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医案医话】杨志旭教授治疗更年期汗证验案3则

【医案医话】杨志旭教授治疗更年期汗证验案3则

杨志旭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杨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内科各种疑难杂病,对更年期汗证的治疗见解独特,临床疗效较好。杨教授认为更年期女子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汗证的特殊性,因更年期女性正值“七七”之年,具有肾精不足,冲任亏虚,天癸将竭的生理特点。任脉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阴经气血的作用;冲脉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及五脏六腑之气血,有“十二经脉之海”和“五脏六腑之海”之称[1],故冲任亏虚导致的女子阴精不足、气血亏虚是更年期诸症产生的病理基础。气血不足,营卫失和则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阴津不足则虚火内生,蒸腾津液于玄府而致烘热汗出;若遇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易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湿内生等,更加灼伤津液,形成虚实夹杂之证。杨教授辨证治疗更年期汗证时,主张辨清虚实,调和阴阳,强调滋阴养血以治本,固涩敛汗以治标。笔者有幸跟师杨志旭教授,受益良多,现选临床验案3则,略述浅识体会,供同道参考。

验 案 1
患者,女,54岁,2014年11月23日初诊。主诉:持续潮热、盗汗1周,伴有失眠、心烦。现症见:夜间入睡后汗出明显,日间汗出较少,活动后稍微增多,潮热,气短,语音低微,口干欲饮,心中烦乱,急躁易怒,无头痛、头晕、口苦,夜间入睡困难,每晚睡眠时间约3 h,睡后易醒,自行服用安定,每晚1片,月经周期不规律,经量少,颜色淡,纳食可,小便可,大便呈球状,2~3日一行,舌质暗,边有齿痕,舌中少苔,舌边薄黄,脉弦细数。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目前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维持血压稳定,自述平素工作压力较大,情绪波动大,自5 d前开始服用六味地黄丸、麻仁润肠丸、维生素C,症状未见明显好转。于门诊查血常规、生化、内分泌6项、甲状腺功能等,提示雌二醇(E2)降低,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增高,余无明显异常。结合舌脉和症状体征,四诊合参,诊断为更年期汗证、失眠,证属气阴两虚,心失所养,营卫不和,治法:益气养血,补肾宁心,调和营卫,固敛止汗。处方:黄芪25 g,生地黄12 g,熟地黄12 g,当归12 g,远志12 g,酸枣仁12 g,丹参12 g,百合12 g,茯苓20 g,玄参12 g,浮小麦30 g,麻黄根15 g,黄连5 g,黄柏12 g,威灵仙10 g。7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1剂/d,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饮食清淡,调畅情志,缓解压力,多食富含雌激素的食物,经常进行户外活动,保持衣物清洁,避免刺激皮肤。

2诊:2014年12月1日,初服上方7剂效果较明显,精神状况好转,烦躁减轻,汗出量较前明显减少,夜间睡眠时间可延长至5 h左右,深睡眠时间较前延长,乏力、气短,偶有胸闷憋气,无心前区疼痛,口干,口渴多饮,大便偏干,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细。继续原治法不变,根据症状改善情况,在原方基础上稍加调整。上方去黄柏,加益智仁12 g。7剂,水煎服,1剂/d,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3诊:2014年12月10日,服药7剂后夜间汗出已缓解,停药2 d,症状未见反复,夜间睡眠时间5~6 h,心烦、口干、气短症状均明显改善,纳食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治以养血安神,滋阴清热,在天王补心丹的基础上加减化裁,加天冬10 g,黄柏12 g。7剂,水煎服,1剂/d,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3月后随访汗证未复发。
按语:本病属于中医“盗汗”范畴,四诊合参,辨证属心肾阴虚,气血不足证。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充盈,则气血充沛,阴阳和合,津液能正常代谢,汗液分泌正常。《素问阴阳别篇》云:“阳加于阴谓之汗[2]”,表明阳气与阴液是化生汗液并保持其正常分泌的两大基本要素。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在更年期阶段,肾精渐衰,冲任失调,阴血渐亏,阴虚无以制阳,阳气偏盛,蒸腾津液外出肌表,入夜后卫阳入里,玄府不固,则汗出加重。《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谓“五脏化液:心为汗[2]”,可见汗证与心的关系密切,基于“津血同源”理论,汗出过多易导致营血不足,血不养心便出现心烦、失眠、恐惧等症状。治疗上以益气养血,补肾宁心,调和营卫,固敛止汗为原则,临床疗效显著

