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话胃炎】病证结合中西法
【说】
辩证与辨病相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的一个主要思路。
【谢建群】
立治则,证病兼顾,治疗慢性胃炎从证候、主症、胃黏膜病变三方面入手。
证候是中医对导致慢性胃炎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果,因而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根本依据。主症的缓解与否是患者衡量治疗效果的首要指标,胃黏膜病变是慢性胃炎存在的病理基础,其改善与否是衡量慢性胃炎治疗方法是否有效的根本。
应重视证候、主症和胃黏膜病变,既调整全身的整体功能、缓解主要病痛。又改善胃黏膜局部病变,体现内外、缓急、局部整体兼顾的特点。
首重辨证论治,依证选方,并且随主症的不同而加减用药。其次,鉴于对胃黏膜病变的分析,临床可相应选用清热、祛湿、疏肝降气、活血祛瘀、益气养阴之品。
【说】
对慢性胃炎,有辨证为主,结合辨病用药者,辨病之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胃镜的检查结果,胃镜下的诊断也是中医药治疗的依据。
【杜长海】
胃镜下对病灶的直视实为中医望诊之延伸,且更能直观、客观地反映出其全貌,恰当地把这些微观指标纳入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可提高辨证的准确性,对指导临床用药更具意义。
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急性发作期,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明显,尤其伴有糜烂出血或溃疡病的活动期,溃疡周围肿胀、糜烂、出血,分泌物色黄而黏稠(状似疮疡),如在宏观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蒲公英、败酱草、连翘、大黄等清热解毒之品,临床上不但能尽快地改善症状,而且还能促进糜烂和溃疡面的修复和愈合;
如胃黏膜红白相间、血管透见、黏膜颗粒样或结节样增生等改变,病理活检提示萎缩、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则加川芎、延胡索、丹参以行气活血化瘀通络;
如胃黏膜见出血或渗血,则视病及血分,并据“离经之血便为瘀血”之理,加失笑散、三七粉以止血不留瘀;
如胆汁反流,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清热利胆,和胃降逆;
幽门螺杆菌加的蒲公英。
【隗继武】
对胃镜见浅表糜烂、充血及浅表溃疡者,此为热毒、湿热偏盛,可于辨证方中选加蒲公英、川芎、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连翘等以清热解毒;
分泌物较多而粘稠,可从痰湿论治,以陈平汤加生苡仁、冬瓜仁、浙贝母等;
胃黏膜凹凸不平、有溃疡、出血点等,或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可从瘀论治,选加赤芍、川芎、郁金、延胡索、三七、莪术、大黄等以活血通络、化瘀止血;
胃镜见胃黏膜苍白、变薄,黏膜下血管透见者,多为气血亏虚或脾胃虚寒,当加益气养血之品如当归、黄芪、白术、党参、白及等,或甘温补中之桂枝、干姜、吴茱萸、饴糖、大枣等药;
如有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者,加半夏、生姜、黄连;
病理检查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者,选加乌梅、炒鸡内金、生苡仁、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山慈姑、莪术等;
经活检或培养证实幽门螺杆菌阳性者,选加蒲公英、黄芩、黄连、大黄、乌梅、延胡索、三七、蚤休、虎杖、丹参等。
【说】
胃镜检查总有病理诊断金标准,中医要尊重这个金标准,全面分析评估患者病情,科学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熊辅信】
充分认识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是治疗的基础,中药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改善胃粘膜的炎变,并以之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症状疗效标准。
【章礼谟】
胃镜加病理是胃炎诊断的金标准,是中医望诊的延伸,不仅能够准确的掌握目前病情,有无合并症(如溃疡,胆汁反流等),,且能避免误诊,发现早期癌以提高外科手术后的生存率。
对伴有HP感染者用无花果、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等;
伴糜烂或溃疡时加三七参粉、白芨粉、浙贝母粉等冲服;
伴胆汁反流者加代赭石、旋复花、金钱草等;
有充血水肿时加蒲公英、薏苡仁、浙贝母等;
伴肠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用莪术、生薏苡仁、八月扎等以防癌变;
