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之美』中医为什么用阴阳来解释医理?(之一)
中医之美第四期(1)
中医学至今仍需用“阴阳”来解释医理,让人感觉非常落后、非常“土”,非常不科学。想当年刚入中医学院时,中医基础理论的第一课就是讲阴阳,确实难以接受、无法理解。
但经过近四十年的学习、研究、临证,逐渐体会到,用阴阳理论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真是太重要、太有用了,是避免在诊断、预防治疗疾病中犯方向性错误的最重要理论。
其实,阴阳学说原本不是中医学特有的理论,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解释宇宙万事万物发生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认识方法。这种思想在战国-西汉前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思维方式,有着普遍的运用。
直到现代,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仍有不少痕迹,如:“阳刚之气”、“阴天”、“阳奉阴违”、“阳性阴性”、“阳极阴极”等等。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于这一时期,医家们对人体的构成、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很自然地借用当时的阴阳学说予以说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理论。
虽然,阴阳学说比较抽象,但是在用其解释复杂的人体现象时却起到了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观察和体会到许多事物或现象有相反的特点,比如:
我们生活的空间,在上是“空虚”的天,在下是“坚实”的地;
每天分为明亮的白天和漆黑的夜晚;
一年的季节有炎热的夏天,也有寒冷的冬天;
整个人类分为男性和女性两大部分;
火是向上升腾而温暖的,水是向下流动而寒凉的等等。
对事物、现象表现出的这种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及对立关系,古人以“阴阳”两字加以概括。
就“阴阳”二字的本义而言,“阳”指朝向阳光的一面,“阴”指背向阳光的一面。向阳则明亮而温暖,背阴则晦暗而寒冷。
随着认识的加深,古人逐渐以阴阳来划分事物现象,表达其抽象特性:凡是具有明亮的、温暖的、活动的、向上的、在外的、兴奋的、坚硬的、剧烈的、强壮的、无形的等特性的事物现象即为“阳”;
凡是表现为暗淡的、寒凉的、静止的、向下的、在内的、抑制的、柔软的、和缓的、虚弱的、有形的等特性的事物现象即为“阴”。
这样,“阴阳”就成为代表事物对立关系和相反性质的一种哲学概念。
按照阴阳性质的划分,上与下,天与地、昼与夜、男与女等等,虽然是相反对立的两个方面,但二者之间又不能相互脱离,谁也离不开谁,双方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推而广之,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体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