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运用关键点】了不起的“补中益气汤” ⑵
#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经方
补中益气汤是李东垣发明的,记载于他的《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里。
原文是这样的:
“黄耆一钱,甘草(炙)五分,人参(去芦)、升麻、柴胡、橘皮、当归身( 酒洗)、白术各三分。”
“上㕮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故脾胃之证,始得之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这个方药味不多,仅八味。药量也很小,最大剂量是黄芪,才用了3克。
当然,在具体运用时剂量是会根据病情轻重来调整的。现代临床通常用原方的3~5倍量。
看一下方剂的组成就能发现,这是一首补益方。
方中的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都是味甘补脾益气药。
其中黄芪主要补肺卫之气,能益皮毛而闭腠理,不让人出汗过多;人参、白术、甘草重在补心脾之气,针对心悸、气短而喘。
配入少量的升麻和柴胡,一是可以升提下陷的清气,有助于脾气的升发;二是可以轻轻发散在表的外邪。
特别对那些体质虚弱,同时又感受外邪的人,用这个方不至于发散过度而伤正气。
所以我也常把补中益气汤看成一首治疗虚人感冒的方子。
陈皮能通畅气机,当归能和血止痛,气血畅通则百病不生。
总之,但凡由脾胃气虚,清气不升引起的疾病都可用这个方治疗。
当我们理解了它的作用特点后,临床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我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过很多病,使用准确,常常应手取效。用量的拿捏上也是有讲究的,但基本上都是原方的比例,有时也用中成药。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想:补中益气汤证的作用机理虽然前面说了,也说了可以用于很多种病,但是具体什么情况才能用啊?使用的关键点是什么啊?
看官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中医认为脾是主肌肉的,所以脾胃一弱,最典型的症状就是“懈怠”,即松懈懒散,懒到什么状态呢,就是不想做任何事情,只想躺着,感觉连拿一把笤帚的力气也没有,这是用补中益气汤的关键点。
从外貌上看,一般有明显的疲惫貌,肌肉比较松软,或眼睑下垂,或眼袋大,面色缺少光泽,舌看上去嫩嫩的淡红色,但舌苔并不厚腻。
因为脾虚导致肺气也虚,所以常感觉气短,走几步或上楼梯更明显,严重时躺着都气短。肺气虚则卫表失固,故很容易出汗,好好的不动或稍微动一下,莫名其妙的突然浑身大汗淋漓,出汗时会感觉很热,但又有点怕风寒。
“补中益气汤证”的脉通常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右手寸脉,即气口脉浮大明显,比左手脉大,但按上去无力、飘着的。
另一种是右手脉非常非常沉细短,按着无力,甚至难以摸清楚。
以上是补中益气汤证的基本症。
再从具体病症来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 反复感冒,头痛,咽痛,咳喘,鼻塞,喷嚏,流涕,口渴;
② 低血压,头晕眼花,视物昏暗,不能久视,失眠;
③ 不明原因的长期低热,或潮热、定时发寒热,产后发热;
④ 高脂血症、颈腰椎增生等,四肢无力,气短多汗,肢体麻木或疼痛,或腰痛有下坠感;
⑤ 各种慢性出血症,如尿血、便血、崩漏、胎漏下血等;
⑥ 反复尿路感染,劳累则发作,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利;
⑦ 大便异常,长期便秘或腹泻,解而无力;
⑧ 女子带下绵绵,男子遗精;
⑨ 慢性荨麻疹反复不愈,皮肤瘙痒,或慢性皮肤溃疡久不愈合。
等等。
补中益气汤能治疗的病症很多,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有,只要抓住三个基本特点:
1. 极度的疲劳感;
2. 气短或动则汗出;
3. 右手脉浮大无力或者沉细、短、细微无力。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外感与内伤病之间有很多类似的症状,非常容易混淆。
李东垣发现了很多内伤脾胃,造成人体元气亏虚的疾病,很像外感病,两者有时非常难区别。
临床如果药用反了,给脾胃元气虚弱的病人用了治外感病的发表药,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可怕的,是会送命的。
所以感冒药也不是随便可以用的。
几年前网上有篇关注量很高的文章,细说了一个没有基础疾病的60岁男性普通感冒病人,越治越重,最后送了命。
我就在怀疑,这个病人可能就是李东垣发现的那种类型,明明是一个内伤脾胃的“补中益气汤”感冒症,结果当成了外感风寒的感冒,用了大量的发表、清热药,一误再误,最后不救。
至此,我才彻底明白李东垣为什么要写《内外伤辨惑论》这本书了。古今用补中益气汤治愈的案例真是数不胜数,下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