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岳阳张氏正骨流派“君臣佐使”正骨手法简析

岳阳张氏正骨流派“君臣佐使”正骨手法简析

近百年来,流传于湖南岳阳的张氏正骨不断吸收着民间正骨技术方法,并整理提高,使得张氏正骨流派治疗骨伤的技术体系不断丰富和成熟。岳阳张氏正骨第4代传人黄会保教授将岳阳张氏正骨的学术思想归纳总结为以“和”为核心的正骨思想,强调“去瘀生新,气血相和”“筋骨并重,内外调和”“正骨理筋,君臣相和”,构建了岳阳张氏正骨独特的湖湘中医学术体系。然而,通过对张氏正骨流派文献研究发现:在流派形成初期,张氏流派的正骨手法虽疗效甚佳,但并无特殊之处,也并不成体系,显得较为凌乱。这可能是因为文献不足所导致的,也可能是流派形成初期的雏形状态。直到近现代,岳阳张氏正骨流派第3代、第4代传人才开始逐步整理出张氏正骨流派正骨手法的特色之处,即岳阳张氏正骨所提倡的“君臣佐使”正骨手法的应用,现简介如下。
“君臣佐使”来源及中医药理论内涵
中国自古强调君臣主次秩序关系,并将此作为维系社会,巩固国家的工具。《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中国古代文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故从事中医者理所当然地将“君臣佐使”这种产生于古代社会人际从属关系的概念移植于中医学中,从而借人际从属关系来说明方药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君臣佐使”,首载于《神农本草经》,用于药性分类,故其理论当源于《神农本草经》[1]。而作为方剂学范畴的“君臣佐使”,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打破了《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区分“君臣佐使”的概念。可以说“君臣佐使”从药性分类上升到方剂领域,是中医学的一大突破。随着历史的推进,历代医家学者对“君臣佐使”之内涵进行了不断地加深和拓宽。
“君臣佐使”一般而言是方剂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古代医家企图从方药中找出组织规律的一种产物,是古代医家假借当时封建王朝的君臣佐使之间的互相统驭关系,来说明每一方剂中各药彼此之间的组织配伍关系。“君臣佐使”是代表方剂中主导药、辅佐药和调和药等的符号,即“君为主,臣为辅,佐为助,使为用”[2]。
中医治病讲究理法方药的组合。“君臣佐使”理论方法已成为中医方药配伍的经典法则,针灸处方也讲究主穴配穴。作为中医的手段之一,正骨的“理法”自然应该遵循中医基本理论。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正骨手法视同如“药”,按照一定原则组合就可成“方”。这个“组合”要求根据手法自身的作用特点合理有序地进行使用,也就是要“君臣有序,相与宣摄”,使之“各有所主”。《医宗金鉴》云:“……手法各有所宜,其痊疴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所施得宜,……。”手法“得宜”,就是要有君、有臣、有佐、有使,科学组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疗效。
张氏正骨“君臣佐使”正骨手法治疗思路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对传统手法的强调对张氏正骨流派影响深远,“是则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张氏正骨在临床中对骨折、脱位、伤筋等特别注重采用朴实有效且价廉的手法治疗。然而貌似朴实的张氏传统正骨手法却是环环相扣,十分严谨,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明确指出在实施手法之前,不但要熟知中医理论中人体的十二经脉排列走行,更要对人体的精细解剖了如指掌。在施术时要做到:“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在手法实施中,张氏正骨将“君臣佐使”的组织原则灵活地应用于正骨手法上。单看手法种类,张氏正骨常用的有:拔伸、反折、分骨、旋转、推挤、提按、叩击、捋顺等手法。然而,在实施整复治疗时张氏正骨并不看重手法种类的多少,而认为正骨的关键在于理清单个手法的作用和分清手法的君臣佐使,并使之相互为用,层层铺垫,最终达到骨折脱位复位的目的。所谓“君臣佐使手法”,即是手法的主次应用原则。张氏正骨认为:大凡骨折移位,不外侧移、成角、旋转、短缩、分离5种,而临床上骨折的5种移位不是单独存在,多是几种移位同时存在,在复位时就必须采取手法组合,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即君臣佐使正骨手法的合理运用。手法成功的关键是分清君臣佐使,运用得当,若君臣倒置,主次不分,不但难以成功,反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还可能导致并发症的产生。
故张氏传人将手法要点阐释为:正骨理筋,君臣佐使,稳而有劲,刚柔相济。并以“和”为核心的学术思想,将“君臣佐使”连贯,形成整体,进一步演变为“正骨理筋,君臣相和”的正骨思路[3]。
岳阳张氏正骨“君臣佐使”正骨手法应用
大体而言,张氏正骨传人在使用“君臣佐使”正骨手法临证时,将对复位起主导作用,并且需要用较大而稳定的力量手法作为“君”,往往以趋向复位方向的拔伸、反折、分骨为主;在“君”实施过程中,对复位起辅助作用的手法为“臣”,往往是轴向旋转、横向推挤、提按等手法为常见;“佐使”则是为更好复位,通过较为细微、力量小的屈伸、旋转、叩击、捋顺等为主,以纠正骨折端的旋转和残余移位。在手法实施次序上,一般“君”为先,“臣”为次,“佐使”辅助在后。但如果“君”不便为先,比如主要手法实施需要事先调节整复角度和姿势的情况,“佐使”先铺垫亦可。“君臣佐使”虽各自目的明确,但相互铺垫,相互为用,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01脱位复位手法举隅
(1)肩关节脱位(拔伸托入法):患者坐或卧位,近端助手用布带套住固定患肩及躯干,远端助手握伤肢肘部和腕上部,徐徐将伤肢向外下方做拔伸牵引(君)。术者立于伤侧肩部外侧,用两拇指压住伤侧肩峰,余指置入腋下,勾托脱位的肱骨头向外上方(臣)。与此同时,令远端助手将伤肢在牵引下慢慢内收、内旋(佐使),直至肱骨头有回纳感或闻及弹响音,即已复位。
(2)髋关节后脱位(屈髋拔伸法):患者仰卧于木板床或铺于地面的木板上。助手一人以两手按压髂前上棘以固定骨盆。术者面向病人,弯腰站,骑跨于患肢上,用双前臂、肘窝扣在其患肢腘窝,使其屈髋、屈膝各90,顺势拔伸,若内旋、内收较紧,可先在内旋、内收位顺势拔伸(君)。然后垂直向上拔伸牵引,使股骨头接近关节囊裂口,顶推促使股骨头滑入髋臼(臣),当感到入臼声后,再将患肢伸直(佐使),即可复位。
(3)膝关节侧方脱位:以外侧脱位为例,术者一手将股骨内髁向外侧扳拉(君),另一手将胫骨外髁向内侧推挤(臣),同时,使膝关节呈外翻位(佐使),听到响声即已复位。
02骨折复位手法举隅
(1)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坐位或卧位,两助手分别握持患肢上臂和前臂,作相反方向对抗牵引(君),并保持肘部内收位;术者双手拇指按于桡骨头前外侧,其余四指置前臂上端内侧,用力向外扳(臣),使肘内翻,以使肱桡关节间隙增宽。令远端助手轻轻旋转前臂,术者拇指同时向内、向上推压桡骨头(佐使),使骨折复位。
(2)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肘部,将患肢徐徐外展、外旋(佐使),另一手置于患肩,拇指顺冈上肌、冈下肌自内向外推按(君),至肩峰下时将向上向内移位的大结节向外向下用力按压(臣),使之复位。
结 语
“君臣佐使”作为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的组织形式,不但广泛应用于方剂学中,也被不同学者医家应用于手法医学,作为操作组方形式应用[4-5]。在百年传承过程中,张氏正骨流派不但来自于民间,更精研医理。通过文献研究发现,重视手法应用的《医宗金鉴》等古典医籍对于张氏正骨的学术影响颇深[6]。张氏传人将相对散乱的正骨手法使用“君臣佐使”关系组织起来,便于医者理清治疗思路,提高疗效,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一定突破,是张氏正骨特色的“正骨理筋,君臣相和”的学术思想的具体体现。目前,张氏正骨围绕“君臣佐使”理念还开始了加深手法体系的现代科学研究工作[7]。

