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 | 经方用量漫谈(下)
空白
我曾在1998年对330名全国名中医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这些名中医常用药物的区间一般在1:5到1:50,甚至有1:100。按照仝小林教授的研究结论,张仲景时期的一两相当于13.8克,那么小剂量约用10~12克,大剂量约用30克。相比之下我们临床用药就有点缩手缩脚了,希望能尽快把区间放宽到1比5到1比10。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难题非常多,其中量效关系是最难的,也是最难说清楚的。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用量,因为中医最说不清楚的就是用量。
症效关系我们尚且说不清楚,更何况量效关系,它涉及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有药物本身的问题,如:药物的配伍、质量、炮制、煎服等;与病人相关的:病人的体质、心理、居住地等。疾病不同,用量也不同,这些方方面面的影响因素实在是太复杂了。
但是我们总要找一个规律,总要有一个规则来指导一门学科的发展。这次会议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哪怕我们一次讨论得不是很清楚,我们可以讨论两次、三次,一批人讨论不清楚,就请更多的人来讨论,慢慢来,我们一定会把中医很多技术性难题搞清楚,这样才有利于中医长足的发展。
今天我从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这两本书的用药原则来谈一下黄芩的方药量效关系。
再说说黄芪
标题
3
黄芪是我们全国名中医最擅长使用的药物。从经方看,用黄芪的方都在《金匮》,《伤寒》里没有,这个提示什么?慢性病才用黄芪。《药典》规定黄芪的用量是9~30克,而330位名中医的用药经验是6~250克,区间非常大。
张仲景用黄芪有三个剂量,最大剂量的黄芪方是芪芍桂酒汤,黄芪5两,治疗出汗、黄汗,这个汗出到什么程度?衣服上有汗味,像黄柏那样的汗渍。汗越多,黄芪的用量越大。大剂量黄芪还可用来利水,治疗下肢、全身浮肿。这些都被后世的临床实践所证实,如止汗民间单用黄芪,加红枣,煮汤确实止汗。
后世也有大剂量用黄芪来利水的,清代陆定圃《冷庐医话》中记载,有一个病人全身浮肿,奄奄一息了,用大剂量的黄芪煮粥喂服后,很快小便非常多,肿退了,人也清醒了。
这些经验后世医生用得更多,特别是岳美中先生,他大剂量用黄芪治疗肾病,消除蛋白尿,用大剂量黄芪30克煮粥降压。一些老年人舒张压高,难降的,可用大剂量黄芪。我们江苏省中医院的胡主任认为黄芪、葛根大量使用能降压。我也发现黄芪、葛根用60克治疗一些中老年人的舒张压高,特别是伴浮肿的,效果很好。
当然还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大剂量黄芪用来治疗中风偏瘫,补阳还五汤黄芪要用到4两,如果按1两等于30克来计算,要用到120克,如此大的剂量确实用得比较少。
当然这个剂量还不算最大的,我老家一个皮肤科老中医叫孙泽民,他用过一斤黄芪来治疗皮肤病,具体情况不是很清楚,我只是看到他方里有一斤黄芪,要用大的钢精锅煎药。
大剂量的黄芪在使用时要非常小心,我发现大剂量使用黄芪后会出现食欲下降和腹胀。我曾经治疗过一个老人中风偏瘫,体态肥胖,多汗,被子里全是汗,没详细问诊就给他用了大剂量的黄芪。结果第3、4天打电话来说老太太不肯吃饭,本来食欲挺好的,现在胃里不舒服,我就赶快去掉黄芪,之后情况有好转。
大剂量黄芪加上肉桂,可治疗糖尿病病人低血糖和心慌。很多糖尿病病人常有饥饿感,吃了很多东西都吃不饱,心慌手抖,这个时候大量黄芪一定要用,能够改善病人的症状低血糖。一些心慌的症状,像黄芪桂枝五物汤或防己黄芪汤都可大剂量使用黄芪。
