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治风要穴
风池穴
对中医的实用性普及
风池穴,治风要穴。
位于后颈部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凹陷中,约与耳垂齐平。《医经理解》:"风池,在脑空后大筋外发际陷中,侠风府傍二寸,风所从入么池也"。
风池穴,另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穴名释义》解释:“风”为百病之长,停水曰“池”,意指穴处为风邪犯人,停蓄之处,故名风池。既疏散外风,又平熄内风,内外兼治,大凡风症取风池治之。
有疏风解表、清热发散、熄风潜阳、清脑安神、聪耳明目、利五官七窍、舒筋通络之功效,为外感风邪、肝火上炎、肝风上扰所致的头、脑、眼、耳等疾病的常用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头晕、失眠、高血压,目赤痛、目眩、流泪、青光眼、近视眼视神经萎缩等眼部疾病,鼻衄、耳鸣、耳聋,颈项强直、腰背酸痛,中风以及上肢疾病、足跟痛等。
胆主少阳,为开合之枢机,可外开太阳,内合阳明。风池位于胆经,可调畅气机,升清降浊,由里及表,只要涉及胆经经脉循行部位及脏腑气机不利,并出现相关病变,即可应用风池穴进行治疗。
治感冒,如风寒感冒配风门、合谷、列缺针灸并用,以起疏风解表,温经散寒之功,风热感冒配大椎、合谷、外关。针刺用泻法,以达到清热解表,通络止痛之功。
治偏头痛,风池穴历来就被视为治疗头痛的要穴,《针灸资生经》记载:“风池疗脑痛”,《胜玉歌》曰:“头风头痛灸风池”。单刺或配太阳、印堂、头维、率谷、攒竹、翳风、足临泣、外关等。
治眩晕,《通玄赋》说“头晕目眩觅凤池。”如肝阳上亢取风池配百会、太冲;痰湿中阻取风池配丰隆、阴陵泉;心脾两虚取风池配神门、三阴交;肾精亏损取风他配肾俞、太溪。
治目疾,针刺风池穴往往使针感可到达眼部,治目赤肿痛急配睛明、太阳(放血)以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治青光眼,配行间、丘墟,曲泉针刺以疏风清热,清肝明目;治近视眼,配肝俞、睛明、光明针刺以通经活络,养血明目;治眼睑下垂,配攒竹、丝竹空、阳白、足三里、三阴交穴,针灸并用以疏风通络,健脾养血。
治鼻渊,配印堂、迎香、合谷、列缺、阴陵泉、丰隆以疏风清热,清泄肝胆而利鼻窍;灸风池治疗鼻塞,效果好。
治耳鸣耳聋者,配中诸、太冲、丘墟等以清泄肝胆之火。
治面神经麻痹:该病患者常在患病前或患病时,风池穴处或耳后有压痛,或自风池穴痛连侧头部,取风池穴配攒竹、瞳子髎、太阳、阳白、鱼腰、颧髎、承浆、丝竹空、地仓、迎香、颊车、合谷、太冲针刺,以熄风止痛,调经活络。
治脑中风,配合风府、水沟、内关等穴醒脑开窍、舒筋通络,对中风病人意识、肢体功能障碍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和康复作用。
治肢体关节痛:凡因风偏盛引起的行痹疼痛,针灸治疗除取局部、临近穴为主外,常要配风池,风市穴刺之,以祛风通络止痛。
头目风池主,适当的按摩风池穴,能够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可使头痛减轻,眩晕缓解,减轻鼻塞症状,对眼睛更是益处多多。
治颈椎病、落枕等,按压风池穴,可以增加颈部、脑部的血流量,缓解颈部僵硬,增强有关大脑功能,如记忆力等。风池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关键。治疗颈椎病常与天柱、颈夹脊、中渚、后溪、外关、大杼、悬钟等穴配合使用。
针灸操作方法,各家经验不一:针向鼻尖治疗鼻的疾病,针向对侧眼治疗眼的疾病,针向同侧口角治疗眩晕,针向对侧风池治疗颈椎病,针向同侧颧骨治疗头痛等多种针刺方向,且进针深度亦因人因病而异。教科书上给的是针尖微下,向鼻尖斜刺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
风池穴针刺的安全性需引起重视,《素问棘禁论》:“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现代研究认为风池穴深部分布着枕动脉、静脉分支,内侧中间为延髓, 故不可向内上方深刺,否则刺伤延髓发生内出血而导致死亡。研究表明针刺风池穴刺向对侧眼球危险性最大,将伤及延髓, 刺向对侧眼内眦时, 将伤及椎动脉,少数可伤及延髓, 刺向鼻尖方向危险性最小,只会伤及椎动脉。
针刺风池穴的时候,如果患者有触电样感觉向四肢放射,甚至惊叫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等表现时,应立即拔针, 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针刺风池穴手法宜轻,因人施针,注重安全,不可大意。
拿风池穴时用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捏住颈后肌肉近发际处,手法采用一上一下、一紧一松推拿,以颈部感酸胀为度。自我按摩时用四指固定,大拇指用力旋转按揉,以达到酸胀感为度。
中医*健康*生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