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和”之源考
“和”是谈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字眼,是中国文化这棵参天大树最发达也是最重要的根系,正因为其对各种养分的吸取才造就了这棵大树的枝繁叶茂与硕果累累。那“和”究竟来源于何处,又有哪些内涵呢?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和”为:
“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户戈切”[1-2]。
徐锴在《说文系传通论》中指出:
“咊,不刚不柔曰‘龢’,言若宫商之龢声,五味之龢羹以相济也。禾者,五谷之龢气也……太平之世,人含和气,以食和毂,故于文口、禾为‘和’”[3]。
钱坫在《说文解字斠诠》中提出:
“咊,相应也,此唱和字,琴瑟之和当用‘龢’,和羹之和当用盉。”
桂馥在《说文解字义证》中引用《五经文字》的“‘禾’之言‘和’也,以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名之曰‘禾’”[2]等说明“禾”“得时之中和”。
由此可知“和”与“禾”“咊”“龢”“盉”均有关联,那“和”到底来源于何处呢?禾
“禾”位于《说文解字》第七卷《禾部》:“禾,嘉毂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从木,从省。象其穗。”[1]嘉谷是对“禾”的总体概括,一个“嘉”字肯定了“禾”不同于“莠”的性质,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氏念孙说莠与禾绝相似,虽老农不辨,及其吐穗,则禾穗必屈而倒垂,莠穗不垂,可以识別。”[3]“《生民》传曰:‘黃、嘉穀也。’嘉穀亦谓禾。民食莫重于禾,故谓之嘉穀。”明确了嘉谷即“禾”的颜色为黄。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极其贵重且内涵丰富的颜色,对此《康熙字典》给出的解释为:“《说文》地之色也。《玉篇》中央色也。《易坤卦》黃裳元吉。象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文言》君子黃中通理。”[5]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物质资料,离开了土地就意味着人们的生存难以为继,故土地有“生”的内涵,此“生”不仅指的是“生物”,更能“生人”“使民生”。这与“和”之“生”的内涵有一致性,“禾生”是“和生”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和生”相对于“禾生”更加抽象,内涵更为丰富。“中央色也”“黄中通理”来源于“地之色也”,在五行学说中,土位于中,是枢纽,能灌溉四方。这与中医将脾、土并论也有较大的相关性,因脾胃位于中焦,且是后天之本,也具有“生”的内涵,故有众多医家将调养脾胃的方法视为“和法”。土地具有深厚的德行,其厚德载物,养育众生,天下之大德莫过于生,故君子可以“黄中通理”。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是从生长时间的角度来述“禾”。徐铠在《说文系传通论》中,提出二月刚中有柔,以生长万物:“二月阳气虽盛,犹有阴气存焉,微阴辅阳生长万物。阴阳适和,犹臣辅君以德政行施,以养育天下”;八月柔中带刚,以成熟万物:“八月阴气虽壮,犹有阳气存焉,微阳助阴以成熟万物。阴阳亦适和,犹君任臣以刑罚行义以断,以化成天下”[2]。二月与八月皆阴阳适合,“阴不孤立,阳不独存”“中和而生,中和而成”,故“禾”得时之中和。由此得知“禾”字蕴含着“和”之适合与不刚不柔之意。田吴炤在《说文二徐笺异》中释“禾”:“大徐本作‘得时之中’,小徐本作‘得时之中和’。炤按《蓍归禾序》疏:禾者,和也。又《管子小问》:故命之曰‘禾’。注:禾以其调和人之性命。与此‘得时之中和’以声为训,于例本合”[2]。阐述了“禾”有“和”之意。
“从木,从省。象其穗”是从“禾”之形或是“禾”字由来的角度论“禾”。古禾作禾,陈炜湛《甲骨文同义词研究》中认为甲骨文“禾”“上象穗与叶,下象茎与根,为禾稻之象形”[6],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同样认为“甲骨文像一棵茎叶根俱全而成熟的禾谷垂穗形”[7]。禾字从象形的角度明显可以看出禾穗下垂之态,古人将这种下垂之姿喻为君子之德,如《淮南子缪称训》曰,“但其夫子见禾之三变也。滔滔然曰,狐向丘而死,我其首禾乎。高注云,禾穗垂而向根,君子不忘本也”[8]。君子之德是儒家一直强调与追寻的一种德行,《论语》中“君子和而不同”就道出了君子之德与“和”的关系,君子之德本身就内含着“心和”与“人和”,同时它又是“人和”与“政和”的手段。咊
“咊”位于《说文解字》第二卷“口”部:“相应也,从口禾声”[1]。“口”有饮食与言语两大功能,故“咊”之意也是从饮食与语言两个方面来确定的。当“口”理解为饮食之功能时,“咊”就具有“禾”“盉”之意。“禾”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生民”,而这一价值的实现需要借助“口”的饮食功能才能实现,故“咊”能“生民”。当“禾”理解为引申义“和”之时,“咊”强调的是饮食调和,即与“盉”同。一个汉字的产生与存在在于它拥有的独特意义,因此古人更多的是从“口”的言语功能来理解“咊”的含义。而言语的意义是在问与答中产生的,故“咊”应当理解为问与答之间的和谐,即相应、呼应、附和,这与许慎给“咊”的释义相同。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此唱和字。琴瑟之和当用‘龢’,和羹之和当用‘盉’”[2]指出了“咊”“龢”“盉”三者的不同,肯定了“咊”的相应之意。桂馥《说文解字义证》:“《诗》云唱予和汝。《周易》鸣鹤抂诸,其子和之是也。《诗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笺云鼓琴瑟之声,相应和也。《葛覃》其鸣喈喈。……《鬼谷子反覆篇》其和也,若比目鱼。注云和答问也。因问而言申叙其解,如比目鱼相须而行”[2]。强调了“咊”的相应之意。两者之间的相应关系蕴含着主从与先后关系,先唱后和,先问后答。龢
