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医博士在加拿大的中医故事
点击关注我关注我哟
【本刊“海外中医”】为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宏观发展战略,为国家顶层设计规划中医药发展战略建言献策,本刊特别创建了“海外中医”栏目。旨在全面介绍中医药在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反映出中医药为世界各族人民进行健康服务的真实面貌,以及在疾病诊治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用中医药文化与技术作纽带,让世界更加了解传承千年的东方医学,让博大精深的中华医药更快走向世界。
诚望各位有海外中医药从业和学习经历的中医人,能够积极撰稿,文体不限,内容不限,可自选主题,图文并茂。凡是被本栏目采录的稿件一律免费发表,并支付相应稿酬。投稿邮箱:
本文作者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 内科学博士袁小瑜导语
笔者毕业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后在湘雅医院血液科工作数年,于2012-2014年作为博士后研究者,在加拿大温哥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肿瘤研究中心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医学研究。因父亲和兄长都是中医,尤其父亲是国家名老中医,家庭中浓浓的中医氛围让我很早就对中医就有一份特别的感情和信任。笔者未曾系统地调查加拿大的中医情况,很遗憾无法写出一篇像“中医在加拿大考察报告”之类高屋建瓴、精彩丰厚的文章,所以只能以一位亲历者的身份,站在中医旁观者的角度,回顾笔者在“枫叶之国”加拿大和中医亲密接触的某些瞬间和真实故事,希望能为渴望了解加拿大中医药情况的学者和朋友提供一些参考。
一
我是2012 年的夏天到达温哥华的,伴随同行的还有刚刚四岁的女儿。温哥华的夏季和初秋可以说是美轮美奂,令人心旷神怡。比如说秋季,满大街都是灿烂无比的枫树,无数片金、橙、紫、深褐还有黄色的树叶接驳在一起,声势浩大,像火势一样蔓延,无止无境,将初秋的天空渲染衬托得格外湛蓝辽阔,“枫叶之国”之名当之无愧。初秋之后,温哥华就会进入雨季,雨一直淅淅沥沥不曾停歇,直到来年春天。在这个阴雨连绵的季节里,我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从12月下旬开始,女儿就偶尔性咳嗽,没有痰,其他一切也都很正常,不发热,不流鼻涕,饭量也没有变化,整个人也还算活蹦乱跳的。我自己是西医临床医生,所以给女儿看了看咽喉,听了一下肺部,发现扁桃体不大,肺部呼吸音也很清晰,所以开始不怎么重视,想给她添添衣服后再看看。不知从哪一天起,女儿夜间咳嗽越来越严重了,每次到下半夜就咳个不停。我就带女儿去看家庭医生。医生姓黄,看起来五十岁左右的样子,会说粤语,来自广东(广东移民大概是当今地球上分布最广泛的人种,就是在北美最偏远的小镇里,也能碰见广东人开着小馆子)。黄医生给女儿做了一些检查,没发现异常。然后轻言细语地告诉我暂时不需要抗生素,可以买一点非处方药(over the counter drug)。她英语很流利,不会说普通话,但似乎这个非处方药物又很难用英语表达,说了半天,还比划了一小阵,发现我还是没有听懂这个药物的名称,黄医生只好最终用笔写了几个歪歪扭扭的汉字:川贝枇杷膏。最后她还交代我用雪梨冰糖炖水给女儿喝,效果很好的。就这样,我带着加拿大的西医医生开具的“传统食疗方”回到了家。
