疗药物,《温病条辨》所载方剂有114剂蕴含食疗药物,其所用比例占卫生部颁发的“药食同源”的绝大多数,就银翘散而言,10味药物中7味为食疗药物。金银花、连翘、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淡豆豉、芦根既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疾病,也可以泡茶、煮粥等方式用以食疗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发生,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治未病”的观念,故食疗保健也再次回到人们的视野。运用简单的食疗方法预防疾病及病愈的复发是现代人们所推崇的一种新的理念,吴氏的在预防感冒、咳嗽等方面用药理念为对食疗治病树立了典范。

结 语
银翘散被后世誉为“温病第一方”,现代被广泛应用到内科、儿科、五官、皮肤科等,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及发展空间,这与吴鞠通的学术思想有重要关系。吴氏对银翘散的立法、用药及煎煮方法等皆主以“轻”之观点,并且全方在清热透表的同时始终坚持寒温并用、顾护阴液的原则,以“药食同源”的思想为指导,善用食疗药物,既能减少药物对人体的损害又能为现代养生保健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吴氏的治病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参考文献
[1] 孙大定.《温病条辨》应用辛味药的特点浅探[J].中医函授通讯,1995,13(3):9.
[2] 徐大鹏.从银翘散看“治上焦如羽”的实质[J].北京中医,1996,15(4):48.
[3] 周克振.吴瑭治上焦温病用“轻”小议[J].江苏中医,1991,12(12):41-42.
[4] 邓文龙,王文烈,刘家玉,等.银翘散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杂志,1986,27(3):59.
[5] 吴瑭.温病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9,63.
[6] 边月娟.从银翘散探析温病治法思想[J].甘肃中医,2008,21(11):7.
[7] 张华锴,郭选贤.《温病条辨》“护阴学说”理论探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272.
[8] 单峰,黄璐琦,郭娟,等.药食同源的历史和发展概况[J].生命科学,2015,27(8):1061.

(收稿日期:2016-04-11 编辑:蒋凯彪)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翟云云,张思超.从银翘散探析吴鞠通治病思想[J].,2017,23(5):4-6
作者:翟云云,张思超
改编自:从银翘散探析吴鞠通治病思想
文字编辑:蒋凯彪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