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案】陈旦平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
陈旦平副主任医师系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委员,其出生于中医世家,现任上海市闸北区中医医院院长,早年随父陈沛嘉襄诊。1996年正式拜师全国名中医、蔡氏妇科第7代传人蔡小荪主任,侍诊数十年,深得蔡老真传。
排卵障碍是引起女性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原发性不孕中其发病率可达52.83%,在继发性不孕中达18.95%[1]。陈师从医30余载,活学活用蔡老的“周期调治法”,在月经失调及不孕不育等妇科病症的治疗领域颇有建树。陈师在多年诊疗不孕症的过程中,疗效肯定,见解独特。笔者有幸跟师研习,获益匪浅,将其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整理如下。
一欲种子,顺势调经为本
《妇科正宗广嗣总论》曰:“男精壮,女经调,有子之道也。”陈师认为,治疗女子不孕,先要经水调和,方能顺利受孕。陈师在调经时尤其注重补肾的重要性,并运用蔡氏“育肾调周”的治法顺应月经的自然规律进行调治。肾藏精,主生殖,只有肾气旺盛、天癸至、任脉通、冲脉充盈,月事方能如期而至。肾气、天癸、冲任的盛衰,它们对妇女的生长发育、生殖及衰老有直接作用[2]。《医学正传》云:“月经全借肾水施化,肾水既乏,经血日益干涸。”经后期血海空虚,阴血不足,为益肾填精之关键时期,予以育肾方加减(茯苓15 g,公丁香6 g,生、熟地黄各10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15 g,丹参10 g,牡丹皮10 g,炙鳖甲10 g,制香附10 g,当归15 g),阴阳并用,育肾通络,以推动肾气渐长,卵泡得以充分生长;经间期是肾气由阴转阳的关键时刻,经前期肾气充盛,阳气渐长,为益肾助阳的最佳时机,予以温肾方加减(当归15 g,生、熟地黄各10 g,仙茅30 g,淫羊藿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15 g,鹿角霜10 g,丹参15 g,巴戟天15 g,菟丝子15 g,制香附10 g),育肾培元,温煦胞宫,以促使卵子顺利排出,黄体得以健固。行经期血海满盈而泄,予四物汤加减,养血活血以期经调孕成。肾阴虚者在两方中加入麦冬、龟甲、枸杞等;肾阳虚者酌情加入肉桂、附子、紫石英等;痰湿者加皂角刺、制胆南星、生麦芽等;肝郁者加入柴胡、赤白芍、玫瑰花等。
二促排卵,辛香通络为巧
《证治准绳女科》云:“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氤氲之候……顺而施之,则成胎也。”与此氤氲之候交接,即在排卵期行房事方易于受孕。陈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时,常在益肾填精的基础上,于经后期善用辛香灵动之药以达到促排卵的作用,如公丁香、桂枝和细辛等。公丁香入肾经,有益肾壮阳之功;桂枝入膀胱经,有温经通脉之效;细辛入肾经,有温阳通窍之用;三者皆为香药,相互配伍取其辛温走窜之力,共具疏通升散、温煦宣化的作用,促使卵子顺利排出。这类药物通常药味不多,仅选取一二味;用量不大,3~6 g即可;中病即止,排卵后即撤去,而改用温肾阳的方法来强健黄体。与此同时又加上香附、路路通、皂角刺、石菖蒲等行气通络的药物,通畅气机,疏散动血。如此用法,使得辛香通络之药在大量的健脾益肾药物中起到一个推动鼓舞、调节枢纽的作用,有“四两拨千金”之功。胞宫属于“奇恒之府”,叶天士云:“奇经之结实者,古人用苦辛芳以通脉络,其虚者必辛甘温补,佐以疏通脉络,务在气血调和,病必自愈。”
三健黄体,温阳益肾为助
排卵后黄体形成,分泌孕激素,它对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有兴奋作用,可使基础体温升高0.3 ℃~0.5 ℃。排卵障碍的不孕症患者中,黄体功能欠佳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常见基础体温单相,爬坡、高温相时间短,甚至反复滑胎等情况[3]。陈师究其主因为肾阳不足,温煦无力所致。《圣济总录》云:“妇人所以无子者,冲任不足,肾气虚寒也。”排卵期是肾气由阴转阳的关键时期,卵子排出后,肾阳渐长,此时阴精与阳气皆充盛,冲任、胞宫、胞脉皆气血满盈,为种子育胎做好准备。如氤氲之期阴阳交合,胎元已结,则肾司封藏之职,继续藏而不泻,孕育胎元。如未结胎胞,孕育未成,则能在阳气的鼓动下,血室重开,胞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排卵后阳气渐长,在此时应加入温肾助阳的药物以健固黄体,如仙茅、石楠叶、狗脊、紫石英、蛇床子、鹿角霜等。仙茅能补三焦命门之火;紫石英暖宫助孕;石楠叶益肾温经;狗脊补肝肾、固肾涩精,并能温通督脉,摄精成孕;蛇床子温肾助阳,助女子阴气;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升阳益肾的同时能滋肾填精。如此调理一段时间,可使基础体温上升及维持黄体功能,有利于胞宫的受孕,并减少因黄体功能不足引起的流产。
四调作息,心理疏导为常
