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学文治疗心系疾病经验
文/刘绪银,等‖来源:
导 读:张学文教授认为冠心病的中医病机主要是正虚、痰瘀阻滞心脉,治疗以益心宽胸通痹为原则,临床分为痰浊痹阻、气滞血瘀、阳虚寒凝、气阴两虚4类证候论治。
恩师张学文系陕西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国医大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冠心病的中医药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颇有独到见解。现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病机责之虚与滞
冠心病患者多在40岁以上,西医病理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临床表现主要是突然阵发性前胸胸闷或疼痛,并可放射至左肩及左上肢,并沿前臂内侧直达小指和无名指,发作时面色苍白、表情焦虑或烦躁、心悸、心慌、短气,疼痛剧烈时可伴冷汗。西医认为本病发作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致管腔闭塞或痉挛,猝然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所致。张师认为本病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发病原因复杂,是饮食、情志、吸烟等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病机复杂,起病隐匿,从血脉受损开始到出现心痛有一个较长缓慢的病理演变过程,属于慢性疾病。二是心痛发作却又常因情志、饮食、受寒、劳累等因素的影响而突然出现,易反复发作和演变成厥证。三是心痛、胸闷等症状易改善,但血脉病变不易改善,难以逆转。
对于本病的认识,张师通过详细的研究,认为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中医的认识与西医的认识基本相似。诚如《灵枢经脉》指出:“手少阴(心)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灵枢五邪》云:“邪在心,则病心痛。”《灵枢厥论》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心痛者,胸中痛,胁下痛,肩背胛间痛,两臂内痛。”张师认为其核心病理是血脉瘀滞,引起血脉瘀滞的病因虽然复杂,但主要是虚与痰。本病常发生在40岁以后,此时脏腑功能开始衰退,宗气生化不足,从而心脉灌注不足,胸阳不振,血液运行无力,血脉瘀滞。长期过食肥甘厚味、过食咸味,则损伤脏腑,尤其是脾胃受损,导致运化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津液内停,聚而为痰,壅塞心脉,蔽遏胸阳,从而脉道不通、气血瘀滞。《灵枢口问》云:“悲哀愁忧则心动。”长期情志妄动,七情过激,或受寒,或劳累过度,损伤气机,导致气血逆乱,心脉失畅,血脉瘀滞。烟为辛燥之品,烟雾为浊气,长期吸烟则不仅浊气内入,壅塞胸中血脉,而且燥可伤津而使血脉失润,导致胸阳蔽阻、血脉涩滞。心主血脉,心脉瘀滞则一身失养,机能衰退,是为虚。故本病是虚实夹杂之证。
2 治以益心宽胸通痹为总则,察兼夹,调五脏
基于冠心病血脉痹阻,虚实夹杂的中医病机,张师主张临床治疗要以益心宽胸通痹为治疗总则。益心要辨阴阳气血之偏颇,心气不足者常劳累后发作,多短气、心慌心悸、脉细弱,常用人参、黄芪;心阳不振、阳气虚弱者常受寒易发作,多畏寒、手足厥冷、唇甲青紫,常用附子、桂枝;心阴不足者多与吸烟有关,常心烦、口干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常用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心血不足者多心悸心慌、面色无华、唇舌淡白、脉细或涩或结代,常用鸡血藤、当归、地黄。宽胸主要是理气散滞,常用芳香类之薤白、香附、降香、檀香、柴胡、郁金。通痹要分别痰和瘀,痰阻者多与过食肥厚、咸味有关,常胸闷、时有眩晕,常用半夏、菖蒲、瓜蒌、胆南星,同时要注意通过健脾和胃以化痰。瘀阻者常疼痛剧烈或刺痛、唇甲青紫、舌有瘀斑或瘀点、脉细涩,常用丹参、葛根、延胡索、三七、桃仁、赤芍、川芎。