黄芪中等剂量是治疗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用3两,主治身体不仁麻木,是古代治疗血痹病的一张专方。经典方证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血痹”,内在可能就是血痹——血脉的闭塞,外在张仲景提出了身体不仁,麻木不仁感觉迟钝,有人有皮肤增厚的感觉,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身体不仁,包括异样的感觉,如瘙痒、酸麻胀,甚至疼痛、蚁行感、烧灼感、热感等,都可以使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第二个关健词是“尊荣人”,指养尊处优、缺乏体力劳动、社会地位比较高的人,特点是骨弱肌肤盛,骨弱并不是骨头软,而是说他赘肉多,没有力气,肌肉不发达,肌肤盛就是胖,疲劳汗出,耐力差。
小剂量黄芪的使用,只用一两半。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代表方是黄芪建中汤。桂枝3两,黄芪用量只有桂枝的一半,药量非常小。虚是瘦,劳就是诸不足,不足人就消瘦,所以大剂量黄芪我们在临床上治疗水多的胖人,一些瘦弱的人也可以用黄芪,但是黄芪的量不能过大,只能小剂量使用。现在回想起来我以前没有抓住关键,以为久病或免疫力不足就气虚,这是错的。
到底应该如何用黄芪?如何大剂量使用黄芪?我认为关键还是辨体质,所以我提出一种黄芪体质。
黄芪是调体质的药,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个:是摸肚子
腹诊并不是日本汉方医的专利,张仲景时期就用腹诊了,如大柴胡汤的腹证就是“心下按之满痛”。用黄芪我一定要腹诊,如果肚子松松软软的,手可以伸进去,甚至立位肚子是下垂的,晃臂膀时可以出现“蝴蝶袖”,这种人用黄芪最合适。这个也可用来辨别黄芪和大黄,大黄腹诊就是硬、痛,黄芪是松软、不痛。
第二个:是问食欲
如果病人食欲好,食后无异常,不伴腹痛、腹胀,食后仍有饥饿感,乏力,少食则饥饿心慌,这时大剂量使用黄芪绝对好,能使食后饥饿感减轻,食量减少,人依然有力气。
第三个:是看腿
有些病人易出汗,夏天浑身都是湿的,如果是运动或吃饭后全身的大汗,这时也可用黄芪。
第四个:是问汗
有些病人易出汗,夏天浑身都是湿的,如果是运动或吃饭后全身的大汗,这时也可用黄芪。
用黄芪时也要参考疾病,就是说什么时候可以大剂量使用黄芪,我发现肾病的患者可以。北京有一个医生叫陆仲安,治疗一个全身浮肿的患者,用了大剂量4两黄芪,浮肿就退了,西医没有办法,但是中医就能解决,是大剂量黄芪解决的,但是只限于肾病的浮肿,肝病的浮肿就无效。
孙中山先生患肝癌,有腹水,陆先生去了以后还是用了大剂量黄芪,结果第二天肚子胀得更厉害。所以成也黄芪,败也黄芪。这就是没有掌握好疾病,肝病水肿用黄芪是没有办法的。
至今,我们还在笼统地使用许多经方和常用药,麻黄、黄连、黄芪、附子、桂枝……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到底怎么用更有效更安全?很多还说不大清楚,这也让我们在教学时感到非常难。我的个人经验有限,我不可能只讲我的经验,我要吸收各家的经验。
上个世纪90年代末,我们曾经对全国名老中医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就是总结他们的经验,调研他们最擅长使用的药物、方剂和用法。尤其是药物,什么时候必定使用?什么时候不能使用?最大量是多少?最小量是多少?
调查结果编成了两本书。一本叫《名中医论方药》,这是我和中研院史欣德教授共同主编的。还有一本叫《方药心悟》,是江苏省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这两本书都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这里都有很多量效关系的论述,可供大家参考。
【本文选自仝小林主编的《方药量效关系名医汇讲》】
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