验 案 2
患者,女,58岁,2015年1月6日初诊。主诉:夜间多汗半月余。现症见:汗出半月余,夜间较重,日间稍轻,时有心慌、胸闷,偶有咳嗽、咯痰,痰黄黏稠,性情急躁易怒,心烦,咽干,口干,睡眠质量较差,夜间睡眠时间约3 h,绝经已近2年,末次月经2013年3月15日,饮食尚可,大便不成形,日1~2次,小便略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既往高脂血症,3 d前于地方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生化:低血钙、血脂高,内分泌测定:雌二醇(E2)偏低,腹部超声等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目前规律服用阿托伐他汀钙、大豆异黄酮、谷维素及钙尔奇D片,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和舌脉,四诊合参,中医辨证属气血亏虚,肝郁化火,痰湿内蕴证。治法:益气养血,疏肝解郁,清热化湿,固涩止汗。处方:黄芪25 g,生地黄12 g,当归12 g,浮小麦30 g,麻黄根15 g,川楝子10 g,金钱草10 g,灯心草3 g,百合12 g,丹参12 g,茯苓25 g,白芍12 g,玄参12 g,荆芥12 g,黄芩15 g,瓜蒌15 g。7剂,水煎服,1剂/d,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适当进行锻炼,保持愉快的心情,多喝豆浆等富含雌激素的食物,饮食清淡。

2诊:2015年1月14日,初服上方7剂后,诸证明显好转,患者情绪较前平稳,急躁、心烦症状明显改善,夜间汗出量明显减少,日间无明显汗出,可进行适度活动而汗出不加重,胸闷、咳嗽、咯痰略减轻,痰量较前减少,睡眠质量可,夜间入睡时间增加至5 h,纳食可,二便基本正常,舌质红,苔黄腻的程度较前减轻,脉滑略数。上方去川楝子、金钱草、灯心草,加川芎10 g,枇杷叶12 g,厚朴10 g。7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1剂/d,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服上方7剂后汗出症状基本消失,心态平和,无心烦、急躁、胸闷,咳嗽、咯痰症状轻微,夜眠可,纳食可,二便可,舌质红,苔薄黄,脉滑。停两日,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1个月后随访,汗证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患者为更年期女性,肾中精气不足,气血亏虚是此阶段女性的典型病机特点,又因情志不遂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利,故见胸闷、急躁易怒;肾精亏虚,心火亢盛,心肾不交故见心烦、心慌、失眠等;湿热内蕴,气机不利,影响肺之宣发肃降,故见咳嗽、咯痰、胸闷。结合舌脉,本病属本虚标实,治疗上当标本兼顾,益气养血,宁心安神以固本,疏肝解郁,清热化湿,固表止汗以治标。

验 案 3
患者,女,45岁,2015年2月13日初诊。主诉:汗出1周不止。现症见:汗出较多,日间和夜间均有汗出,活动后更甚,畏风怕冷,面白,口唇色淡,身体瘦弱,自诉平素体质较弱,经常感冒,容易疲劳,头晕,少气懒言,周身乏力,月经周期约20 d,色淡、量少,无痛经,食欲不振,时有食后腹胀、反酸,大便偏稀,日1行,舌质淡,苔白滑,脉沉。既往体健,无家族性遗传病史,无食物、药物过敏史,生化、血常规、激素6项等未见明显异常。根据舌脉和症状体征,辨为更年期汗证,证属气血两虚、营卫不和。治以健脾补肺,收敛止汗。处方: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15 g,当归12 g,白芍12 g,生地黄12 g,麻黄根15 g,浮小麦30 g,牡蛎30 g(先煎),甘草3 g。7剂,水煎2次取汁混合,1剂/d,分2次,饭后半小时温服。嘱患者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和抵抗力,饮食均衡营养,保持心情愉悦。