中医认为脏腑相关,由于冠心病系慢性疾病,心脉瘀滞后可导致全身血液供应发生改变,导致诸脏腑发生相应病理变化。故《灵枢厥病》论心痛分为肾心痛、肝心痛、脾心痛、胃心痛、肺心痛。张师继承传统,临床重视察其兼夹,兼调五脏,认为因情志诱发者须调肝,用柴胡、郁金。过食肥甘者须健脾和胃化浊,用生山楂。阳虚者须调肾,用附子。若实验室检查示高血脂者当注意降血脂,用生山楂、菊花、莱菔子。
冠心病因是慢性疾病,张师认为心痛发作时常是标急之证,当以宽胸通痹、散滞止痛为主,疼痛缓解后以标本同治。临床常分为4类证候与变证治疗。
2.1 痰浊痹阻型 多见于肥胖之人,临床表现以胸闷如窒为主,闷重而痛轻,或痛引肩背,短气喘促,肢体沉重,舌胖、苔浊腻或厚腻,脉滑。治以通阳散结、宽胸活血为法,方用宽胸通痹汤加减:瓜蒌、丹参、生山楂、炒酸枣仁、鹿衔草各15 g,薤白、降香、麦冬、川芎、赤芍各10 g,桂枝6 g,三七3 g(末,冲服)。痰浊化热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去桂枝,重用瓜蒌,加黄连、胆南星。胸阳不振而痰阻,舌暗淡、苔厚白腻,脉沉,加附子、干姜。气虚痰阻者,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加人参、白术。兼肾阳虚者怕冷、四肢不温、下肢浮肿,重用桂枝,加附子、茯苓。刺痛加桃仁、红花、琥珀,失眠加夜交藤,舌暗加葛根。
2.2 气滞血瘀型 多见于心情抑郁者,临床表现以胸痛心痛为主,疼痛以刺痛为主,部位固定,夜间多发,或心悸,或胁胀,短气,舌暗或紫暗有瘀斑、瘀点,舌下脉络紫曲怒胀,脉弦涩或结代。治以通络行气、活血化瘀为法。对于本型,当今医者大多数用冠心II号(丹参、赤芍各15 g,川芎、红花各10 g,降香6 g)加减。张师认为,此方活血化瘀之力较强,但较单纯,由于冠心病存在心血不足之内在本质,须加入养血之品,以防化瘀猛峻而伤血、耗血。他临床常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5 g,桃仁12 g,红花、生地黄、赤芍、柴胡、川芎、牛膝各10 g,桔梗16 g,枳壳6 g,甘草3 g。兼痰浊者胸闷,舌苔浊腻,加瓜蒌、半夏、生山楂;兼阴虚者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加鸡血藤、麦冬、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兼阳虚者面色白、手足冷,加附子、桂枝、干姜、薤白。肾阳虚者,下肢浮肿、喘促不能平卧,用真武汤加减。若疼痛剧烈,舌下含服冠心苏合香丸,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
2.3 阳虚寒凝型 临床表现以胸痛、心悸、畏寒、汗出、肢冷、脉沉细为主。阳虚为主者,胸闷短气、腰酸乏力、面色苍白、唇甲淡白或青紫,舌淡白或紫黯;寒凝为主者心痛彻背、遇寒加重,手足厥冷。治以温阳通痹为主,阳虚为主者益气温阳、散寒通络,方用人参汤合参附汤加减:人参、白术各15 g,制附子10 g(先煎),干姜6 g,甘草5 g;寒凝为主者辛温通阳、宣痹散寒,方药用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桂枝、附子、檀香、枳实。重症常疼痛剧烈、大汗、面色灰暗、唇甲青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当回阳救逆,含服冠心苏合丸,静脉滴注参附注射液,汤剂用乌头赤石脂丸和苏合香丸。
