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慢性胃炎论治思路
【说】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是中医治病的基本思路,也是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治疗方法。慢性胃炎则是扶正祛邪、寒热并治,诸法活用。
【李任先】
治疗胃炎当标本兼顾,扶正勿忘祛邪,基本方是四君子加味,药物组成:党参8g,白术、佛手各12g,,茯苓、元胡、救必应各15g,炙草6g,鸡内金10g等。
【张育轩】
治疗慢性胃炎补泻兼施,标本同治。
临诊辨证以脾胃虚弱者最为多见,但纯虚证者极少,几乎或多或少都兼有一些实邪,表现为正虚邪实证。正虚是本,邪实为标,实邪以气滞、血淤、湿浊、寒、热等为主。
治本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加黄芪为主方,治标以理气、活血、散寒、清热为重点。
用药常需寒热并用,以求其平,根据寒象的轻重来选用良姜、毕拨、肉桂、桂枝等温热药以温胃散寒。一般用其中的一味即可,必要时用2味,其剂量通常不超过3~5g,夏季及阴虚体质或巩固疗效的患者,剂量尤应偏小,以免引起“上火”,干姜性较燥热,不常选用。清热药用公英、连翘、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黄芩、黄柏等,不用苦寒较甚的龙胆草、知母、苦参、桅子等药,以免引起胃院不适,或加剧胃痛,甚或导致腹泻。黄连苦寒较甚,剂量不宜过大,一般用3一5g。
【李庆明】
脾胃之阴阳须相对平衡方能无疾。滋胃阴宜清淡,不宜滋腻粘滞;升补脾阳不宜用过燥温涩之品。
【徐经世】
治疗慢性胃炎按其生理特性,应遵循“理脾宗东垣,和胃效天士”之旨。
如叶天士提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理,在治疗中益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补不竣补,温燥要适度。
【说】
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从约束我们医疗活动方面来讲,就要胃实慎用攻伐法,补虚不可峻滋腻
慢性胃炎培补脾胃为常用之法。但脾胃位居中州,为升降之枢,倘有所碍,反致枢机不灵,补不为功,反致其祸。
【陈慈煦】
脾虚胃弱补不可猛峻滋腻
胃痛剧时,虽虚不宜即补,此时当以调畅气机为先。速进峻猛滋腻,中焦壅滞,药势不行,其痛必甚;
苔腻乃湿浊停聚之象。慢性胃炎因涉脾虚不能健运、气滞湿阻、饮食不化等,常兼腻苔。即使因脾虚苔腻者,亦宜芳化如藿、佩、砂、寇、二陈、平胃之属,不宜动辄便用参、芪。否则痞胀更甚;
如苔乍看似腻,细究松浮者,系脾胃虚甚,旧苔不去,新苔不潮所致,宜酌进参、术以助其运;
阴虚胃痛,滋阴不可太腻。熟地、阿胶实难入药,否则胃痛必剧。以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为佳;
阳虚胃痛,扶阳当慎过温过燥,桂、附之属不宜,以干姜、嫩桂枝为好。确需桂、附者亦当减量,惮能助阳而不伤阴为善。
【石恩骏】
补脾胃多为甘温之品,最忌补而壅中,因此方中须配以行气之品补中有散;但是补气药物多辛香性燥,有耗气伤阴之弊,由此剂量常在6~12g左右。
【说】
漫性胃炎时易成食滞、便秘之局部实积之证。此时凡攻伐之品,当须慎用,以免“虚虚”之戒。
【陈慈煦】
治食滞,轻用焦查曲、炒谷麦芽,量则不过9g左右;便秘常用火麻仁、郁李仁、枳实壳、炒莱菔,润导亦通腑之意,但不伐正。
-
中医的精华在经验
中医的经验要升华
欢迎关注
当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习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学中医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