张氏正骨流派“君臣佐使”手法不但抓住了正骨医疗手法的主要矛盾,更提高了中医正骨手法的系统性、科学性。时至今日,可以认为岳阳张氏正骨的传统正骨技术有一定中医流派特色,较好地保留和传承了中医特色技术。

参考文献
[1] 李超,樊巧玲.“君臣佐使”源流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162-163.
[2] 梁栋.对“君、臣、佐、使”的再思考[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18):33.
[3] 张伟,彭亮,黄会保.试论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思想的“和”文化内涵[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1):8-9,12.
[4] 王金贵,李东红,李华南,等.浅谈“君臣佐使”思想在慢性软组织损伤疾病外治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319-2321.
[5] 聂建华,田琳,苑述刚,等.论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在推拿手法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2006,37(1):54-55.
[6] 彭亮,黄会保,司马雄翼,等.《医宗金鉴》对张氏正骨流派学术思想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6(9):44-47.
[7] 陈辉明,蒋学余,黄会保.从“君臣佐使”思路探讨张氏正骨手法治疗肩关节前脱位的临床疗效[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11):90-92.

(收稿日期:2017-02-24 编辑:蒋凯彪)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彭亮, 黄会保, 张伟,等. 岳阳张氏正骨流派“君臣佐使”正骨手法简析[J]. , 2018(8):32-33.作者:彭亮, 黄会保, 张伟,等改编自:岳阳张氏正骨流派“君臣佐使”正骨手法简析文字编辑:蒋凯彪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