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哪?同样药物的不同剂型,竟然会有不同作用?!
案例
小陈是新来药店实习的毕业生,一天顾客拿着参苓白术散的空盒来店里买药,小陈在货架没有找到同样的产品,于是拿了一盒参苓白术颗粒给顾客。顾客一看,说:“小姑娘你药拿错了,我要的是参苓白术散,你这是颗粒的,我不要!”
小陈说:“阿姨,参苓白术散和参苓白术颗粒是一样的!顾客摇摇头走了。散剂和颗粒剂真的一样吗?”
小陈就这样白白地丢失了一单生意。更糟糕的是,小陈在这位顾客心里留下了不专业的印象,这位顾客很难再成为回头客了。那么,即使是同样剂量的同一种药物,不同剂型有何区别呢?
药物为何要制成不同的剂型?
药物在用作治疗时,由于病情、药性及治疗要求的不同,需要将药物制成一定形状,如散剂(药粉)、冲剂、水剂、汤剂、丸剂、片剂、注射液、药膏等,统称为剂型。
1.急症用药时,为见效迅速,宜采用水剂、汤剂、冲剂、气雾剂及针剂等;
2.治疗慢性疾病时,希望药效缓和而持久,需要用片剂、丸剂及缓释、控释制剂等;患皮肤病则需要用擦剂、药膏等。
3.针对药物的不同性质,为保证良好的疗效,也需要制成不同的剂型。例如在胃中易被破坏的药物,像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对胃部有刺激性的药物,像治疗血吸虫病的酒石酸锑钾,均需要制成针剂使用。
4.同一种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其作用快慢也不一样。如:一些解热镇痛药,既可制成药粉,也可制成水剂或针剂,但发挥疗效的速度,以针剂最快,水剂次之,药粉最慢。又如治疗胃溃疡的氢氧化铝,可以制成凝胶剂,也可制成药粉或药片,但疗效以凝胶剂最好,药粉次之,药片最差。
5.有的药物制成不同的剂型,所产生的疗效竟完全不同。如硫酸镁制成药水,热敷可以消肿,口服可以导泻,而制成针剂却成了抗惊厥药,用于治疗尿毒症、破伤风与高血压性脑病等。
6.有时为了服用、贮存、携带、运输的方便,也需要将药物制成冲剂、片剂、胶囊剂等。一些药物制成片剂、丸剂后尚需要包衣。这是由于主药性质不稳定,遇空气、光线和水分易分解、变质,或中药易发霉、遭虫蛀,而导致降效、失效。也有的具有不良气味,如苦味的盐酸小檗碱(黄连素)片、腥味的胎盘片等,均需包衣。还有些药物遇胃酸易被破坏,如红霉素、胰酶、呋喃妥因等,需包肠溶衣。若再加入固定的食用色素包上颜色衣,则变得五彩缤纷、鲜艳夺目,便于识别,还可防止误服。
不同剂型的含义与特点
颗粒剂:
具有一定粒度的干燥颗粒状制剂。一般分肠溶颗粒、泡腾颗粒、混悬颗粒、缓释颗粒、控释颗粒等。
散剂:
也称粉剂,系一种或数种药物均匀混合而制成的干燥粉末状制剂。供内服或外用。
散剂的优点:表面积较大,易分散。奏效快;对疮面有一定的机械性保护作用。
散剂的缺点:剂量较大,易吸潮变质;刺激性、腐蚀性强的药物以及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处方一般不宜制成散剂。
片剂:
药物与辅料均匀混合后压制而成的片状或异形片状的固体制剂。片剂以口服普通片为主,也有含片、舌下片、口腔贴片、咀嚼片、分散片、泡腾片、阴道片、速释或缓释或控释片与肠溶片等。
片剂的优点:溶出度及生物利用度较丸剂好; 剂量准确;
片剂的缺点:溶出度较散剂、胶囊剂慢。儿童及昏迷、呕吐患者不宜服用, 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贮存较久时含量下降。
胶囊:
用胶囊装的药物,一般都是对食道和胃黏膜有刺激性的粉末或颗粒,或口感不好、易于挥发、在口腔中易被唾液分解,以及易吸入气管的药。
胶囊的特点:能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能提高药物的稳定性,较丸剂、片剂生物利用度高;可弥补其他固体剂型的不足,可延缓药物释放和定位释药。
分散片:
指药物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
分散片的特点: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和不良反应小。
泡腾片:
泡腾片是把药片放在水中,快速融化出来。
缓释片:
缓释片是药物在一定时间内缓慢释放出来。
控释片:
控释片是既能在一定时间内缓慢释放,又能精确控制药物每个时间段释放溶出的药物是相等的。
肠溶片:
肠溶片是特指一种制剂,在胃中不会分解,到肠中再释放。
凝胶剂:
凝胶剂是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制成的均一、混悬或乳剂型的乳胶稠厚液体或半固体制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剂型有不同的优缺点及药效。药店人只有掌握每种剂型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针对不同顾客进行合理用药,进而为顾客提供更专业的药学服务。药店人也会避免像小陈这样的尴尬。您说,是吗?
END
(本文仅供专业人士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