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针灸——中国外销的奇葩

针灸——中国外销的奇葩
本文刊登于2015年9月第18期杂志。
[开栏的话]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中医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他多次阐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重要性,并表示将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推动更多中国生产的医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2015年中国首届中医科学大会把中医药定位为“国家战略资源”,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强调:“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
为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本刊创建了“海外中医”栏目,目的是介绍中医药在海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健康保障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用中医药理论技术作纽带,以全球健康保障需求为导向,壮大海外中医药的队伍,为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创造条件,为国家顶层设计提供参考,为“十三五”规划中医药海外发展建言献策。
诚望各位有海外中医药从业和学习经历的中医人,能够详尽介绍中医药传入该地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当地健康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对中医、中药的态度及政策(过去、现在、将来,变化趋势),个人经营发展情况,当地居民的接受过程和认知程度,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或瓶颈,以及中国政府需要支持和引导的建议等等。文体不限,可图文并茂。来稿请附个人详细介绍。

作者简介:李永明博士,毕业于辽宁中医学院获中医学士,美国伊州立大学获硕士,香槟伊利诺伊大学获博士,纽约北岸大学医院病理住院医师毕业,哥伦比亚大学及阿克曼皮肤病理研究所专科医生毕业。具有美国西医师、专科医师、针灸师及中草药师等执业资格。在《自然医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科学院学报》、《癌症研究》和《美国医学会杂志》等杂志发表过文章,获四项美国专利和多项科研基金。曾兼职美国国家健康研究院基金评委并获NIH Merit奖,曾任美国中医药针灸学会会长,现于新泽西州行医,从事皮肤病理诊断和中医针灸。著有《美国针灸热传奇》。

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虽然漫长,但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产品能长期热销海外的并不多。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中国外销的高峰,第1个是中国清代的康雍乾盛世,乾隆年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走向低潮,直到清末民国初期,中国失去了外销大国的地位。第2个外销高潮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仍然在增长阶段,尚未见顶。

中国外销(Chinese export)在英文中有特定的含义,是指中国销往海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通常是用中国特有材料或技能生产,适合国际市场销售的产品[1]。现在常见的中国外销品有手工艺品、瓷器、传统服装及中国文化产品。按此概念,原料和资源性产品,来料加工等在中国生产的工业出口产品则不在“中国外销”之列。回顾几百年来中国的外销历史,可以发现,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品牌产品有历史上的“老三样”和近年来的“新三样”。
1 历史上中国外销的“老三样”
中国外销的质与量同国力息息相关,17、18世纪的康熙、雍正、乾隆3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总体世界领先,外销达到高峰是历史的必然。外销的品种却是由市场的需要而定,国外市场一定要进口其短缺的、高需求的或是廉价的中国产品。
18-19世纪,中国出口欧洲贸易的前3位分别是:茶叶、丝绸、磁器[1]。时至今日,西方人耳熟能详的中国货也是茶叶、丝绸和瓷器,这也可称为中国外销的“老三样”。三四百年前,中国的“老三样”风靡欧美等西方国家,因其高雅美丽和经济实用,深为达官贵人及广大平民百姓所喜爱。中国外销的“老三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真正影响了全世界。
中国外销无疑推动了自身经济的发展,使之在相关技术和生产能力等方面保持世界领先。同时,中国外销也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西方国家开始模仿中国技术,创新自己的产品,日本和印度等国则效仿中国外销,向西方推出自的竞争产品。比如,日本的外销瓷和印度的茶叶都曾是中国外销市场的竞争商品。
随着经济格局的改变和西方国家生产能力的变更,往日的中国外销盛世已经不在,可是中国产品对西方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却已经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中,写入东西方历史。由于茶叶和丝绸属于消耗品,不易长期保存,今天在西方已经很少见到当年的中国产品。
中国人发明的瓷器精致华丽,经久耐用,很多高端品被西方人视为珍宝,代代相传,以至于西方古典艺术品分类中有一个特殊的类别,叫“中国外销瓷”(Chinese export porcelain)[1]。图1是1720年中国为一个欧洲贵族家庭定制的外销瓷盘,全名为“清康熙描金五彩花卉淡描青花龙凤纹徽章瓷大盘”,直径达40 cm。单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制造工艺的繁复和考究,这件精美的“中国外销瓷”曾出现在美国苏富比的拍卖会上。要知道,在那个时期,西方人日用的餐具还是木质、陶土、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器皿。当人们看到来自中国的如此漂亮耐用的瓷器,其惊叹程度可想而知了。