川贝枇杷膏在温哥华很好买。中国超市或者是广东人的参茸海鲜干货店,都可以买到川贝枇杷膏、白花油、罗汉果冲剂之类的药物,我们暂且把它们称之为“轻中药”。此外我还买了一个小小的炖盅,开始认真地给女儿炖冰糖雪梨吃。不过遗憾的是,一点用都没有,女儿咳嗽照旧,我只好带着女儿再次去看家庭医生。这一次黄医生给女儿开了两种正儿八经的药,第一个药是止咳糖浆,类似于国内儿科经常用到的“氨溴特罗口服溶液”;第二个药是抗生素,类似于国内的罗红霉素之类的。这次女儿上半夜咳嗽的问题终于解决了。但不妙的是,下半夜咳嗽持续,每天凌晨三四点钟准时咳嗽,咳得鸡飞狗跳的,无休无眠。后来我想了想,应该是第一个止咳药的效用只能维持几个小时,下半夜就镇不住了,所以到时间药效散了就咳嗽。至此,女儿已经咳了快一个月了,期间我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白天还要强打着精神回到实验室做课题,不得不说是精疲力竭。女儿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整日无精打采的,再活蹦乱跳的小娃也扛不住这一个月的夜咳。
束手无策的时候,我想起了远在大洋彼岸的父亲大人。老爷子是一名中医师,干了一辈子中医事业,以前女儿生病发热什么的,都是吃的老爷子的中药。老爷子接到我的求救后,仔细分析了目前女儿的病情,诊断辨证后,很快短信发过来一个方子。我抄下了方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去买中药材。中药店一般都开设在温哥华市中心的唐人街,还有一些新移民聚居的地方也能找到中药店。开车游览的时候还发现同仁堂也在大温地区开了分店。
由于上班的地方在温哥华市中心,趁午饭的间歇,我来到了唐人街。温哥华唐人街有一个很特别的标志,就是进去后可以看到一个巨大招眼的招牌“某某燕梳”。“燕梳”这个中文词汇我第一次见过,觉得很稀奇,后来才知道这是“insurance(保险)”的译名,只有老华侨才会这么翻译,所以如今只有在唐人街才看得到这样的招牌。而我买药的中药店的招牌就小多了,以至于我把药店的名字都忘记了。药店样子比较普通,不如现在国内什么堂什么大药房来得气派,和温哥华随处可见的参茸海味店没啥两样。玻璃柜台里、还有柜架的玻璃瓶中,随处摆放着各式各样、尺寸不一的海参、燕窝、鱼胶、西洋参(广东人煲汤的名贵材料)等,很打眼,吸引着来来往往的顾客。里面还有一个玻璃柜台专门摆放各式各样的中成药,保和丸、逍遥散、六味地黄丸等,国内常用药都有卖(这大概也是在温哥华的华人不愿意挪到其他城市的一个原因吧,除非生活所迫),只不过贵一点而已。药店还有一位驻店中医师,随时给进来的客人把脉开药。老板讲普通话有点吃力,一样一样地按照方子抓了中药。最后还塞了几筒山楂片放到装药的塑料袋里。这正是我小时候经常吃到的那种山楂片,一小片放在嘴里,酸酸甜甜。我很感谢老板的贴心,中医讲究服药前先调理脾胃,这样能让胃肠吸收更好,药效增倍,老板所赠山楂片的用意大概如此吧。遗憾的是,这种充分体现着华人“药食同源”理念、具备健胃消食功能的山楂片,怎么就在经济发展日行千里的大陆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顺利买到了药材,还有买药罐的问题。温哥华已经没有我们常用的最简易的熬中药的陶罐了,只有一种电子药罐,据说可以智能控制,全自动熬中药,但很贵,大约六七十加币。我嫌有点贵,后来又跑了附近几家中药店,都没有找到陶罐,只好回家用煲汤的罐子熬了药。后来我们一家回到上海生活,发现上海也很难找到传统且价廉的中药罐了,到处都是价格不菲的电子中药罐。
话说回来,女儿吃了中药之后没两天就好了,一夜睡到天亮。这么前后一个多月折腾下来,真是终生难忘。现在每当女儿一咳嗽(一年总有个一两次),鉴于温哥华咳嗽治疗的经历,我会立马向老爷子求救,老爷子的方子居然也屡试不爽。写到这里,意图并不是把中医西医比较个孰优孰劣。我自己是一名西医师,所以做不出故意贬损西医的事情。但世界上就是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病痛,西医的触角暂时还伸不到这些犄角旮旯的地方,何况纵然不是犄角旮旯的地方,即使触角已经伸到了,西医也不一定有把握治愈。治不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还真怨不得医生的医术,换了黄医生,其他医生包括我自己也一样。所幸的是,有些现代西医暂时还触及不到的,中草药可能触及,可能解决。就跟最近大红大紫的青蒿素、还有在血液学界鼎鼎大名的三氧化二砷(此药从中草药方子中的砒霜中提炼,现代医学证明具有治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功效)一样,传统的天然药物里,就有神奇的可以治愈某类疾病的化学结构静静的藏在里面。以三氧化二砷为例,就是西医研究(发现识别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且此类白血病携带了某种特定基因突变)和中医通力合作,从而铸就了战胜病魔的一段佳话。说到底,中医也好,西医也好,殊途同归,治病救人。
