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佳节,你是那个最重情谊的一代人吗?
不同年代的中秋记忆
几代中国人,几代故乡情。每个年代的中秋记忆都是不一样的,一些人在长大,一些人在老去,在我们遗忘之前,看看不同年代关于中秋记忆吧!你值得珍藏!
50年代
那个年代的人们,吃着奶奶自制的月饼,喝着爷爷亲手泡的茶,即便只能分到一小块、喝到一小口,那也是会甜到心里、香到心里去的。那个年代的中秋月是那么的清澈、透亮……
60年代
还记得父亲曾说过,小的时候,他就斜挎着大大的与个头不相称的水壶,去寻找中秋仍然奋战在工作岗位不知疲倦的,为自己热爱的家园奉献着自己的精力的爷爷。那个年代没有团圆,没有中秋,人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那时候的人活得非常纯粹。
70年代
那时候的孩子只知道跟着大人,用自行车推着面、油、糖去排队打月饼,至少需要两、三个小时的路程。回来后,将月饼放在坛子里或罐子里保存。过节当天,会跟亲友分享,那时觉得五仁月饼月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没有之一。
80年代
到了80年代的中秋之夜,能够和一群小伙伴挤在黑白电视机前看大侠霍元甲,哼着“万里长城永不倒”那才是最大的乐趣,心中也就满满地都是团圆了。
90年代
90年代,争先恐后的想成为“先富起来”的人们日益浮躁,在这个下岗、下海纷沓而至的年代,股市行情大屏幕上闪烁着的红和绿才是人们最关注的东西:失落和机会并存。那时的人们被金钱充斥着头脑,已然忘却了团圆的味道。
00年代
00年代,每到中秋,家家户户都有吃不完的月饼,小朋友们也从刚开始抢着吃,到后面的被强迫吃,那个年代礼多了,可是情却变得有价了。
10年代
这个年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远离家乡,甚至远隔重洋,阖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无法和父母团聚的人越来越多。和父亲同席而坐,两盏清茶阔论天下的画面再难得见。时代越来越进步,通讯手段越来越发达,而我们离父母,却越来越远了…
从吃不上月饼,到有月饼不想吃,改变的不仅仅是年代,更是人们的生活水平。从不重视的中秋节,到不一定全家团圆的中秋节,中间又包含了多少质的变化。世界在发展;亲情在倒退,这个中秋节,怎么做,看你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