《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喜食肥甘厚腻,喜熬夜晚睡,缺乏运动,导致脾胃虚损,阴液亏虚,气血不畅,严重影响了人体的阴阳转化。加之过度紧张、思虑、惊恐等均影响人的气机通畅而影响肝气的调达,影响卵子的排出及精子的摄入。故陈师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会叮嘱患者须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情绪有度。生活中将这些调节和药物结合起来,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均衡的饮食是生命的基本需要。若饮食不足、偏食、厌食均会影响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所有食入的水谷精微均须仰赖胃的受纳、脾的运化方能将精气输送至肾,肾气才能充盛;若常食肥甘厚腻之物,则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所食精微皆聚湿成痰,阻碍气机,肾气推动不利,则不能摄精成孕。如《女科经纶嗣育门》引朱丹溪语:“肥盛妇人,禀受甚厚,恣于酒食,经水不调,不能成孕,以躯脂满溢,湿痰闭塞子宫故也。”说明脾胃对女性生殖生理具有重要作用,而清淡有节制的饮食是强健脾胃乃至滋养肾气的基础。
规律的起居生活对于排卵至关重要。《素问》:“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子时是晚23时至凌晨1时,此时阴气最盛,阳气最弱,乃阴阳交替变换之候,女性养气血之时;而现代医学也发现女性的排卵大多在夜间发生[4]。所以在子时能休息好对女性的排卵至关重要。现代人生活作息紊乱,常熬夜,致使人体的阴阳平衡被打乱,干扰了肾气的正常运行而影响了生育。所以陈师总是叮嘱患者在夜间10点左右入睡,11点以前进入深睡眠,对于女性气血阴阳的调节尤为重要。
情志不调主要影响脏腑之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紊乱。当代医家也认为情志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有很强的干预作用[5],而这一功能的紊乱主要责之于肝。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而恶抑郁;肝为血脏,冲脉为血海,而女子以肝为先天,肝藏血有余,则冲脉血海满盈;肝气调达,则人体气机调畅;肾主封藏,肝主疏泄,肝肾调和,则胞宫藏泻有序,月经、胎孕才能正常。《景岳全书妇人规子嗣》云:“产育由于气血,气血由于情怀,情怀不畅则冲任不充,冲任不充则胎孕不受。”现代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常见患者精神焦虑、抑郁紧张,来求嗣者心情急迫,欲速则不达,这样的紧张因素亦会阻碍排卵,阻碍胞宫气机通畅。故在治疗的过程中及时对患者心理疏导,开解情绪。肝气疏泄有度,肾气方能调畅。
以上几点是陈师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恒法。陈师认为,女性的气血阴阳调和应顺应四时,遵从自然的脏腑规律,配合方药的施治,方能经调孕成。
五典型病案
患者,女,29岁。初诊:2015年4月3日。主诉:未避孕未孕1年余。自初潮起月经稀发,14岁初潮,周期4~5 d/2~6个月。量中色红,无痛经。2015年1月生化妊娠1次。末次月经:2015年2月18日,已停经1月余,今尿HCG(-),B超示:子宫大小40 mm30 mm35 mm,内膜厚10 mm,双侧卵巢多囊样表现,余未见异常。2008年8月11日于外院查性激素:促黄体生成素(LH):16.83 IU/L↑,泌乳素(PRL):9.04 nmol/mL,促卵泡激素(FSH):5.86 IU/L,雌二醇(E2):3.63 pmol/L,孕酮(P):0.79 nmol/L,睾酮(T):0.67 ng/mL↑,免疫指标:(-)。诊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曾服用达英-35治疗半年,停药后仍经阻不行。2015年3月查输卵管造影示:双侧输卵管通畅。丈夫精液常规无异常。平素畏寒肢冷,腰酸乏力,心烦易怒,面部痤疮,夜寐欠安,胃纳尚可,二便均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证属肝郁肾亏,冲任不调。治拟疏肝补肾,育肾调冲,方药:茯苓15 g,公丁香6 g,生地黄9 g,熟地黄9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15 g,丹参30g,牡丹皮10 g,炙鳖甲10 g,制香附10 g,当归15 g,肉桂、桂枝各3 g,路路通15 g,皂角刺15 g,炙黄芪15 g,生麦芽30 g,14剂,水煎服,2次/d。嘱测基础体温(BBT),于月经3~5 d复查性激素、甲状腺功能。
