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少阳病提纲证的临证解读

少阳病提纲证的临证解读

前言
《伤寒论》原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被后世医家称之为少阳病的提纲证。作为一经的脉证并治提纲,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很多医师认为提纲证仅仅具有理论价值,不能临证运用。在此,笔者对少阳病提纲证进行临证解读,揭示它的临床意义以供同道参考。

部分医家认为邪犯少阳,其病位为半表半里之证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质疑由来已久,起源于《伤寒论》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成无己[1]研习《伤寒论》后,随即提出“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之证”。笔者认为具体争议半表半里的实质性解剖位置毫无意义,但是必须明确,邪犯少阳的部位涉及胆腑、三焦、胆经和三焦经。
《内经》云:“有病口苦者名曰胆瘅”;
《难经四十二难》:“胆在肝之短叶间,重三两三铢,盛精汁三合”;
《针灸甲乙经》云:“胆者……咽为之使,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
因此著名医学家刘渡舟认为[2]:“口苦、咽干、目眩”是少阳胆腑有热的表现,邪犯少阳,宣发疏泄的机能发生障碍,其气必郁,气郁则必化火,故出现少阳病的热证。
邪犯少阳,阳气不舒,郁而化热,火郁发之,胆之精汁循经上扰,上承于口,则口苦;热盛伤津,则咽干;内有郁热,三焦气化不利,津液受灼,凝而成痰,聚而化饮,痰热上扰清窍,故目眩。也就是说少阳证是易化热、易酿痰之证,表现出来就是口苦、咽干和目眩。
笔者在临床过程中曾遇一案例:
男,45岁,就诊时反复述说口苦,而且症状持续一年余,困扰日久,甚是烦乱,余无他证,其舌质淡红,苔薄黄,左关脉滑,右关脉弦。求医日久,阅看病历,部分医师考虑胃火炽盛,用白虎汤辛寒折其热;有的医师考虑肝胆火旺,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胆实火;部分考虑心火炽盛,用导赤散清心经火热,施用多法,均未见良好效果。

笔者思考良久,闻之口苦发作有时,尤其晨起之后表现明显,根据《伤寒论》193条“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9时)”的原文提示,寅至辰,正是胆气旺盛之时,胆之郁热内盛,胆汁循经上承于口,故有口苦,必须参合少阳病提纲证,采取和解法治疗。遂拟方柴胡15g,黄芩12 g,太子参10 g,红枣10 g,生姜三片榨汁,甘草8 g。1周后晨起口苦锐减,嘱之小柴胡颗粒冲剂继服半月而愈。苦在五行中属火,脏腑化火郁热则口苦,验之临床,心、肝、胆、胃火热最为多见,辨其病位,然晨起口苦多由胆热所致,所以选择和解少阳病证的小柴胡汤原方治疗,疗效显著。

临证过程中,辨别病机往往成为治疗的核心问题。一次经我院妇产科医师介绍一名患者:
患者为30岁左右的女性,本已安排一周前行“子宫肌瘤”手术,因术前回家洗冷水澡后,出现不明原因发热,经抗生素、激素治疗后,仍处于反复低热状态,体温波动在38 ℃左右,伴有咽干口燥,咳少量白色黏痰,不易咳出,舌质红,舌苔黄稍腻,脉浮弦数。
本想予以疏风清热之银翘散或桑菊饮治疗,患者述说发热之前总觉畏风怕冷,但无汗出,亦无头身疼痛,遂考虑病程一周,邪已入里,但总有畏风怕冷,类似寒热往来,联系《伤寒论》93条所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同时参合少阳病提纲证,推断病机是邪入少阳,热郁内盛,伤津,则咽干口燥;三焦津液化生不利,成痰化饮,故有咳少量白色黏痰,不易咳出,拟方柴胡15g,黄芩12 g,太子参10 g,红枣10 g,生姜三片榨汁,甘草8 g,前胡10 g,枇杷叶12 g。当晚服用一剂,热退身凉脉静。外感之证,多因六淫或疫毒邪气侵犯肌表,但日久易传他经,由咽干、往来寒热之症相参,辨明病机即可。

少阳病提纲证表面上看只是提示病理特征,即热和痰饮,并无法覆盖少阳病证的所有临床表现,诸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等。但是一管而见全豹,抓住口苦、咽干和目眩中一症,辨其病位或病机,往往成为治疗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 成无己.伤寒论明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70
[2]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51
(编辑:季铁铮)

作者:陈华伟,袁勇
本文改编自《少阳病提纲证的临证解读》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