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屈菜,见过吗?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便血
千屈菜来源产地
为千屈菜科植物千屈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ythrum salicaria L.
秋季采收全草,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生于河岸、湖畔、溪沟边和潮湿地。
分布于全国各地。
别名对叶莲,对牙草,铁菱角。马鞭草、败毒草。
【原形态】
千屈菜,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
全株有柔毛,有时无毛。茎直立,多分枝,具四棱。叶对生或三叶轮生;
叶片披针形或阔披针形,长4-6(-10)cm,宽8-15mm,先端钝形或短尖,在部圆形或心形,有时略抱茎,全缘,无柄。花生叶腋组成小聚伞花序,花梗及总梗极短,花枝呈大型穗状花序;
苞片阔披针形至三角状卵形,长5-12mm;萼筒长5-8mm,有纵棱12条,裂片6,三角形;附属体针状,直立,长1.5-2mm;花瓣6,红紫色或淡紫色,倒披针状长椭圆形,基部楔形;
雄蕊12,6长6短6,伸出萼筒之外;子房无柄,2室,花柱圆柱状,柱头头状。
蒴果扁圆形,苞于萼内。种子多数,细小。花期7-8月。
性味功效
《全国中草药汇编》
苦,凉。
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便血;外用治外伤出血。
《中药大辞典》
苦,寒,无毒。
清热,凉血。清热毒,收敛,破经通瘀。治痢疾,血崩,溃疡。用于痢疾、瘀血经闭。
《中华本草》
味苦;性寒
归大肠,肝经。
清热解毒;收敛止血。主痢疾;泄泻;便血;血崩;疮疡溃烂;吐血;衄血;外伤出血【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煎水洗。【运用】
①治痢疾:
千屈菜三至五钱,水煎服。
②治溃疡:
千屈菜叶、向日葵盘,晒干,研末,先用蜂蜜搽患处,再用药末敷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