2诊(2015年4月30日):末次月经4月20—25日,量中,色红,血块多,伴乳房胀痛,痛经(-),BBT单相,现痤疮偶发,多梦难寐,胃纳尚可,二便均调。2015年4月23日性激素:LH:17.9 IU/L↑,FSH:5.1 IU/L,E2:733 pmol/L,P:1.75 nmol/L,PRL:310.9 ng/mL,T:1.29 ng/mL;甲状腺功能:(-)。舌红苔薄,脉细弦,证治同前。方药:茯苓15 g,公丁香6 g,生地黄9 g,熟地黄9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15 g,丹参10 g,牡丹皮10 g,炙鳖甲10 g,制香附10 g,当归15 g,肉桂、桂枝各6 g,路路通15 g,生麦芽60 g,石菖蒲15 g。14剂,服法同前。
3诊(2015年5月15日):时逾中期,带下量中,BBT上升2 d,腰膝酸软,乳房胀痛,胃纳一般,二便尚调,夜寐多梦,今B超示内膜13 mm,左侧卵巢多囊表现。舌脉同上,治拟育肾培元,方药:当归15 g,生、熟地黄各10 g,仙茅30 g,淫羊藿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15 g,鹿角霜10 g,丹参15 g,巴戟天15 g,菟丝子15 g,制香附10 g,柴胡15 g,怀牛膝9 g。14剂,服法同前。
4诊(2015年5月29日):末次月经2015年5月23—28日,量色同前,略有痛经,无血块。BBT双向爬坡10 d,多梦略好转,腰酸时作,畏寒肢冷,胃纳一般,二便尚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证治同前,方药:茯苓15 g,公丁香6 g,生地黄9 g,熟地黄9 g,仙茅15 g,淫羊藿15 g,女贞子30 g,石楠叶15 g,丹参10 g,牡丹皮10 g,炙鳖甲10 g,制香附10 g,当归15 g,肉桂、桂枝各6 g,路路通15 g,皂角刺15 g,生麦芽30 g,狗脊30 g,川续断15 g,杜仲15 g。14剂,服法同前。
如上法周期调理半年。诸症略减,月经规律,30~35 d一行,BBT双相。
14诊(2015年12月4日):末次月经2015年11月5日,BBT双相15 d,神疲乏力,腰酸乳胀,小腹坠痛,今尿HCG(+),舌淡苔薄,脉右细滑,左细,证属肾气亏虚,胎元不固,治拟育肾安胎,方药:党参10 g,炒白术10 g,茯苓10 g,黄芩10 g,生地黄炭10 g,熟地黄10 g,桑寄生15 g,枸杞15 g,山茱萸10 g,14剂,服法同前。
15诊(2015年12月29日):末次月经2015年11月5日,停经55 d。12月18日血-HCG:36500 mIU/L,P:76.75 nmol/L。今B超:宫内早孕,见胚芽心管搏动,约8 W+4 d大小,自觉神疲乏力,腰酸乳胀,吞酸恶心,多梦难寐,时有小腹隐痛,舌淡苔薄,脉滑数有力。证治同前,上方去五味子,加白芍15 g,炙甘草6 g,佛手9 g。7剂。服法同前。
按:本案患者原发不孕1年余,平素月经延后,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断明确,不孕的主因责之于排卵障碍。患者素来肾气不足,加之工作繁忙,生育压力大,缺乏运动,而致肝气郁结,阻滞胞络,久而化火,故见心烦易怒,痤疮频发;肝火扰心则夜寐欠安,肾虚则天癸衰,冲任二脉失于濡养则月事不能以时下,故不能有子;抑或肾精不足而无法种子成胎,继而暗产;其基础体温双相爬坡10 d、甚则单相,又常觉畏寒肢冷,乃肾阳命门火衰之象。初诊时肝郁克脾,痰湿较重,故陈师在益肾疏肝的基础上以石菖蒲、生麦芽等药化痰通络,使其气血调畅,并嘱其规律作息,饮食清淡,开导其紧张焦虑之情绪。诸症略减后,于经后期加入少量桂枝以辛香促排,肉桂引火归元,皂角刺、生麦芽化痰通络,狗脊、仙茅、淫羊藿等益阳助气,使其得阳暖宫,喜然得孕。在得知患者尿HCG弱阳性时,恐其堕胎,予补肾健脾之法安胎,密切关注血-HCG及孕酮的情况直至胎元稳固。
参考文献
[1] 李冰.女性不孕症的病因筛查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4):597-598.
[2] 罗元恺.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罗元恺论医集(第7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1-23,127.
[3] 黄素英.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蔡小荪[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7.
[4] 夏桂成.论经间排卵生理病理治疗特点(三)——经间期排卵期的生理特点——重阴必阳,入夜排卵[J].江苏中医药,2009,41(3):11-12.
[5] 赵宏波,陈家旭,姜幼明.情致致病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9):2683-2686.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唐文婕. 陈旦平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J]. , 2017, 023(011):34-36.作者:唐文婕改编自:陈旦平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经验文字编辑:罗英姣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