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暑后多喝水会要命,记住5个字能够化险为夷

中暑后多喝水会要命,记住5个字能够化险为夷

每逢夏季中暑便时常发生
虽然早有耳闻
却很少真正了解
甚至很多认识误区都是要命的
比如:夏季出汗多要多喝水
信了,你就危险了

我们一起了解「中暑」
这个随时可能张开大嘴的小怪物

【中暑都有哪些症状?】

轻度的中暑,通常表现为体温在38度以上、头晕、口渴,同时伴有面色潮红、大量流汗、皮肤灼热。也有可能出现四肢湿冷的情况。患者往往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动增快。轻微的中暑情况如果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还是可以在几小时内恢复的。
而重度中暑,是中暑症状中最严重的。大多数患者是在高温环境中突然昏迷。此前患者常有头痛、麻木、眩晕、不安或精神错乱、定向力障碍、肢体不能随意运动等,皮肤出汗停止、干燥、灼热而绯红,体温常在40℃以上。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甚至可能产生生命危险。

【中暑那些致命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白天室外才会中暑

不少人会疑问,老人在家没出门,怎么会中暑呢?
中暑是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所致,炎热的夏季,即使在夜间,一些老房子通风不良,部分老人担心空调浪费电或没有安装空调,也同样会导致中暑。

误区二:天热才会中暑
生活中一些坐月子怕风的陋习,以及一些感冒发热用被子捂汗的错误方法,都会影响机体影响散热过程,导致体内热量短时间急剧增加,都可能诱发中暑。

误区三:中暑昏厥急救-掐人中
无论是电视媒体还是老人口口相传,掐人中好像是一个人们昏厥时的有效急救措施。而事实上,掐人中毫无急救作用并且导致失去意识的伤者气道更加不通畅,有潜在风险。

误区四: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是预防和治疗中暑良药
中暑是机体脱水、电解质丢失、散热障碍,应该根据致病机制相应处置。阴凉、冷水、风扇降温,补充电解质饮料才是最根本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所谓的这些神药治疗作用甚微,甚至潜在的不良作用。例如藿香正气水中的酒精成分就可能加重脱水,增加中暑损伤的易感性。

误区五:中暑发热,口服退热药降温
中暑在大量出汗之后,出现体温调节失衡及电解质紊乱。而所谓退热药会进一步造成多汗,加剧水电解质丢失,从而加重病情。
中暑发热应采用物理降温手段,严重热射病可将患者浸泡在凉水中,直到神志清醒后再离开并补充水和电解质。

误区六:中暑多汗,大量饮水
炎热夏季,室外工作和运动导致大量出汗,汗液会带走很多盐分,造成人体内部电解质的失衡。如果这时候你再饮用大量的水,会导致机体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 而使病情加重。这也是中暑病人为什么会出现神志模糊、肌肉痉挛以及手足抽搐的主要原因。
应该少量多次饮水,最好服用补液盐或者淡盐水或运动饮料。

误区七:中暑物理降温,酒精擦拭
中暑患者应避免含酒精饮料,同时也不可用酒精擦拭皮肤降温,因为酒精可经皮肤吸收,给患者带来更大损伤风险。
喷雾、喷洒冷水、风扇,甚至浸泡冷水中,都是可选择的物理降温方法。但应警惕过度降温可能导致低温症。

【中暑常规急救处理】
在夏季,由于环境温度过高,空气湿度大,体内余热难以散发,热量越积越多,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失控而发生中暑。牢记以下五字诀,发现中暑者时,可急时救治:
1.移:迅速将病人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同时垫高头部,解开衣裤,以利呼吸和散热。
2.敷:可用凉湿毛巾敷头部,或冰袋、冰块置于病人头部、腋窝、大腿内侧处。
3.促:将病人置于4摄氏度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待肛门温度降至38℃,可停止降温。
4.浸:将患者躯体呈45度浸在18摄氏度左右井水中,以浸没乳头为度。老年人、体弱者和心血管病患者,水温不宜过低。
5.擦:同时用毛巾擦浸在水中的患者身体,把皮肤擦红,一般擦15—30分钟左右,即刻把体温降至37℃—38℃,大脑未受损者至迅速清醒。同时及早与医院联系,进行及时抢救。

【如何防范发生中暑】
为避免外出发生中暑,人们在夏季出门时,一定要备好防护工作。
1.酷热天应尽量减少外出。据医学统计显示,伏天里,当平均气温超过31℃时,中暑人数会明显上升;日最高气温超过38℃时,中暑人数会急剧增加,此时也是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病的危险期。所以,老年人和体弱者应尽量避免外出。
2.外出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做好防护工作,如打遮阳伞、戴遮阳帽、戴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准备带上充足的水。
3.防暑降温药品随身带。在炎热的夏季,防暑降温药品,如十滴水、仁丹、风油精、藿香正气水等一定要备在身边,以防应急之用。
4.少穿化纤类的衣服。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引起中暑。
5.营造一个舒适的清凉环境。采用空调降温时,居室内与外界温差不能过大,如外面气温31℃~35℃,室内宜26~28℃;外面35℃~38℃,室内宜28℃~30℃。并在早晨和傍晚开窗通风透气,以保证空气新鲜。
6.静心养神。老年人应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暑热的侵扰,静坐室内或到林木茂盛的阴凉处静心养神,心境祥和,自然而然地忘却酷暑的烦恼。
7.适当锻炼。坐班族存在着很大的中暑隐患,一旦出现停电或者在室外呆的时间过长,就会出现中暑。那么这时就应进行耐热锻炼,每天抽出一定时间到室外活动,主动适应自然气温;避免空调或风扇的风对着自己直接吹。
8.别等口渴才喝水。不要等口渴了才喝水,因为口渴表示身体已经缺水了。最理想的是根据气温的高低,每天喝1.5至2升水。出汗较多时可适当饮用一些盐水,弥补人体因出汗而失去的盐分。

【健康提醒】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年老体弱者,在酷暑天气一旦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慌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立刻脱离中暑环境,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若出现血压急剧升高,心慌气短,头晕头痛加重,精神萎靡,走路步态不稳,手足不灵活等异常表现时,需立即送医院看急诊,以防患于未然。

END
app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