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降压标准:高一点or低一点?都不妥!
张伯伯今年72岁了,一直注重锻炼和饮食,身体保养的很不错,平时连感冒咳嗽都很少。最近社区组织了一次体检,张伯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报了名。然而检查结果让张伯伯有点闹心,他说:“医生给我量的血压为150/95mmHg,说已经超标了,可是我平时什么感觉都没有嘛。我想既然不痛不痒,也就不用管了吧,然而医生不同意,嘱咐我要适当调低血压。”
案例生活中类似张伯伯的情况还是比较普遍的,很多老年人血压偏高,但是因为体检不及时且“没有感觉”而忽视了治疗。还有一部分人认为“人老了总不可能一点毛病没有,血压稍微高点也无妨”,客观上放任了自己的血压。诸如此类,其实都是不科学的。
老年人群是高血压“重灾区”
说起高血压大家都不陌生,作为“三高”的重要成员之一,高血压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根据《中国心脑血管病报告2016》推算,我国高血压患者总数为2.7亿,其中年龄超过65岁的老年人群患病率高达49%!放眼全球高血压也是第一大慢性疾病,影响着10亿人的健康。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它对血管的危害也是在长期的“侵蚀”中慢慢显现出来的。临床研究表明,老年高血压是危害老年人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积极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可以明显降低脑溢血、脑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
老年人降压标准:高一点、低一点?
很多老年人觉得上了年纪之后,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血压的自我调控能力会有所下降,所以血压稍微高点也正常。甚至考虑到老年人血管的硬化程度比年轻人高,血压降得太低,反而容易发生缺血的症状。客观上这种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切不可理解为“年龄大了不需要降血压”!
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建议:超过65岁的老年人,血压要先降到150/90mmHg,如果能耐受,再进一步降至140/90mmHg。这里的“能耐受”不仅仅是患者自身的感觉,比如没有头晕、无力等明显的身体不适,还需要医生根据患者其他合并症的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评估。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于血压的控制要求是逐渐宽松的。
尽管高血压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很高,但是临床上仍不乏年龄超过70岁、血压长期稳定地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的老年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积极改善生活习惯、按时体检、注重家庭自测血压、遵医嘱坚持治疗等。其实这也是所有人保持血压正常的必要途径,无论男女老少,概莫能外。
老年人就像一台工作多年的机器,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为了延长使用寿命,就要及时地检查和修补。毕竟血压稳定了,人生才能更少起伏。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