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煌 | 张仲景50味药证附子
导读:
《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附 子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等地,而以四川所产者为优,有川附子之称。《神农本草经》谓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痿,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伤寒论》入23方,《金匮要略》入26方次。
1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干姜附子汤、薏苡附子散。
干姜附子汤治“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无表证”,即无身痛;“身无大热”,即肌肤湿润,扪之不觉烙手。此两证可排除病非麻黄汤证。而“不渴”“脉沉微”,点出干姜附子的关键指征,不可轻易读过。
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者”(九)。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
次简方(3味):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芍药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加甘草,即四逆汤,治“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225),“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353),“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354),“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377),“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388),“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389),“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者”(92),“少阴病,脉沉者”(323),“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372)。
通脉四逆汤组成与四逆汤相同,仅附子重用,干姜倍之,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317),“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伤寒论》谓“其脉即出者愈”,可见其证尚有“脉不出”(370)。又《金匮要略》治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为微热,见厥者,难治”者。从上可见,附子、干姜、甘草同用的主治皆为严重的腹泻、呕吐、大量出汗以后,患者出现:①脉沉微、脉不出、脉微欲绝、脉沉、脉弱、脉迟者;②四肢厥冷、拘急疼痛者。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301)。麻黄附子甘草汤主治少阴病,谓能“微发汗”(302)。可见附子与麻黄同用,主治无汗发热而脉沉者。
芍药甘草附子汤为芍药甘草汤加附子,主治“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68)。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可以解除,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委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因恶寒而加附子,想必尚有四肢拘急冷痛诸证。
最大量方(3枚):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大黄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174)。
去桂加白术汤治桂枝附子汤证再见“大便坚,小便自利者”(174)。两方主治身体烦疼,皆用附子3枚,且与桂枝同用。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十),附子亦3枚,与大黄、细辛同用,主治胁腹痛。
以上三方原文提示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症。另外,三方均用炮附子。
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苭加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若微寒者”,加附子(22),而为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此方附子与桂枝同用,想必“微寒”之外,当有身体冷痛。又附子、生姜、甘草同用,与四逆汤相近,想必也当有脉弱而沉之证。
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桂枝汤证本有汗,再以麻黄剂发汗,以致汗出不止,恶风,且有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仅用桂枝、芍药、甘草等就不够了。附桂同用,可治身体烦疼,合芍药,又能治汗出不止、四肢挛急。
加味方:四逆散、理中汤、小青龙汤。
