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四大家论消渴之因机理论框架
文/张世超,杨宇峰,石 岩‖来源: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3CB532004),项目名称:“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课题4“中医临床各科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研究”。
导 读:以“金元四大家”的医书资料为主要依据,分别对4位名医认识消渴病因病机的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4人理解消渴病的病因包括:阴血衰虚,燥热过甚;三消当从火断;生活无制,相火妄动;脾胃气血津液不足等。病机包括:燥热郁甚,津液不散;三焦受火,始得三消;相火上炎,消于三焦;脾胃不足,血中伏火等。初步形成了其对消渴病因机理论认识的基本框架。
金元时期,中医学百家争鸣,各大医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位是被后世人誉为“金元四大家”的刘完素、张子和、朱丹溪、李东垣,他们分别被视为寒凉派、攻下派、滋阴派、补土派之代表,对金元以前的医学理论提出了诸多新见解,为消渴病诊治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4人对消渴病因病机的理解可谓独树一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1 病因理论
1.1 阴血衰虚,燥热过甚 倡导“火热论”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说:“消渴之病者,本湿寒之阴气极衰,燥热之阳气太甚”[1],况且“消渴者,本因饮食服馆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之所成也[1]”,刘完素继承了前人对消渴病因的一些认识,主要包括了饮食不节、精神耗乱、大病之后等,诸多发病因素可使肠胃无以滋养,气血津液无以宣发平降,导致阴血虚衰,阳气燥热。河间最后也总结道:“心肺气厥而渴者,……虽五脏之部分不同,而病之所遇各异,其归燥一也[1]”,很明确地指出无论何种证型之消渴,“燥热”都是最主要的病因。
1.2 三消当从火断 张从正在其著作《儒门事亲卷三》中论述消渴,直接将篇名命为“三消之说当从火断”,明确指出其对消渴病病因的认识为火热致消。《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有云:“五行之中,惟火能焚物;六气之中,惟火能消物。……入火之物,无物不消”,“心为君火正化;肾为君火对化;三焦为相火正化;胆为相火对化,得其平,则烹炼饮食,糟粕去焉;不得其平,则燔灼脏腑,而津液竭焉[2]。”脏腑之火如果无法平衡,则会灼津伤液,致使疾病发生。可见张氏认为火为致消之根本。
1.3 生活无制,相火妄动 “人惟淫欲恣情,酒面无节,酷嗜炙爆糟藏咸酸酢醢甘肥腥膻之属,复以丹砂玉石济其私,于是炎火上熏[3]”,《丹溪心法卷三消渴四十六》中这段话说明,在病因方面朱丹溪秉承了前人的观点,他认为恣欲无度、饮食失节、久服丹石等为消渴发病的诱因,而在《格致余论相火论》中,丹溪又说:“相火易起,五性厥阳之火相煽,则妄动矣。火起于妄,变化莫测,无时不有,煎熬真阴,阴虚则病,阴厥则死[4]”,他认为诸多发病诱因导致人体之肝肾相火引动,而厥阳之火相煽则易亢,相火上炎,变化不定,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煎熬阴津,使肝肾阴虚而致病。由此可见,朱丹溪认为“相火”是本病发生的重要病因。
1.4 脾胃气血津液不足 在《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有:“若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故脾证始得,……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5]。”饮食不节、寒热失调等诱因可以引起脾胃气虚,而喜怒忧恐等情志失常又会耗损元气;李东垣为补土派大家,他认为脾胃元气不充时,如果“心火独盛”则易使阴火伏血,引发“脾证”,即消渴。他在《兰室秘藏卷上消渴门》中对消渴的病因进行了阐发:津液不足,则燥结不润,血液不足,则血中伏火,发为此病。自《内经》后的医家大多认可以热释瘅[6],李氏将“二阳结”与“瘅”相联系,结合《脾胃论》得出消渴之病因:脾胃元气不足,津液结而不润。
2 病机理论
2.1 燥热郁甚,津液不散 刘完素认为消渴发病的根本在于阴气衰而阳气甚,故《三消论》总结消渴病机为:“燥热太甚,而三焦肠胃之腠理怫郁结滞,致密壅塞,而水液不能泄,浸润于外,荣养百骸,故肠胃之外,燥热太甚,虽复多饮于中,终不能浸润于外,故渴不止。小便多出者,为其多饮,不能渗泄于肠胃之外,故数溲也。……消渴之证,乃肠胃之外燥热,痞闭其渗泄之道路,水虽入肠胃之内,不能渗泄于外,故小便数而复渴[1]。”诸多发病诱因导致机体燥热过甚,三焦与胃肠腠理怫郁,而玄府闭塞,致水液不得散布于外,于是无法濡润四肢百骸,即使饮水增多,也不能浸润周身,故多饮善渴;胃肠中水量增加无以外散,而直趋其下,又导致多溲。以上是刘氏对消渴病机的认识。
