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烦躁是一种自觉症状,亦可是他觉症状,是多种疾病所共有的。仲景虽没有专篇论述烦躁,但在其《伤寒论》中有100余条原文中有“烦躁”“烦”“躁”“心烦”“心中烦”等词的记载。其中表现涉及烦躁的代表性条文有10余条。笔者收集整理涉及烦躁的具体条文,并按照条文对方药进行归类,归纳整理了《伤寒论》中烦躁证的治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解表清里——大青龙汤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本证中出现的“不汗出而烦躁”,属于表有寒邪,里有郁热的烦躁。此证为寒邪闭表,阳气郁遏较甚,故烦躁为甚,其病机关键是“郁”,即在表之寒邪郁闭不解,在内之阳气不得发散,故治亦当解表散寒,宣通郁阳,清宣里热。大青龙汤能外散表寒,内清里热。解表行水——五苓散
《伤寒论》中集中论述五苓散证是第71-74,141、156、284、386条。其中涉及烦躁的有: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第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类证候病机为表邪郁闭太阳经,入脏与水相结,阳气郁滞而烦。表证不解,邪气循经入腑,三焦不能化气布津,故烦渴,小便不利,少腹胀满,故当解表利水。五苓散功善化气布津、分消水气。清宣郁热——栀子豉汤
《伤寒论》第76条:“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第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本类证候为阳明里热,热郁胸隔,热扰心神而烦。烦甚则“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本证热郁胸隔,故当清宣郁热。桅子豉汤可疗阳明里热,热扰胸隔证。泻热逐饮——大陷胸汤
《伤寒论》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大陷胸汤主治太阳伤寒病误下而致表邪内陷化热,与胸中痰饮相结,热结心胸而躁烦。方中甘遂苦寒峻下,为君药,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三药合用,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辛寒清热——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论》第169条:“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汤治疗阳明里热,肺胃热盛。白虎加人参汤治疗邪热内蕴或阳明热盛而烦躁。本证为阳明胃热炽盛,耗气伤津,故当辛寒清热,益气生津。方中石膏、知母清阳明里热;甘草、粳米益气和中;人参益气生津。泻热通腑——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
《伤寒论》第12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第213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第212条:“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哺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第214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三者均治疗病机为热盛阳明或腑热成实而心烦或烦躁谵语。阳明经里热炽盛,与肠中燥屎相结,兼浊气上扰,则有心烦甚或谵语,故当泻热通腑、攻下燥实。因邪热结聚的程度或个体差异的不同,《伤寒论》按燥热之孰轻孰重分为3种情况进行处理:调胃承气汤证热邪炽盛而腑实不甚为主;小承气汤证热结程度较轻,而气滞腑实程度较重为主;大承气汤证热结燥实和气机郁滞并重。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
《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伤寒论》23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本证为邪犯少阳经腑,枢机不利之烦,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处,既不能发汗,也不能清泻,故当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为治伤寒少阳病的主方,大柴胡汤主治少阳阳明合病,仍以少阳为主。两方均治疗因邪入少阳,枢机不利而烦。大柴胡汤为仲景经方中开郁泄火之第一方。可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使少阳与阳明合病得以双解。开郁泄热——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邪传少阳、枢机不利、“胆热脾寒,饮停津亏”之病,为少阳兼里虚寒之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肝气郁结、风火扰动而烦。伤寒误下,邪热内陷,表里俱病,则烦惊谵语,故当开郁泄热、重镇安神。本方可调和阴阳,祛痰调气,定志安神。补益气血——小建中汤
《伤寒论》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主治阴阳两虚,阴阳失调,阴虚生内热而烦。由于虚劳证日久,阴虚及阳,阳虚及阴,从而导致阴阳两虚,故当培补中气,扶助气血,双补阴阳。滋阴泻火——黄连阿胶汤
《伤寒论》第303条:“少阴病,得之二三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素体阴虚阳亢之人,心肾阴虚,虚热内扰而见心烦。故当以滋阴清热,交通心肾。黄连阿胶汤治疗少阴热化证,心肾阴虚,虚热内扰而烦。温复心阳、重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心阳虚损,心神浮越所致的烦躁。病机为太阳伤寒误用火疗下法,重伤阳气,使心阳受损所,心阳虚,则心神不敛,故当温复心阳、重镇安神。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疗心阳虚烦躁。温中降逆——吴茱萸汤
《伤寒论》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本证病机为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当温中补虚,降逆止呕。诸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吴茱萸汤治疗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调和阴阳,驱蛔除烦——乌梅丸
《伤寒论》第338条:“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嗅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乌梅丸主治上热下寒之寒热错杂证,蛔虫内扰而烦,祛邪而不伤正。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有关神志病表现烦躁的治法是全面的,所用诸方组方精妙,疗效确切,值得后世医家学习其用药经验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冯世纶,张长恩.张仲景用方解析[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
[2] 郑全雄.《伤寒论》方族的文献及组方规律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
[3] 张永兴.《伤寒论》用药规律初探[J].河南中医,2005,25(4):8-9.
[4] 张秀梅.奔豚病证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6):477.
[5] 李冀,毕君辉.张仲景药物配伍规律浅析[J].中医药学刊. 2006,24(1):8-9.

(收稿日期:2014-11-07 编辑:罗英姣)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安卓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IOS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刘鹏妹.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J].,2015,21(9):4-6
作者:刘鹏妹
改编自:张仲景经方治疗烦躁病症治法探析
文字编辑:罗英姣







A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