四逆散条下有“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318)。四逆散本治腹痛,加附子,想必腹痛剧烈,与大黄附子汤证相近。理中汤条下有“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386)。理中汤加附子去白术,即四逆汤加人参,故腹满的同时,当有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脉沉微等。小青龙汤证见“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40),去麻黄,想必脉微,附子用炮,可能尚有痛症。
2
仲景方根
附子干姜:主治下利、脉微、胸背剧痛。方如白通汤治下利脉微者(315),白通加猪胆汁汤治“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315),干姜附子汤治“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61),赤石脂丸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九),九痛丸治“九种心痛”(九)。
附子(乌头)细辛:主治腹痛、脉沉者。方如赤丸主治寒气厥逆的胸腹痛(十),大黄附子汤主治胁腹偏痛,脉紧弦(十),麻黄细辛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发热脉沉(301)。三方均用炮附子。
附子大黄:主治心下痞而恶寒自汗者,或胁腹偏痛者。方如附子泻心汤主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155),大黄附子汤主治胁腹痛、脉紧弦(十)。
附子薏苡仁:主治胸痛不止及肠痈腹痛。方如薏苡附子散治“胸痹缓急”(九),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内有痈脓”(十八)。
附子甘草桂枝:主治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寒自汗。参见桂枝条下。
附子干姜甘草:主治吐下后脉沉细微、四肢厥冷者。方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茯苓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理中汤(加减)。
附子白术甘草:主治头重眩身体疼而脉虚者。方如术附汤、去桂加白术汤。
附子芍药甘草:主治腹痛身痛。方如芍药甘草附子汤,治“发热病不解,反恶寒者”(68),芍药甘草汤是治疗腹痛、脚挛急的验方,则加附子以后,其止痛效果将更为明显。四逆散加附子治少阴病四肢冷而“腹中痛”者(318)。以上两方,仲景均用炮附子。
附子白术茯苓芍药:主治头眩、心悸、身体痛、自利、腹痛、脉沉者。方如附子汤主治“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304),“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305),真武汤主治“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82),“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自下利者”(316)。
附子麻黄甘草:主治恶寒无汗、或自汗恶风,关节疼痛、水肿、脉沉者。方如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汤、桂枝芍药知母汤、越婢汤(加減)。
3
药证发挥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脉沉微,指脉形极细极微,按之如游丝,似有若无;或脉沉伏不出,重按至骨方得,或脉突然变得浮大而空软无力,此为附子证的特征,著者称为“附子脉”。这种脉多见于大汗、大下、大出血或者极度疲劳、寒冷刺激之后,体质相当虚弱的患者,也可见于经过长期疾病折磨,或年高体弱的患者。与这种脉象相伴而来的症状如下:①精神委靡、极度疲劳感,声音低微;②畏寒,四肢冰冷;③大便溏薄或泄泻,泻下物多为不消化物,并伴有腹满腹痛等;④水肿,尤其是下肢的凹陷性水肿,有时可以出现腹水。如果检测血压,多见血压偏低,心功能与肾功能可能低下。所以,“脉微细”不能仅仅理解为一个症状,而应当理解为是一种体质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说的“阳虚”或“少阴病”。
附子脉也有特殊情况,不见细弱,反见有力者,但同时必须具有其他症状。如《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证的脉象就是“脉紧弦”,桂枝附子汤证的脉象为“脉浮虚而涩”。不过两者所伴有的症状为刷烈的疼痛,所谓“胁下偏痛”“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从临床看,附子证出现脉紧或弦的,还包括伴有出汗。如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脉紧应无汗,是使用麻黄桂枝的指征,而脉紧甚至脉硬而反汗出,就是亡阳的危症,可以考虑使用附子。恽氏这个经验,与《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证是相符的,对于“发汗,遂漏不止”的患者,张仲景主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上附子。