二
我在温哥华的时候,一位朋友托我打听,有没有认识的中医医师。朋友的朋友因为内分泌失调,满脸都是大痘痘,睡眠也不安稳,每天很早就醒来,也看了西医,说是有早期抑郁症的倾向,开了好几种处方药,有治痘痘的、调节内分泌的,也有一些治疗抑郁症的,但效果都不怎么样,痘痘、睡眠问题依然存在,所以想找一位好一点的中医师把把脉。我立马想起了一位中医朋友,此君姓柳,国内正规中医学院研究生毕业,是老爷子研究生期间的师弟,医学博士毕业后留美数年,辗转来到美丽的温哥华,一见钟情,再也不愿意挪动。柳君身兼两职,一是在肿瘤研究所做研究,二是自己开了一个小小的中医诊所。“这里的病人都是预约的,我一般上午做研究,把时间规划好,哪天下午比较有空,都把病人都约在那天下午,而且诊金不低,接诊一位患者就可以收取几十到一百多加元。这样下来,钱虽赚的不多,但没有失业的风险,相当舒服。”他说的不错,医学研究工作固然高尚,实际上很不稳定,与科研经费的来源密切相关,一旦没有申请到来年的科研经费,就随时可能面临失业风险。他能够依靠自己的中医技能开着诊所然后再赚点钱,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生活方式,人生双保险。安排好了工作,此君周末还喜欢打篮球爬山,虽头发已少许花白,但是气色红润,一天到晚乐呵呵的,远非在国内的医生所能比。在国内只要一进病房工作,各种工作铺天盖地而来,应接不暇,一段时间下来,就变得面色萎黄、体质下降、极易感冒,相信各位战斗在临床一线的同仁都有同感。
我第二天约了柳君一起午餐,问了治疗内分泌失调的事情,不过他却告诉我,他只是开了一个针灸诊所,还没有开中草药处方的权限,所以他只能做做针灸。“你的那位朋友愿意针灸的话就过来好了。”他告诉我。从他的口中,我了解到加拿大针灸目前的一些情况。加拿大人很信任针灸,针灸治疗已经列入医保的项目,包括MSP(全民医保)、WCB(工伤保险)、ICBC(交通保险)。根据医保的类别和等级不同,每个公民可以每年享受不同次数的针灸治疗,比如说我博士后的劳动合同里也包括了每年10次免费的针灸治疗。低收入人群一样可以享受优惠的针灸治疗政策,自2008年4月起,凡符合低收入资格的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省民,凭MSP医疗卡使用针灸治疗,每年共十次,每次可获得政府补助23元。一般针灸医师会根据情况收费,每人次几十到一百多加币,补助后剩下的部分患者自掏腰包或者其他保险计划支付。如果是病情需要,次数就更多了,甚至没有限制。我的另一位朋友几年前不幸遭遇车祸,一直在针灸诊所做康复治疗,只要神经专科医生证明是病情需要,针灸次数不受限制。所以,国外的中医师很多都以针灸谋生,病源较多,开业相对比较容易,诊金也相当可观。
“既然您是中医学院毕业,又是医学博士,为什么不考虑既做针灸又开中药方呢?”我提了一个问题。柳君微微一笑,说,“两者的执照不一样,针灸执照就只能做针灸,中医执照就只能开中药方子。”“那为什么不一起取得呢?一起拿到手,病源更多。”我再次问到。“中药的运用太博大精深了,中草药无数种,把它们用好用地道比较难,我出国多年,很多年没有做中医临床了,所以没有勇气再去辨证施治、拿脉开方了。针灸相对简单一点,我本人有中医基础,人体穴位很清楚,操作上也不难,而且最关键的是,它进了医保,但中草药并没有进医保,需要病人自己掏腰包,所以我也不贪多了。”“那你有没有合适的可以开中药方的中医朋友介绍?”我又问到。“可以啊,我回家帮你找找名片。”柳君很爽快地答应了。生活节奏变慢是我在温哥华生活的一大感受,比如国内要托人找人,对方一定马上提起手机就开始上翻下翻,一通电话打下来,但这里是温哥华,手机功能大幅削弱,手机型号也相当落后,我们研究中心用智能手机的人也少之又少,我那导师大教授也从不用智能手机(我甚至从来就没有看到她用过手机,大家习惯于用电子邮件提前预约各种事项)。所以柳君告诉我还要回去找找名片,我一点也不奇怪。
晚上,我的朋友告诉我,她朋友今天已经在温哥华顺利地找到了一个口碑不错的中医师(其实这在华人众多的温哥华根本不是难事),所以寻找中医师的事情从此作罢。
三