“龢”位于《说文解字》第二卷“龠”部:“调也,从龠禾声,读与和同”[1]。“龢”字最早写为左侖右禾,“侖”是“思”“理”之意,见于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侖,思也。龠下曰:‘侖,理也。’《大雅》毛传曰:‘论,思也。’按,论者、侖之假借。思与理义同也。”[3]故可以理解为“龢”为“禾”之理,即不刚不柔,得时之中和,且同时具有生民之理。“龢”从左侖右禾演变为左龠右禾,“龠”在《说文解字》中被释为:“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侖,侖理也”。[1]龠是类似笛子的乐器,对于龠器之孔的数量,历代存在较大的分歧,饶炯在《说文解字部首订》中提出“龠乃竹管之通名,而非专器”,因“郑康成、郭璞皆云三,诗传云六,广正云七,数量各不相同”[2],而且吴大澂在《说文古籀补》中提出“古龠从二口”[2],故可以将量词“三”理解为“多”与“众”之意。由徐铠《说文系传袪妄》:“亼古集字,品像从窍。”[2]与郭庆藩《说文经字正谊》:“龠,跃也,气跃出也。”[2]以及“侖,理也。”可知“龠”是一种能通过一定的音乐节律将众孔窍中因气流跃出而发出的声音聚合起来的竹制多孔乐器,其本身就具有“和”之多样性统一内涵。在此“禾”可以理解为嘉谷,“龢”就理所当然可以认为是一种奏龠求禾的卜禾活动,即通过演奏乐器与奉上供品向山神、河伯、祖先等祈求五谷丰登,这在古文献中是有记载的,如《逸周书商誓》: “王曰:在昔后稷,惟上帝之言,克播百谷,登禹之绩,凡在天下之庶民,罔不维后稷之元谷用蒸享。在商先誓王明祀上帝□□□□亦维我后稷之元谷用告和用胥饮食。”[9]谷物的获得需要天、地、人三者的共同合作,天更多的指的是气候,适宜的自然气候是获取谷物的关键且为不可控因素,是古人“卜禾”的目的,相对天来说,地与人的因素是可控的,是可以人为选择的。只有天、地、人3方面之间的和才能获得谷物的丰收,三者中的任一因素没达到和的条件,均无法得“禾”。“禾”即“和”的产物,故“禾”理解为嘉谷与禾理解为“和”,二者没有本质的区别,“龢”的含义依旧是指音乐的和调。盉
“盉”位于《说文解字》第五卷“皿”部:“调味也,从皿禾声”。“皿”字根据历代学者的注释有“饮食之用器”与“饭食之用器”之分,桂馥《说文解字义证》:“小字本及《玉篇》、《类篇》《集韵篇》《海通志》、《韵会》并作饭食。”[2],严可均《说文校议》:“小徐《御览》卷七百五十六引与毛本同。”[2]沈涛《说文古本考》:“该‘饭’古无饭食并称者,自当作‘饮’为是,《御览》七百五十六器物部引作饮食,可见毛本不误也”。但不管是“饮食之用器”还是“饭食之用器”,“皿”都类似于碗,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器皿。“禾”字在此可以理解为实体意义之谷物与抽象意义之“和”,当理解为谷物时“盉”为盛放谷物的器皿,当理解为“和”时,“盉”就具有调和之意,即将器皿中的食物通过特定的方式调和起来,使之成为和羹。在古文献中“盉”字的两种解释均建立在将“禾”理解为“和”的基础上:其一为器皿,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器有名盉者,因其可以盉羹而名之盉”[3];其二为调味,即五味调和。而器皿之盉来源于其能调味,可以盉羹,故众人理解的“盉”更多的为调味,引申为调和。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子释“和”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烽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洩其过”,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释“醯”为醋;“醢”,肉酱也;“梅”味酸,古人调味亦用;“齐之”,使酸碱适中也[9]。此“和”实为“盉”,由此可知“盉”不是将众多食材与配料简单的混合在一起,而是需要根据食材与配料的性味进行合理的搭配,且要注意烹饪时间的先后与长短等,只有每一步骤都恰到好处才能成为和羹,人食之才能心性安和。
“和”字在《康熙字典》中有以下几种含义[4]:
(1)合适的,不刚不柔。《广韵》顺也,谐也,不坚不柔也。《谥法》不刚不柔曰和。这一含义主要来源于“禾”,“禾”生于二月,熟于八月,而二月与八月皆阴阳适合之时节,二月刚中带柔,八月柔中带刚。
(2)和谐。《书尧典》协和万邦。《易乾卦》保合太和。“禾”“龢”“盉”三者均有整体和谐之意,“禾”侧重于天、地、人三者的和谐;“龢”侧重于音乐的和调;“盉”侧重于饮食的和调。
(3)应和。《诗小雅》和鸾嗈嗈。《传》在轼曰和,在镳曰鸾。《疏》和,亦铃也,以其与鸾相应和,故载见曰和铃央央是也。《广韵》声相应。《易中孚》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这一含义来源于“咊”,强调事物之间的相应关系。
(4)音乐和调。《尔雅释乐》大笙谓之巢,小笙谓之和。《注》和,十三簧。《尔雅释乐》徒吹谓之和。小笙、十三簧都是类似于“龠”的乐器,它们能够被吹出和谐的音乐,故这一含义明显来源于“龢”。
