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之美』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二)
最近升级了留言和原创赞赏功能,感谢大家的支持啦!留言和打赏史老师可能不能一一及时回复,还请谅解!
接上期内容,我们下面再谈谈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和“津液”的关系相似于气和血的关系,“气”为阳,“津液”为阴。“气”能布“津”,“津液”的输布要靠脏腑的气化,即阴”津“得阳气才能“化”,才能布散全身,供机体所需。
若“气”不能化“津”,水液就会停聚,变为水湿、痰饮等。而水湿、痰饮则是中医眼里与治疗用药密切相关的、非常重要的致病邪气。
如有些女性,每遇经前期会出现面目四肢浮肿的症状,月经一畅行,则浮肿消退,月复一月,反复发作。
在中医看来,这些女性大多是气机郁滞所致。由于气郁而影响了津液的气化与布散,使津液停聚,变为水湿之邪,泛溢肌肤而致成水肿。当经血一行,气随血的下行而畅通,津液得以布化,故水肿消退。
所以治疗这一病症的关键是调顺气机,解除气郁的问题,这种情况如果用常规的利水消肿药往往无效。
临床上我们还经常还会遇到这样一种疾病,即在颈前出现一个质地较软、如花生米、鸽蛋大小的肿块,通过检查,常被西医确诊为“甲状腺囊肿”(一种良性的肿瘤)。这些病例在追问病史时,常会发现有长期较强烈的不良的精神刺激,如离异、丧偶、失子等,整日郁郁寡欢,以泪洗面。
中医认为“思则气结”,气机郁结而使津液不能很好的布散,聚而成痰核(即皮下的各种不痛不痒皮色不变的肿块),因颈部是气机升降出入的重要通路,故多结于此处。
治疗这类疾病,着重在调气化痰。
水液的停聚反过来也会使气行受阻
如南方的梅雨季节(黄霉天)或夏季,气候潮湿,由于外界的湿度过高,体内多余的水液不能蒸发,造成机体水湿过多,湿阻气道,影响气的畅行,此时人体常会出现胸闷,头昏脑胀,食欲下降,大便稀溏粘腻等气机郁滞症状。
另外,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南方一带每到夏天菜场里卖肉的摊位会明显减少,是因为这时人们脾胃之气受湿邪的困阻,运行不畅,消化能力自然减弱,就没那么想吃荤食啦。
气能生津,即津液的生成与气(脏气)相关,气如何生津布津,这在以后的脏腑学说中会谈及。
气又能摄津,即气能控制、保留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汗液、尿液的正常排泄靠气的调控。
如尿崩症、糖尿病等,因气不摄津,会出现频繁小便与严重的口渴,古人称“饮一溲一”,即喝多少水尿多少尿。
治疗上会采用补气摄津的方法,如用西洋参(东北白人参)10~20克入保温杯中,冲入滚开的开水闷泡半小时后代茶饮。
也可用中成药“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以补气生津,“金匮肾气丸”(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肉桂、附子)补肾助阳(气)等等。
此外,气附于津,津液的大量丢失,会使气失于依附之形,导致气的损耗,所谓“气随津脱”。
如夏季大汗后常会出现神疲乏力,动则气短的症状,也可以喝上述的人参茶、生脉饮等,所以夏天用人参的机会实际要比冬天多;过度的出汗,或汗漏不止甚至会出现虚脱等,也可用独参汤来进行解救。
血与津液的关系
血和津液在来源、功能、性状等方面都基本相同,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二者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有着密切关系。
血液的耗损会伤及津液,而津液的伤耗也会影响血液,血虚、血瘀的人往往皮肤干燥,严重时肌肤甲错,大便干结如粒难解,足跟皮肤干裂等,故《内经》曰:“血主濡之”,即濡养滋润全身组织器官作用。
所以,在临床上,中医特别强调,对出血的病人禁用发汗的方法;对多汗伤津阴虚者,一般不用放血、艾灸的方法等,都是基于这一理论。
以上是对气血津液的总体认识,实际上气血津液的产生和活动离不开具体的脏腑,而三者的异常也不是所有的脏腑出问题。
那么,中医是如何认识体内脏腑的呢?我们下次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