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转」中国首例“安乐死”,过程竟然是这样的!

中国首例“安乐死”,过程竟然是这样的!
转自公众号:药诊权益健康馆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5MTU1NjczMQ==&mid=2247487578&idx=1&sn=2fa82cb8c32f0840f5d0d99a3cb94391

听街坊邻居说,对面楼的老苏前不久因胃癌淋巴转移去世了。在最后两周,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导尿管、鼻饲管、心电监护、输液管,还有抽也抽不完的胸腔、心包和腹腔积液…去世那天,老苏差不多吐了一天的血。

更残忍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清醒的,所谓的“煎熬到死”,恐怕也不过如此。

生命的最后时刻,不止是病人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对于爱莫能助的家人,同样也是一种煎熬。如果这时候,能让患者平静而又不失尊严地离开,那该有多好啊!

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优秀乡村医生刘贵芳就提议:在合法基础上,规范安乐死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微博

到底真实的安乐死是怎样的?从理想走进现实,又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积极or消极,安乐死也有分类

2002年4月1日,荷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20年过去了,目前也仅有荷兰、瑞士、比利时、卢森堡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对垂死病人实施“安乐死”。

我国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对安乐死尚未立法确认其合法性。

根据是否以特定方式,刻意缩短病人的生命,安乐死可以分为两类:

消极安乐死
是指医生根据病患方的要求,不再进行医学上的积极治疗,而仅仅施以减轻痛苦的适当维持治疗,或者撤除生命的支持措施如呼吸器、进气管等,任其自行死亡。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积极安乐死
是指对于已经被诊断为绝症,正遭受疾病痛苦折磨的病人,医生出于对病人的怜悯,根据病患方的请求,而采用现代医学手段来提前结束病人的生命。

疾病进展太快无力回天、医疗费用过高承担不起、遵从患者意愿主动放弃...基于各式各样的原因,消极安乐死其实在我国各大医院是经常可以见到的。

而真正引起巨大争议的,主要是积极安乐死(以下简称安乐死)。

图片来源:网络

天使or魔鬼,安乐死带来争议

虽然安乐死在我国还没有被立法批准,可你知道么,30多年前,中国出现过一起“安乐死案件”!

事情发生于1986年的陕西汉中,患者夏某因两年前被诊断为“肝硬变腹水”,长期被下肢水肿、褥疮、大小便失禁所折磨,整个人骨瘦如柴。在主治医生蒲某开出病危通知书后的几天内,要么处于昏迷、要么疼得用头来撞床。夏某的儿子王某及其妹妹因不忍母亲受苦,遂多次向医生跪地磕头,请求对母亲实施安乐死。蒲某虽不忍心,但在王某的一再坚持下,向患者注射了“复方冬眠灵”。最终,夏某在睡梦中离开了人世。

三个月后,王某的两个姐姐控告蒲某故意杀人,虽后经法院认定,不做犯罪处理,但依旧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并改变了当事人的一生。

2021年,《人口学刊》刊登了一项关于“大众对安乐死的态度”的研究。结果显示,赞同安乐死的占比55.2%,不赞同(含中立)的占比44.8%。其中,明确表示反对的占7.1%,37.7%的人持中立态度。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2

支持or反对,安乐死能否合法


支持安乐死合法化的理由
对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正在经受疾病对肉体和精神双重折磨的绝症病人来说,不允许安乐死,只是延长了遭受痛苦折磨的时间而已;
法律并未禁止本人选择死亡的权利,一个人既有选择生的权利,也有选择死的权利;
有些“维持治疗”不仅让患者备受折磨,对家属也是一种煎熬。不少家庭无力承担医疗费用,因病返贫;
有利于医生把精力放在更有希望治愈的患者身上,从而更高效地去配置有限的医疗资源;


反对安乐死合法化的理由
生命至高无上,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的理由去剥夺他人的生命;
安乐死一旦合法化,可能会被某些人作为“故意杀人”的手段而加以利用,导致终末期绝症患者受到非自愿、且本可以避免的生命威胁;
由于提前结束了患者的生命,与我国传统的“孝道”、亲情理念发生冲突,引发舆论压力;
可能会导致医疗权利被滥用,降低部分医务人员的责任心,提高出现漏诊、误诊的几率;

可以说,亲情、伦理、法理、金钱以及旁人的目光,都会绑架着一个人的生死。没有安乐死,绝症之人可能“想死而不能死”;有了安乐死后,由于人心难测,又可能面临“不想死却必须死”的窘境。

图片来源:pexels

结 语

安乐死在我国能否合法化,恐怕短期之内无法得出结论。但请记住:高兴地来,体面地走!只要心中有Ta,死亡就绝不会是离别。

2018年6月中国台湾地区著名主持人傅达仁在瑞士执行安乐死
视频来源:腾讯视频-梨视频

参考文献
[1] 胡金艳,刍议安乐死在我国的合法化,中国卫生法制,2021.05
[2] 王卓,李莎莎,中国公众对安乐死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9年民意调查数据,人口学刊,2021.03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