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景洪贵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

景洪贵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

脂溢性皮炎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一种炎性皮肤病。本病的发生与皮脂溢出、细菌感染、内分泌、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功能以及接触的慢性刺激等有关。病损发生在头面部、腋窝、耻部、前胸、后背等处。脂溢性皮炎属中医“白痟风”“粉刺”等范畴,为临床常见皮肤病。

景洪贵主任医师是全国第5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中医药师承教育导师、四川省首届名中医、绵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从事中医工作40余年,医理精深,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脂溢性皮炎方面独具匠心,现将其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总结整理如下。

1 湿热血瘀为基本病机

景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过食肥甘辛辣厚味,生湿生热,蕴结脾胃,不能下达,反而郁蒸于肌肤。正如《素问生气通天大论》:“膏梁之变,足生大丁。”二是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湿郁化热,蕴蒸肌肤。三是长期使用化妆品等物质,导致腠理不畅,津液不能正常润肤泽毛,水湿郁于肌肤化热。临床表现为皮肤和毛发油腻,毛囊性丘疹、黑头样粉刺,周围发红。用手挤压,有米粒样白色脂排出;少数呈灰白色小丘疹,顶部发生小脓疱。由于湿热郁于肌肤,气血运行不畅,血行瘀滞,临床常见“皮疹发红,周围紫暗或色素沉着,时久可见凹陷的瘢痕。有的形成结节、脓肿、囊肿及瘢痕等多种形态的损害,甚至破溃后形成多个窦道和瘢痕”[1]。

2 清热解毒除湿,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

根据本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本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肺。脾主肌肉,肺合皮毛。湿热郁于脾胃肺,蕴蒸肌肤,腠理开合不畅,血行瘀滞而为病。故其治应以清热解毒除湿,活血化瘀为大法。

清热解毒除湿

本病在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湿热郁于肌肤,故其治应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热者寒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之理,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清热解毒常选用金银花、连翘、黄连、黄柏、栀子、蒲公英等,除湿常选用苍术、白术、薏苡仁、土茯苓、茵陈、藿香、陈皮等。使热清、毒解、湿除,以绝致病之因,则湿热之征自然消除。
活血化瘀

《素问至真要大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灵枢小针解篇》:“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由于湿热郁于肌肤,腠理开合不畅,导致肌肤脉络瘀滞,其治应活血化瘀。临床常选用丹参、赤芍、牡丹皮、红花等,使血脉通畅,瘀血散解,则皮疹周围发红、皮色紫暗、色素沉着以及瘢痕等血瘀之征随之减轻或消失。
景师认为,活血化瘀对于防止或消除皮肤颜色紫暗、色素沉着和瘢痕等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因此,强调活血化瘀应贯穿于治疗本病的始终。
此外,景师在组方用药时常配宣肺之品。盖肺合皮毛,肺气一宣,则腠理通畅,有利于本病的康复。临床常选用桔梗、杏仁、枇杷叶等。

3 随证加减

仲景云:“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临床应根据脉证,随证加减,方能切中病机。若舌体胖大、舌质淡,脉沉细等兼气虚者,常加黄芪、党参、白术;兼大便秘结者,常加大黄、郁李仁、枳实、白术等;兼月经不调者,常加柴胡、白芍、郁金、川芎、香附等。

4 内治与外治法结合

《理瀹骈文》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2]。”景师认为,外治法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皮肤和黏膜,使之吸收,而起治疗作用,与内治法在给药途径上虽有不同,然其理则一。对于脂溢性皮炎的治疗,在内服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外治方法,证之临床,能迅速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促进皮损愈合。
清洁病变部位

用硫磺香皂清洗病变部位,1次/d。其目的是去除附着于皮肤表层的油脂和灰尘,保持皮肤清洁,保证腠理畅通,津液敷布正常,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局部用药法

黄柏100 g,75%乙醇300 mL。先将黄柏洁净,装入500 mL容量的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300 mL,浸泡7 d后,取药液200 mL,备用。用时先清洁病变部位,用棉签将药液适量,涂擦患处,2次/d。

5 病案举隅

患者,女,21岁,学生。2012年7月10日初诊。患者面部及背部出现红色小丘疹6年。经中西医两法治疗,效果不佳。症见:面部及背部皮肤红色丘疹密布,大小不等,散在囊性丘疹,个别丘疹顶端呈灰白色,有的还有小脓疱,丘疹周围皮色紫暗,有散在结节,左侧颧部皮肤有两处凹陷小瘢痕。皮肤和头发油腻。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缓。诊为脂溢性皮炎,辨为湿热血瘀,治以清热解毒除湿,活血凉血化瘀。处方:苍术30 g,黄柏15 g,薏苡仁30 g,土茯苓30 g,蒲公英30 g,丹参30 g,牡丹皮15 g,红花3 g,茵陈30 g,桔梗15 g,枳实30 g,郁李仁30 g,神曲30 g,甘草3 g。5剂,水煎服,每2日1剂,3次/d,饭前服。同时予以外治:黄柏100 g,75%乙醇300 mL。制法和用法如前述。嘱其用硫磺香皂清洗患处,禁用化妆品,忌食肥甘辛辣厚味、糖类食品。
2诊:2012年7月22日,患者用以上方法治疗后,皮疹和结节显著减少,皮肤和头发已不油腻,大便通。药已中病,仍按前法治疗。处方:苍术30 g,黄柏15 g,薏苡仁30 g,蒲公英30 g,连翘30 g,茵陈30 g,丹参30 g,牡丹皮15 g,红花3 g,桔梗15 g,藿香15 g,陈皮15 g,神曲30 g,甘草3 g。10剂,水煎服,每2日1剂,3次/d。外治方法同前。
3诊:2012年8月15日,患者用上述方法治疗后,面部及背部皮肤皮疹、结节全部消失。唯病变部位皮色紫暗、色素沉着,左侧颧部皮肤有两处凹陷性小瘢痕。疾病初愈,改汤药为散剂治疗,以巩固疗效。处方:黄芪250 g,白术100 g,土茯苓200 g,薏苡仁300 g,黄柏100 g,蒲公英200 g,丹参200 g,牡丹皮100 g,茵陈200 g,桔梗50 g,陈皮50 g,甘草50 g。共细研为散,10 g/次,3次/d,饭前温开水送服。嘱其禁用化妆品,忌食辛辣厚味。随访,患者除左侧颧部皮肤仍有两处凹陷性小瘢痕外,背部及面部皮肤未见异常。

参考文献
[1] 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35.
[2] 吴尚先.理瀹骈文[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

作者:景欣,刘磊,高晔,陈大双,指导:景洪贵
改编自:景洪贵治疗脂溢性皮炎的经验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