【余绍源】
在诊治慢性胃炎中,坚持以中医辨证为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针对治疗,,常获良效。
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若胃镜下见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或溃疡等活动性炎症性病变,需重视杀菌治疗。患者多伴有湿热和血瘀,常用黄连、黄芩、蒲公英、虎杖、绵茵陈、半支莲、三七、丹参等清热利湿或活血化瘀药进行配伍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慢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者,认为多是肝失条达,胃失和降,胆汁随气逆所致,故在辨证基础上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沉香、川朴等药调理气机、和胃降逆;
若慢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多属瘀热互结所致,常在辨证基础上加半支莲、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五灵脂、蒲黄、三七末等清热解毒、祛瘀散结之品。
【熊辅信】
只有认清病因才能确定有效的治疗方法,正确指导临床用药。HP的感染即是“邪气外侵”,选择具有杀灭HP的中药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才能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
充分认识慢性胃炎的病理变化是治疗的基础,中药治疗的目的就是要改善胃粘膜的炎变,并以之作为判断疗效的标准,而不是传统的症状疗效标准。
【说】
西医检查诊断的中医解释治疗,为衷中参西,辨病用药的方式之一。
还有一种辩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思路,就是借鉴现代医学理论与思路来运用中药。
【刘永年】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控下出现的攻击和防护因子失调,尤其侧重防护因子减弱,黏膜屏障功能降低,上皮细胞再生失调和胃黏膜血循环障碍等,加上Hp感染或胆汁反流,便可产生水肿、糜烂和溃疡等一系列炎症反应。在治疗中就要重视胃黏膜的防护功能,每每在方中加入具有护膜、抗酸作用的药物,如含较多黏膜质的白及、增强伤口愈合的凤凰衣、乌贼骨、四季青、刺猬皮等,一则制酸、敛疮,加速上皮细胞再生,调节血液循环,修复损伤的胃黏膜。二则促进黏膜防护因子,增强屏障功能,保护正常的胃黏膜免遭侵蚀,改善机体的内环境,,增强抗病能力。
【说】
慢性胃炎病证结合论治还体现在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治疗。在西医思路下选择中药、中成药确当为一种值得重视的方法途径。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使临床用药更为精当,使症效、证效、病效三者有机地结合。
【熊辅信】
HP的感染即是“邪气外侵”,选择具有杀灭HP的中药是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所在,才能达到驱除病邪的目的。
强调标本兼治,治疗则是从多方面入手,具体为清除HP,改善胃肠动力,防止十二指肠液返流,消除胃粘膜炎,改善胃粘膜的微循环,调节胃肠的消化功能,制止异常发酵。中药复方的运用却能同时兼顾上述几方面,祛邪、和中、降逆、消痞,既能消除病因,又能改善症状,恢复胃肠功能,标本同治,因此具有较大的优势。
【陈德润】
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常用黄连、黄芩、大黄、蒲公英、仙鹤草等。
【方永奇】
临床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治幽门螺旋杆菌后,慢性胃炎的症状可依然存在,而幽门螺旋杆菌阴性也可以是慢性胃炎患者。一般不主张检查幽门螺旋杆菌和使用抗生素;
【江永苏】
具体的治疗过程应将西医的辨病施治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不可一见幽门螺杆菌便予黄连、大黄、蒲公英等,因苦寒之品易伤脾胃。因此临证时应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而以辨证为主,主症与兼症相结合而以抓主症为主,既重视机体的整体调节,又中和胃酸,抑杀幽门螺杆菌,以达到治疗目的。
【说】
真正的中医,是以中医的理法方药来处理问题,时代的特色使中医结合西医成为临床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要病症结合,不可一味对病或者检查结果用药。
-
中医的精华在经验
中医的经验要升华
欢迎关注
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学中医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