图1 清康熙描金五彩花卉淡描青花龙凤纹徽章瓷大盘
(Sotheby, New York 2014)
2 近年来崛起的中国外销“新三样”
由于中国的战乱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变更,20世纪的前2/3几乎是“中国外销”的“空白期”。此前西方发生了工业革命,人类的生产技术水准,物资丰富程度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东西方的交流,相互需求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中国的强大制造业和以原料为主的出口产品再现辉煌,到目前为止,中国生产的高中低档商品遍布五大洲,世界各国对“中国制造”的需求已成定局。就连美国人也发现,不使用中国制造的产品,他们很难正常生活。中国对西方的需要也是如此,教育、医疗、金融、工业等命脉已经同世界全面接轨,电脑、手机、网络等“舶来品”已经深入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可是,上述物质商品的交流实属现代工业社会化的常规贸易,并没有太多中华文化和文明的特征。
目前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最流行的,公认出自中国的文化产品有3项:中餐、功夫、针灸。中餐是随着早期华人移民海外就落地生根了,但早期品种较少,以广东菜为主。随着中国大门在70年代的打开,美国及西方出现“中国热”,代表中国各类菜系的中餐馆逐渐增多,直到现在,美国已经有万家以上中餐馆,中餐已经成为深受美国男女老幼喜爱的菜肴。与此同时,中国功夫在西方也开始流行。华裔武林高手李小龙等影视明星对中国功夫在西方的崛起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至今很多中年以上的美国人还记得李小龙的功夫片。如今,中国功夫武馆及各种类似的习武学习班,已经开遍美国的大小城镇。太极拳和气功等中国健身功夫也在西方逐渐普及。针灸作为中国文化的精粹,于上世纪70年代初引起美国人的重示,随即出现了美国及西方的“针灸热”,直至今日,已经入乡随俗,保持了几十年的可持续性发展。
3 针灸外销是个意外的奇葩
针灸是中华民族独创的医疗技术,是传统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至少已有二千余年完整的文字记载。中华针灸术在千年前就传到邻国,在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地生根发芽。早在1683年,中国清早期的康熙年间,荷兰的瑞尼医生就在伦敦出版了西方第1部针灸专著《论针刺术:风湿病的治疗》(见图2)。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和针灸本身的文化特点,历史上针灸并没有在西方普及应用,一直被视为来自东方的神秘民间疗法,被排斥在主流医疗体系之外。

图2 西方第一部针灸专著《论针刺术:风湿病的治疗》
(荷兰瑞尼著,1683年伦敦出版)
直到1971年,中国重新开启国门,先行而来的美国记者、科学家、医生等人,亲眼目睹了中国的针刺麻醉手术,亲身体验了针灸疗法的神奇,西方人才重新意识到中国人独创的针灸术的价值[2]。
据考证,西方各国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中国针灸的“重新发现”和随即出现的“针灸热”,都始于1971年夏,纽约时报记者赖斯顿对自己在北京阑尾炎术后接受针灸治疗的报道[3],以及受1972年春尼克松访华团在中国参观针麻手术的影响。
历史上发生的“针灸热”有许多偶然因素。比如,中美互开大门之时,正逢中国举国上下针灸与针麻运动;中国政府选择针刺麻醉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果”展示给外国人,施行“针灸外交”;第1个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美国记者、科学代表团、医学代表团及总统访华团都参观了针刺麻醉手术;当时美国出现中国热,美国及西方“医学自由”运动复兴,工业化国家的广大民众开寻求自然医学疗法,等等[4]。
偶然存在于必然之中,偶然现象的背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针灸术必然在全世界发扬光大的根本原因是,针灸是一种实用有效的临床疗法,广大民众及患者对这样一种自然疗法有迫切的需求。偶然撞上必然的结果是,中国针灸在过去40年的“外销”超过了历史上4,000年的总和,中国针灸已经成为“世界的针灸”,在全世界遍地开花,逐渐成为西方医疗保健的一部分(见图3)。
美国针灸现状——数字能够说话[5]:
(1)美国目前约有40,000名针灸师,其中有5,000名左右的西医师具有针灸执业资格
(2)在美国50个州中,已经有44个州颁布了独立的针灸法。
(3)美国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针灸师资格考试制度,并得到绝大部分州的采纳。
(4)全美有近百所针灸学校,50余所学校的毕业生可以申请各州的针灸执照。
(5)联邦投入替代补充医学的科研经费中,有10%~15%用于针灸研究。
(6)在美国医院中,针灸在各种需要执照的替代补充医疗法中使用率排位第1。
(7)2007年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有6.8%接受过针灸治疗。
(8)2007年有317多万人接受过针灸,全年总针灸治疗次数达1762万次。
(9)2007年患者自付针灸费用8.23亿美元,平均每次针灸自费花销47美元。
(10)随机抽样针灸满意度调查表明,在美国各地的数千名接受过针灸治疗的患者中,认为针灸对他们的病症有帮助者占86%,其中将近一半的人认为有很大帮助。