2.4 气阴两虚型 临床表现为胸闷隐痛、心悸、气短,时发时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面色少华,偏气虚者舌淡、脉细无力或结代,偏阴虚者失眠多梦、心烦不安、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治以益气养阴、养血活血为主,方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加减:西洋参、五味子、桂枝各10 g,麦冬、生地黄、丹参、生山楂各15 g,炙甘草6 g,三七粉3 g(冲服)。失眠、心烦加酸枣仁、远志,偏气虚者加黄芪,偏阴虚者加酸枣仁、柏子仁、玄参。肝肾不足者,加杜仲、桑寄生。若心痛甚,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细微、脉微欲绝,当益气救逆,舌下含服冠心苏合香丸,静脉滴注生脉注射液。若兼痰浊,舌苔腻,加瓜蒌、薤白。
诚然,因冠心病表现复杂,张师认为以上证型常可夹杂出现,必须抓住主要证候,灵活辨治,方能取效。
2.5 变证 冠心病的变证主要是心厥,是本病之最严重的阶段,失治误治,则病情恶化,生命殆尽。临床表现为剧烈疼痛难仍,烦躁不安、极度焦虑,面色灰白、口唇紫绀,四肢厥冷、肌肤湿冷、大汗淋漓,脉微欲绝。治以益气救逆、回阳固脱为法,急用冠心苏合丸、速效救心丸含服,以生脉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汤剂用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汤加减,待厥逆纠正后再随证施治。
3 病案举例
病例1:张某,女,59岁,退休工人,1992年6月20日就诊。诉阵发性胸闷气短2年,加重并伴胸痛15 d,胸闷以下午多发。曾经检查后诊断为“冠心病”、“高血脂症”,服药无效。刻诊:舌暗、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辨证:宗气不畅、血脉痹阻。治法:宣通宗气、活血通脉。方药:宽胸通痹汤加减:瓜蒌、丹参、草决明、鹿衔草各15 g,薤白、川芎、赤芍、降香各10 g,葛根、莱菔子、枳实、菊花各12 g,水煎服,1剂/d。服药12剂,症状显著减轻,偶有胸闷胸痛,原方去莱菔子,续服1月,诸症消失。
病例2:熊某,女,41岁,1991年11月23日就诊。诉胸闷、心慌气短1年,下肢浮肿半年。患者1年前出现阵发性胸闷痛,伴心慌、心烦、气短乏力,近半年来下肢浮肿。曾在西安某医院经检查后确诊为“冠心病”,予以药物治疗,疗效不显,病情加重。刻诊:舌苔白,脉沉细而偶有结脉。心律不齐,心音低钝,肝区压痛,下肢Ⅰ浮肿。辨证:痰浊痹阻。治法:宽胸理气。方药:宽胸通痹汤加减:瓜蒌、麦冬、丹参、桑寄生、鹿衔草、炒酸枣仁、生山楂、玄参各15 g,薤白、降香各10 g,杜仲12 g,桂枝6 g,三七3(冲服),水煎服,1剂/d,分早晚服。服药6剂,症状有减轻,但眠差多梦、下午腹胀、面部烘热,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原方加减:瓜蒌、炒酸枣仁、茯苓、麦冬各15 g,薤白、通草、丹参、降香、五味子各10 g,川牛膝12 g,夜交藤30 g,琥珀3 g(冲服),水煎服,1剂/d。服6剂,症状明显减轻,浮肿消退。以后上述2方交替使用,经治2月,诸症平伏。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内容可以考虑详尽介绍当地中医药针灸的发展概况,尤其突出表达国内与当地中医药在相关政策、立法、临床诊疗、学科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差异。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稿件内容重点报道中医中药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前沿进展。可包括中药单体或复方抗肿瘤的细胞、分子及免疫等作用机制研究,肿瘤的中医临床研究、诊疗经验、新技术、个案报道等等。
特色栏目可采用官方网站或邮箱投稿(其余栏目只接受官网在线投稿)
邮 箱:
简介
办公
投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