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分类-中医学习 / 正文

陈雁黎老 | 倾情讲述胡希恕经方医学

陈雁黎老 | 倾情讲述胡希恕经方医学

陈雁黎老
陈雁黎,主任医师,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于1960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六年制),师从胡希恕先生,1967年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新疆工作,从医50年来临床用药施方,药少力专,效如桴鼓。他心系中医发展,注重培养后辈弟子,每遇典型病案,施于经方原方不增亦不减,多年来桃李天下。陈老耄耋之年,不辞辛劳,笔耕不辍,谨仲景之法,承胡希恕先生的思想,编写了《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专著,著作内容提纲挈领,精辟凝练而不失简洁,为中医的传承和教学做出巨大的贡献。陈雁黎老《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

好书推荐:胡希恕先生作为临床效果卓著的经方大家,被中 医名家刘渡舟高度评价:“每当在病房会诊,群贤齐 集,高手如云,惟先生能独排众议,不但辨证准确无 误,而且立方遣药,虽寥寥几味,看之无奇,但效果 非凡,常出人意外,此得力于仲景之学也。”胡希恕 先生曾经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教授,其“ 六经、八纲、方证”的辨证体系疗效卓著。作为“谨 守病机派”代表的胡希恕先生,与“脏腑经络派”代 表的刘渡舟先生、“方证药证派”代表的叶橘泉先生 ,被誉为中国现代伤寒学术史上的三座高峰。本书由胡希恕先生嫡传弟子陈雁黎主任医师主编,分为两部分:一是胡希恕所 用“临床常遭遇的方证”辨析;二是胡希恕1962~ 1965年讲课札记及部分医案。

2018年11月9日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方学院聘陈雁黎老为客座教授

胡希恕老师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结合临证实际,独辟蹊径,依据“八纲”,对“伤寒六经”有了明确而具体的诠释,看得见,摸得着,在中医临床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兹介绍如下:

大凡疾病的发生,源于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97),说明人体气血不足,邪气侵入,正气奋起抵抗,阴阳失和,导致疾病发生。疾病的发生,必有证侯(《伤寒论》伤寒例第三)。证侯的病情在《伤寒论》里,约有200余个症状(“症”者,病人患病时所发生的异常感觉,又称症状。“证”者,指患病时出现的互有联系的一组症状,或指一个主要症状。方证者,又称汤证,指方剂的适应症)。总的讲,病情不外有阴、阳、寒、热、虚、实六个不同类型。病情必反应于病位,病位就是表和里。有病情必有病位,有病位必有病情,二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无病位则无病情,无病情则无病位。

我们说的病情:“阴”和“阳”:指病变的性质,有阴性证,有阳性证,不为阴,便为阳,但绝无不阴不阳者;“寒”和“热”:指症状的表现,有寒证,有热证,也有不寒不热证;“虚”和“实”:虚指人虚、正气虚;实指病实、邪气实。这六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好转、痊愈或死亡的过成中,是不断消长变化的,还可以相互结合出现,如阴虚、阴寒、阳盛(实)、阳虚、虚寒、实热等。

我们说的病位:是指“表”和“里”,在张仲景之前已有之,如发汗解表、清里热、温里寒。这个“表”和“里”是固定不变的,是绝对的,是病情反应的病位,但不是疾病发生的部位。如病变在里,但病邪集中地反应于表位,《伤寒论》称之为表证,“病在表”(51)“表未解”(134),治疗“当须发汗”(56)“外(表)证未解,不可下也”(44)。反之,虽病变在表,但病邪集中地反应于里位,《伤寒论》称之为里证,“病为在里,不可发汗”(285)“以下解之”(394)“此外欲解,可攻里也”(208)。

在《伤寒论》里,张仲景又发明了一个病位,叫半表半里,“必有表,复有里也,……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148)。现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粘的慢性病,或老年慢性病,都集中地反应于半表半里这个病位,“口苦,咽干,目眩也”(263)“胸胁苦满,心烦喜呕”(96)“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103)。此证源于多食少动及一部分服西药有反应者。

我们可以这样讲,无论什么病,也就是所有发生的疾病,在出现或发生、发展的时候,绝不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称为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

若表、里、半表半里同时发病,称为“三阳合病”(219、268)。

若表、里同时发病,称为“太阳与阳明合病”(32、33、36)。

还有称表里证者,如“有表里证”(74),“无表里证”(252、257)。

若表、半表半里同时发病,称为“太阳与少阳合病”(172)。

若里、半表半里同时发病,称为“阳明、少阳合病”(256)。

若前经病未罢,后经之证又起,则称为并病,如“二阳并病”(220)“太阳与少阳并病”(142、150、171)“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266)。

胡老讲:病情有六纲,病位有三纲,加在一起,按数来讲,应该是九纲,习惯上以表里包含了半表半里,故简称八纲。八纲辨证实即六经辨证。万病不离八纲,不离六经。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精神,是在罹病人体一般规律性反应的基础上,讲求更加适应整体的一般疾病的原则性通治大法。它的程序是:罹病人体的证侯反应→八纲→六经→方证,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胡老讲:《伤寒论》的表、里、半表半里三个病位,为伤寒六经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并没有讲经络脏腑,而是发明了一个关键的半表半里。如果没有148条,有诸多脏器的广大胸腹腔的少阳病,是不好解释的,那“食即吐蛔,乌梅丸主之”的厥阴病,就更加费解了。也可以这样讲:“没有半表半里,就不能称其为伤寒六经。”

声明信息:本公众号所分享文章仅供参考学习之用。发布内容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可随时和我们联系。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文中涉及所有方剂药物及治法为学习参考之用,非专业人士请勿试药!

了解更多中医文化知识

相关文章

湘ICP备2023018388号-1网站地图职业技能证书报考.医考咨询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