图3美国《新闻周刊》封面报道针灸故事
(1972年8月)
4 中医药能作为整体外销吗
是针灸,而不是中医理论或中药,率先走出国门,看似偶然,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内在原因。除了上述历史原因以外,针灸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技术,比中药和中医理论相对简单,尤其是便于展示效果,容易让大众理解,也方便立法和政府部门管理。所以,针灸能够受西方大众所欢迎,作为一种医疗专业在西方被单独立法接受。
中药外销的问题比较复杂,因为大多数西方国家没有相关的草药管理法律,不承认草药为处方药。以美国为例,中药被联邦法律归类为食品补充剂,销售时不能标明治疗疾病。这种“中药不是药”的状态,限制了中医师或针灸师对中药的使用,开中药处方变成食品补充剂“咨询”。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欧美文化将中草药列为食品,作为食品类的“草药”是不允许有任何毒性的。在美国销售食品补充剂中药虽然不用通过FDA的审批,但如任何一种补充剂被发现有“毒性”,为保障民众的安全,FDA有权发出禁止进口和销售的行政命令。目前已经被列上禁令“黑名单”的中草药有麻黄、附子、乌头、马兜铃等多味中草药和中药产品。如此下去,中医师将开不全处方,无法行医。设想,缺了麻黄和附子的“经方派”能有多大发展呢?
中医理论被认为是中医诊断、治疗和用药的基础,是中医作为一个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所幸的是,FDA等西方医药管理部门明确声明,医学理论不在被管理的范畴。也就是说,中医理论的“外销”是不受限制的,可以按学术自由发展。不幸的是,由文化和语言的差异等诸多因素,中医理论在西方被接受的程度还不是很高,一些非传统的针灸学派寻求独立发展,有的西方针灸学派还有“去中医理论化”的发展趋势。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中医药作为一个整体出海的路程还很艰难,有很多路障有待清除。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崛起,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为中医药产品及技术的全面出口带来了历史的契机。相信,面对全球性医疗和健康的各种挑战,中国传统医学一定会对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华夏文明已传承数千年,至今令中华民族受益。四百年前,中华民族独创的品牌茶叶、丝绸、瓷器开始外销全世界,至今仍然盛名在外。在近四十多年里,中国“针灸西进”意外地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为中华文化精品外销海外的“奇葩”。针灸同中餐和功夫一并被誉为中华文明精粹在海外的三大文化品牌。历史为证,中华文明的“外销”经历了从物质产品的销售到技术输出的转变,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贡献有“鱼”,更有“渔”。

参考文献
[1] Madsen, Andrew D, White Carolyn L.Chinese Export Porcelains[M]. California: Left CoastPress, 2011.
[2] Durdin, Tillman, Reston, James, ToppingSeymour. TheNew York Times Report from RedChina[M].New York:Quadrangle Books, 1971.
[3] Reston, James. Now Let Me Tell You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N]. The New YorkTimes, July 26, 1971.
[4] Dimond, E. Grey. AcupunctureAnesthesia: Western Medicine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J]. JAMA, 1971,218:1558-1563.
[5]李永明.美国针灸热传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