(5)饮食调和。《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注》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加以滑甘,是谓六和。《周礼天官》內饔掌王及后世子膳羞之割烹煎和之事。从饮食的角度论“和”,显然此含义来源于“盉”
(6)地名。《书禹贡》和夷底绩。云和,地名。《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和之琴瑟。《广韵》州名,在淮南,汉属九江郡,齐为和州。
(7)人名。《书尧典》乃命羲和。《注》羲氏,和氏,主历象授时之官。地名与人名没有明显的“和”意,不属于研究范围。
(8)军门。《周礼夏官大司马》以旌为左右和之门。《注》军门曰和,今谓之垒门,立两旌以为之。此处的军门有两重含义:其一,两军交战必定是挑战方与应战方同时存在,如应战方不愿出战,挑战方就会攻打城门,两军将在城门展开战事,故军门曰“和”,此处“和”强调两军的交战;其二,如果两国交往或通商,必定有一国使者或是商人先踏入另一国的国门,而这国门也即军门是两国交往或通商的起始点,故曰“和”门。这两重含义的引申义均可为多样性的交感,因“龢”与“盉”都蕴含着多样性的交感,只是强调对象有所不同罢了,故此意可能来源于“龢”或是“盉”。
《辞海》中“和”字除了《康熙字典》中的多种含义外,还具有3种不同含义,它们有3个不同的读音,分别为“h”、“hu”、“hu”。“h”字指的是“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于规定的要求而胜出”[11]。这可以引申为将多样性的事物按照一定的规则或规律组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此意来源于“龢”或“盉”。“hu”字指的是“粉状物中加水搅拌揉弄,使有黏性”[10]。给粉状物加水搅拌揉弄,需要掌握粉状物与水的比例,只有两者之间的比例合适,才能使水和粉状物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一层含义来源于“禾”的不刚不柔,与合适。“hu”字指的是“混合,使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10]这可以理解为将多样性的事物混合在一起,可能来源于“盉”。结 语
“和”来源于“禾”“咊”“龢”“盉”,正是四者的不同含义造就了其丰富的内涵。
总体来说,“和”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其一,适度,不刚不柔;
其二,和生,生是建立在和的基础之上的;
其三,和谐。即按照特定的规律将多样化的事物聚合在一起,使事物之间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与状态;
其四,相应也,有主有从,强调事物的同一性。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 丁福保.说文解字诂林(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8.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 张玉书.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5] 于省吾.甲骨文字诂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6] 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 刘安.淮南子(高诱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8] 张闻玉.逸周书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9]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0] 夏征农.辞海(第六版彩图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17-09-20 编辑:马正谊)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安卓下载通道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IOS下载通道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陈元,何清湖,易法银.论“和”之源考[J].,2018,24(17):1-4
作者:陈元,何清湖,易法银
改编自:论“和”之源考
文字编辑:马正谊
A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主办。
2005年初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正式进入“国家队”。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次授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至今已连续12年进入国家核心期刊序列。行业影响力在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本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网上独家出版合同,本刊发行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订阅用户共计3374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