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中医用药经验集(33)】脾胃病对药应用经验选(四)

【中医用药经验集(33)】脾胃病对药应用经验选(四)
【茯苓-白术】
【说】 茯苓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淡渗利水祛湿,甘平补益脾胃,渗泄水湿而不伤正,扶正祛邪,标本兼顾,脾虚湿盛、水湿胀满诸症常用或必用。《本草正》曰其“祛湿则逐水燥脾,补中健胃”。白术健脾益气生血,燥湿利水。两药合用,益气健脾渗湿,脾虚有湿用之甚合病因病机。

【例1】李乾构治疗脾胃病。茯苓与白术有颇多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二药相须配对,增强补气健脾作用,常用治疗舌体胖大而有明显齿痕的脾虚诸证。{常虹,闫波。李乾构治疗脾胃病常用药对举隅[J]。中国民间疗法 2013,21(10),11-12}。

【例2】王洪京治疗脾胃病。二者合伍,一健一渗,水湿则有出路,故可脾健、湿除、肿消、饮化。王师认为二药配伍主要治疗脾虚不运、痰饮内停、水湿为患的病人。用量:茯苓10~15 g;白术10~15 g。{刘青,贾伟,郝建。王洪京应用健脾益气温中类对药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16(04),65-66}。
***
【说】慢性胃炎脾虚是基础,湿气很常见,脾虚不运化,总见脾虚有湿。治疗在健脾,在化湿。茯苓重在渗湿有健脾之作用,白术健脾有利湿的功效。二者合用健脾利湿,可以成为胃炎的基础用药。

【例1】姚乃礼治疗慢性胃炎。茯苓、白术配伍使用,出自《景岳全书》茯苓汤。姚老师在临床上常将茯苓、白术合用,为健脾和胃必用对药,二者一补一泻,一燥一渗,使得痰湿渗泄有路,脾气健运有望,用于胃脘痞闷,饮停心下,振振有声,时轻时重,纳呆便溏,软困乏力,面色萎黄等脾虚湿盛之证。临证时常与党参相配伍,取四君子汤之义,增强健脾益气之力,以固病本。常用剂量为茯苓20~30 g,白术20~30 g。{张婷婷,吕文良,刘明坤。姚乃礼教授运用对药治疗慢性胃炎[J]。吉林中医药 2014,34(10),1046-1049}。

【例2】李永成治疗慢性胃炎。两药合用,益气健脾渗湿。李师认为,中焦脾胃乃后天之本,治疗慢性胃炎一定要重视培固中焦,中焦以固,其结乃散。剂量为白术6g,茯苓15 ~ 20g。{安秀晨,李慧臻。李永成治疗慢性胃炎常用对药集锦[J]。湖南中医杂志 2016,32(03),19-20}。
***
【说】大肠癌可归于中医脾胃病范畴,与脾的运化有关。饮食不节,或情志不遂,或年老体弱,脾虚不运,滋生水湿,水湿不去,日久变故,湿热毒聚,气滞血瘀。化湿健脾,是为治本

【例】舒琦瑾治疗大肠癌。舒教授在临床中观察到,大肠癌实证最常见的证型是大肠湿热,最易产生的病理产物为湿浊。脾主司运化,为阴土,得阳始运。若脾遭湿困、饮食失节,则无力生化营卫,六淫始入。进而邪阻大肠,郁而化热。治疗重点应为化湿,湿得化则热自除。舒教授常用此药对治疗大便次数偏多,粪质偏稀或不成形,胃纳不展,舌质淡苔白腻,脉滑的大肠癌患者。渗水湿而脾气健,脾气健则助运湿,故脾健湿除,消肿化饮。临证用量各15~20 g。{周冰双,陈婷,杨兴辉。舒琦瑾治疗癌症常用药对经验介绍[J]。新中医 2020,52(01),194-197}。

中医经验

长按识别二维码,学中医经验,关注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