附子还主治痛证。一是身体烦痛。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应用较多,如桂枝附子汤主治“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二)。二是胁下偏痛。大黄附子汤主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十)。胁下,包括了胁肋部、上腹部和腰胯部。三是胸痛。薏苡附子散主治“胸痹缓急者”(九)。胸痹,为古病名,表现为胸背痛。四是腹痛。四逆散条下有“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318)。《金匮要略》中的附子粳米汤,主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均是剧烈的腹痛。《备急千金要方》温脾汤(大黄、附子、干姜、肉桂、人参)治疗冷积,就是以腹痛、四肢冷、舌苔白膩为特征的疾病。此外后世也将附子用于治疗头痛。《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治偏正头痛,年久不愈,用姜炙附子与高良姜为末,茶调服,方名必效散。《澹寥方》用附子配全蝎、钟乳粉,研末为丸,治疗头痛。《传家秘宝方》则用附子石膏为末内服。均用附子。妇人痛经也可使用附子。《简易方论》用附子配当归,研粗末煎服,治疗经候不调,血脏冷痛,痛经。
附子所主治的痛证,其痛势剧烈,并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患者虽苍白虚弱,反而烦躁不安,全身疼痛而痛无定处,如一些肿瘤引起的疼痛、中枢性疼痛等;②关节疼痛、拘急而冷汗直冒,如某些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痛风等;③胁腹大痛而腹部按之无硬满拒按、而且舌不红苔不黄腻者。④胸痛彻背,四肢冰冷过肘及膝,如心绞痛等。
附子主治的二证之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虽然《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证的胁腹偏痛时,其脉紧弦,但这是疼痛之脉待痛止则脉必沉。身体烦疼者,脉虽浮而按之多软。
另外,《伤寒论》加附子多次提到“恶寒”“微寒”“不渴”,说明附子证绝无恶热、口渴诸症。患者多面色晦黯或有轻度水肿,目睛无神,言语无力,多思卧困重,即《伤寒论》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所描述的状态。无以上指征时,附子的使用要谨慎,不可过量。
仲景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则与干姜同用。与白术茯苓白芍同用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便不通。此外,仲景方中,附子、甘草、生姜同用者甚多。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说:“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互配合者,正制其毒也”。
仲景所用的附子有生、炮的不同。生附子用于回阳救逆,方如四逆汤、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等;炮附子用于温经止痛,方如附子汤、甘草附子汤、大黄附子汤等。用生附子,仲景必去皮,现代研究发现附子皮中有毒成分乌头碱的含量较大,所以,去皮有利于解毒。仲景时代的炮附子的加工工艺,本人无考。但根据目前临床所用的制附子,多釆用高浓度盐水腌制的办法,附子的毒性大大降低。
张仲景用附子有两个剂量段。大剂量为(3~5枚),多用于治疗关节疼痛或心腹大痛;小剂量为1~2枚,多用于治疗脉沉微、四肢逆冷等。后世在附子的用量上悬殊极大。根据本人主持的对全国330位国家级名中医临床用药经验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每剂最少3克,最多达150克,一般在5~15克。尽管大剂量附子的有效报道很多,但因为附子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各地不同,毒性的差别很大。据报道,不同地区附子的毒性相差8倍之多(云南医学杂志,1963,2:40)。所以,临床使用附子,仍宜从小剂量开始,而后根据病人的反应及病情需要,逐渐增加用量。
附子煎服法很有讲究。如果用于回阳救逆时,则宜久煎,可增效解毒。著者经验,用10克者,宜先煎15分钟;20克者,则先煎30分钟;30克者,则先煎45分钟。即每增加10克,先煎的时间增加15分钟。但用于止痛时,煎煮时间不宜过长。有人提出附子煎煮新法,即将附子捣为粗末,开水煎煮10分钟以后,尝无麻味即可。煎煮附子时水一定要一次放足,不能中途再添加冷水进去,这是南通朱良春先生的经验。另外,云南吴佩衡先生也主张用大锅大水长时间煎煮附子,也是这个经验。
4
常用配方
(1)附子6~12克,干姜5克,甘草6克。(《伤寒论》四逆汤)
应用:古代四逆汤主要用于霍乱等的回阳救逆,而此病现在少见,不过四逆汤证依然可见。现代人由于抗生素滥用、饮食肥腻、衣着时髦单薄、熬夜、久居空调、过食冷饮、缺少劳动及活动等,常常导致四逆汤证出现。这些患者多见外观形体偏胖,面色多晦黯、苍白或黯黄,肌肉松软,按之无力,皮肤多干燥,晨起面多水肿,目睛无神或眼泡易水肿,外观精神委靡,面带倦容,唇色黯淡干枯,舌质淡胖而黯,多有齿痕,舌苔白(或黑)润或白滑。平时畏寒喜暖,四肢常冷,尤其下半身冷为著,易疲倦,好静恶动,大便常稀溏不成形,小便清长,口不干渴或渴不多饮或喜热饮等。这种患者就是常说的“阴寒体质”。也就是“四逆汤体质”。本方多用于循环障碍性疾病,如急性心功能衰竭、心动过缓、各种休克。以消化道功能衰竭,下利清谷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胃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秋季腹泻等;慢性迁延性肝炎、肝硬化等也可见有本方证。一些阴寒体质的功能性子宫出血、鼻衄、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胃下垂、慢性前列腺炎等,也可用本方取效。本人经验,四逆汤合茵陈五苓散,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胰头癌见面色晦黄者;合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心动过缓;合四君子汤,治疗肿瘤患者食欲不振者;加黄连,治疗口腔溃疡反复发作;加肉桂,治疗腹冷痛、心动悸者;加龙骨、牡蛎、肉桂,可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伴有循环障碍者。