2诊:2015年2月22日,汗出明显减少,头晕症状基本消失,体力有所增强,纳食香,大便可。上方去牡蛎,继服7剂,停2 d后复诊。汗出基本正常,活动后无明显汗出,无畏风怕冷,体力明显增强,饮食量增加,食欲佳,睡眠可,大便成形。继服上方7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医学正传汗证》说:“其自汗者,无时而濈濈然出,动则为甚,属阳虚,胃气之所司也[3]”,患者有乏力、头晕、易于感冒、怕冷畏风等肺卫不足症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反酸等脾胃亏虚表现,证属肺脾气虚,卫外不固,再者,因患者为更年期女性,天癸将竭,肾精不足,阴血亏虚,且兼有面白唇淡、月经量少、经期提前等,故证属气血两虚。因此,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肺,收敛止汗作为拟方的主要原则。方中黄芪、麻黄根、牡蛎组成牡蛎散,以收敛止汗以治标,白芍、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补气血生化之源,黄芪、浮小麦补气固表止汗。全方针对病机,合理用药,故收效显著。

结 语
汗出是更年期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有时是首发症状,有时伴随整个过程,有些患者甚至其他症候群已经消失,但汗证仍持续5年甚至10年以上,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伤害和痛苦[4]。对更年期汗证的治疗应当首先分清虚实,以“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原则,结合更年期女性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的体质特点,治疗上以益气补血,调和营卫,宁心安神以固本,疏肝解郁,固涩敛汗以治标。3则验案中均重用黄芪,一则大补中焦之气,旨在助无形之气化生有形之血,二则其与麻黄根相须使用以奏固表止汗,益气敛阴之效;浮小麦甘平性涩,善敛汗固表;熟地黄养血补虚,滋阴补肾,壮水以制虚火;酸枣仁清心除烦安神;灯心草可利尿泄热导引心火下行;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防温补滋腻药有碍中焦运化;丹参既能活血祛瘀又养血以安神定志;生地黄、玄参性甘寒,入血分清热凉血的同时养阴生津止渴;黄连、黄柏苦寒泄火;瓜蒌宽胸化痰;威灵仙性辛温,善宣通经络以助血行;川芎为“血中之气药”,以行气活血。组方以滋阴养血,益气固表,调和营卫为基础,在此基础上临证加减,体现阴阳并调,标本兼顾的治疗思想,疗效显著。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生活压力逐渐增加,尤其是处于更年期的女性,更容易因情绪刺激而诱发更年期多汗症。杨志旭教授指出,更年期多汗症治愈后应注重加强护理,防止复发,嘱患者清淡饮食,营养均衡,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切忌忧思郁怒。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77-178.
[2] 郭霭春.黄帝内经素问(白话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55,157.
[3] 王鹏.汗证验案举隅[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1):48.
[4] 嘉士健.中医药治疗更年期汗证[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9(6):1049-1051.

(收稿日期:2015-03-26 编辑:罗英姣)

下载APP,遇见更多中医大咖

安卓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IOS下载通道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引用本文献标准格式:

周姿余,曹坤,范铁兵.杨志旭教授治疗更年期汗证验案3则[J].,2016,22(8):100-101
作者:周姿余,曹坤,范铁兵
改编自:杨志旭教授治疗更年期汗证验案3则
文字编辑:罗英姣







A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学会、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等主办。
2005年初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系列杂志,正式进入“国家队”。2007年6月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首次授予“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至今已连续12年进入国家核心期刊序列。行业影响力在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本刊与“中国知网”签订了网上独家出版合同,本刊发行覆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机构订阅用户共计3374个。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