过了不久,在温哥华遇到了一位中医、针灸全能的中医医师,姓陈,三十多岁的样子,国内中医科班出生,在当地中医院工作实践了不少年头,属于那种很受患者欢迎,技术纯熟、气质沉稳的医师。陈君刚刚移民温哥华,想继续从事中医及针灸工作,还要通过好几门执照考试。中医还有针灸执照考试1年1次,10月份进行理论笔试,笔试通过者在第二年1月份接受临床实践考试,陈君来的时候刚好错过了理论笔试,只好等来年的执照考试。
“你们考试是中文还是英文?”我问陈君。
“中文英文都可以。”陈君回答。
“在加拿大这个地方居然可以用中文考试拿官方执照,这个举措真心不错。”我赞道,又继续问,“那怎么有人考英文?”在我印象中学中医的人肯定都是来自国内的移民们。
“有的,加拿大不少地方都开办了专门的中医院校,中医药、针灸都教的。在热门的职业学校甚至综合性大学里,也有专门的针灸学课程,里面的教程就是英语了。”
“学的人多吗?”
“也不少,也有老外学的,也有土生土长的移民后代去学的。在国外有一项这样的技能不错的。”
后来我也查了一下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对针灸还有中医师的各项要求:(1)注册针灸师(Registered Acupuncturist):通过针灸学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有两年或者以上的大专或者大学经历,文科或者科学方面的学分不少于60分(2009年12月28日开始);3个学年内必须完成1900个学时,其中包括450个小时的实习课。(2)注册中草药师(Register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alist):除了考试内容和上述不一样,其余两条要求都是一样;(3)注册中医师(Register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通过注册中医医师的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或者通过注册针灸师和注册中草药师的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有两年或者以上的大专或者大学经历,文科或者科学方面的学分不少于60分;4个学年内必须完成2600学时,其中包括650小时的实习课;(4)中医医学博士(Docto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通过中医医学博士的理论笔试和临床实践考试(每年6月和7月分别举行);有两年或者以上的大专或者大学经历,文科或者科学方面的学分不少于60分;5个学年内必须完成3250学时,其中包括1050小时的实习课;申请者必须已经是注册中医师或者有申请注册中医师的合法资格。
而针对上述各种行医类别,行医资格也有所不同。(1)中医医学博士:可以从事针灸治疗,并可以开具中药处方;且比其他行医类别比如注册中医师等高一个等级,笔者的理解就是类似于高级职称的注册中医师;(2)注册中医师:可以从事针灸治疗,并可以开具中药处方;(3)注册草药师:只能开具中药处方;(4)注册针灸师:只能进行针灸治疗。
2014年笔者已经回国工作,回到医院后又是忙得一塌糊涂,鲜少和温哥华的朋友联系。最近听说陈君已经全部通过了各项考试,终于开了中医诊所,开始了移民生活的新篇章。
卷后语
逝者如川乎,不舍昼夜。时间过去就是过去了,两年的留学经历产生了不少回忆的片段,这些片段跌落在时间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却又随波逐流,说不定哪天又踪影模糊,无从追考。将这些回忆固定下来,让他们不至于滑的太远,所以在赶写完博士后论文的同时,写下这一篇文章,将记忆的片段记录下来,不至于遗忘。如今屠呦呦因青蒿素研制开发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已经轰动全国,我也为此非常激动,为中医而骄傲自豪。在中医药这个诺大的宝库里,应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令人欢欣鼓舞的发现吧。
本文来自
简介
办公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