(2)附子6~12克,芍药9克,甘草9克。(《伤寒论》芍药甘草附子汤)
应用: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以及消化道疾病等见有恶寒、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
(3)附子6~12克,麻黄6克,细辛6克。(《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
应用:参见麻黄条下。
(4)附子15~30克,大黄9克,细辛6克。(《金匮要略》大黄附子汤)
应用:本方是通下止痛剂。用药比较峻烈,一般都用于疼痛重证。以胸腹部疼痛为特征的疾病,如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病、泌尿系结石、阑尾炎、肠梗阻、腹股沟疝、肋间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性疼痛)、心绞痛等,疼痛剧烈、恶寒而便秘者多有应用本方的机会。位于头部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位于下肢的脉管炎、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以及生殖系统的急性睾丸炎、外伤性睾丸炎、附睾结核等出现明显肿痛时也可使用。本方还可以用于龋齿疼痛、牙周脓肿、扁桃体炎、咽部脓肿、睑腺炎、角膜炎、结膜炎等。由于本方中使用了温热药的附子细辛,一般来说,患者常常伴有自觉恶寒、手足厥冷、精神委靡,面色晦黯、舌质黯、舌苔多厚或水滑等。由于本方中的附子量比较大,应先煎1小时以上,同时,配合生姜或干姜以减毒增效。
(5)麻黄6克,附子6~12克,甘草6克。(《伤寒论》麻黄附子甘草汤)
应用:本方是温阳散寒祛湿剂。感冒、呼吸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骨关节病、精神病等见有恶寒无汗、微发热,精神委靡、脉沉者多用之。
(6)附子10克,桂枝9克,芍药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12枚。(《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应用:原用于恶寒汗多、心悸动、四肢拘急疼痛者。现可用于感冒、关节痛、过敏性鼻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见有以上表现者。
(7)附子10克,白术6克,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9克。(《伤寒论》真武汤)
应用:本方是温阳利水剂。适用患者多见脉沉细无力,精神委靡,提寒肢冷,均是大病重证。其人体内多水,或水肿,或腹泻,或小便不利,或心悸震颤等。且舌胖大苔滑。真武汤可用于以水肿为表现的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低蛋白血症、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副作用、甲状腺功能低下等。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我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上肉桂、甘草更好。本人曾治疗数例肝硬化低蛋白血症患者,腹水难消,用真武汤合五苓散、怀牛膝,其中附子有用至30克者,白芍赤芍多同用并也要重用至各30克以上,近期消除腹水有效。本方还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低血压、-氧化碳中毒后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震荡后遗症、老年性震颤、大量氯丙嗪所致的锥体外系反应、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导致的手抖等。这些疾病常常出现眩晕、身体不自主抖动,如果伴有腹泻、水肿、舌体胖大者,用真武汤最为适合。此外,疼痛性疾病,如关节炎、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牙痛、腹痛、脑外伤后的头痛等也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5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汗后、下后用附子,证其机在于恶寒;否则无表证而烦躁未经汗下用附子,证其机在于脉沉微。”
《药征》:“附子主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凡附子中病,则无不瞑眩。甚者脉绝色变,如死人状。顷刻吐出水数升,而其所患者,顿除也,余尝于乌头煎知之,附子逐水也明矣。”
1、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上)
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一桂枝(下)
2、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二芍药
3、张仲景50味药证之三甘草
4、张仲景50味药证之四大枣
5、张仲景50味药证之五麻黄
○
○
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