2.2 三焦受火,始得三消 在《儒门事亲卷三三消之说当从火断二十七》中,张从正论述:“夫一身之心火,甚于上为膈膜之消;甚于中,则为肠胃之消;甚于下,为膏液之消;甚于外为肌肉之消。上甚不已,则消及于肺;中甚而不已,则消及于脾;下甚而不已,则消及于肝肾;外甚而不已,则消及于筋骨[2]。”他认为心火过盛,可累及人体的上中下及外部,分别消于肺、脾、肝肾、筋骨,伤津耗液,消肌耗肉,并且“火在上者,善渴;火在中者,消谷善饥;火在上中者,善渴多饮而数溲;火在中下者,不渴而溲白液;火偏上中下者,饮多而数溲[2]。”火热消于上焦则肺通调水道功能失常,消于中焦则脾胃火盛,消于下焦则肾不藏精,所以出现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筋骨不充,最终表现为善渴、善饥、多饮、数溲、消瘦的症状。
2.3 相火上炎,消于三焦 朱丹溪《丹溪心法卷三消渴四十六》有云:“炎火上熏,脏腑生热,燥炽盛,津液干,焦渴饮水浆而不能自禁[3]。”丹溪对消渴病病机的理解为:发病诱因导致机体肝肾相火引动,而相火上炎,脏腑组织因此生热,燥炽津血,煎熬阴液,使人烦渴引饮。对其具体发病的描述为:“其热气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不甚烦,但欲饮冷,小便数而甜,病属中焦,谓之消中;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骨节酸疼,精走髓空,引水自救,此渴水饮不多,随即溺下,小便多而浊,病属下焦,谓之消肾[3]。”相火之热蒸腾而上,如果心、脾、肾亏虚,极易受相火之邪,相火灼于胸中、脾胃、肾脏,分别导致饮多、小便频数而量少之消渴,消谷善饥而不生肌肉、渴欲冷饮、小便频数而味甜之消中,渴却少饮、小便量多而质浊之消肾。
2.4 脾胃不足,血中伏火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中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说:“心火者,阴火也。……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胞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或渴不止,……盖阴火上冲,……为渴,……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7]。”《兰室秘藏卷上消渴门》又有:“阴阳别论云:二阳结,谓之消。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夫二阳者,阳明也,手阳明大肠主津,病消,则目黄口干,是津不足也,足阳明胃主血,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5]。”李氏根据《内经》中的理论说明了自己的见解,认为“二阳”即为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主津液,足阳明胃经主血液;饮食不节、寒热失调、情志失常等诱因导致脾胃气虚,津血不充,元气亏耗,无以上煦心肺而向下流注肝肾,滋其相火,则相火伏于血中,进而上乘脾胃,致使“脾证”发生,相火过盛耗伤阴液,迫精下行,出现多饮善渴、多食易饥、多尿及尿甜等症状。
总体来看,金元四大家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血液衰虚,燥热郁甚;三焦受火,始得三消;相火妄动,煎熬真阴;脾胃气虚,血中伏火。虽然存在区别,但总体以阴虚火盛为根本。在中医学的历史上,突破极大,为消渴病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宋乃光.刘完素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73-279.
[2] 张从正.儒门事亲[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76-79.
[3] 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王文献研究室.丹溪医集[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28-229.
[4] 刘学义.中医经典文库格致余论;局方发挥;金匮钩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56.
[5] 李东垣.脾胃论[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11.
[6] 姬航宇,仝小林,刘文科.脾瘅源流考[J].江苏中医药,2009,41(1):58.
[7] 李东垣.兰室秘藏[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0-23.
本文来自核心期刊
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200-400元稿酬。稿件内容可以考虑详尽介绍当地中医药针灸的发展概况,尤其突出表达国内与当地中医药在相关政策、立法、临床诊疗、学科教育、医疗保险等方面的差异。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建议图文并茂。
凡是被肿瘤专题栏目采录的稿件,属国家级课题者给予600元的稿酬,省级课题300元稿酬,将在3-6个月内发表(上述措施综述文章例外)。稿件内容重点报道中医中药在肿瘤预防与治疗中的前沿进展。可包括中药单体或复方抗肿瘤的细胞、分子及免疫等作用机制研究,肿瘤的中医临床研究、诊疗经验、新技术、个案报道等等。特色栏目可采用官方网站或邮箱投稿(其余栏目只接受官网在线投稿)
邮 箱:
简介
办公
投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