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心理疗法 |
翻开中国古代医家的医著,中医先哲们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探讨了“形神”即心身间的生理病理关系,构筑起朴素的心身医学体系,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经典医案。古人的心理疗法与现代心理治疗的一些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
望 冰 止 渴
隋炀帝晚年迷于女色,成天萎靡不振,方士们向他进奉火丹,隋炀帝服用后内热炽盛,每日饮水十余杯仍口渴不止。太医莫君锡建议将冰块放在隋炀常面前,让他每天望冰,不几天口渴就止住了。
2
娱 乐 除 狂 怒
项关令之妻,因大怒而致躁狂,出现语言、情绪、行为方面的异常。众医皆用药治疗,半年多症状未减。张从正认为此病既然药治不效,当施情治。便让两个女娼各涂丹粉作伶人状,妇人大笑。次日,又让她们角斗于庭院,病人又大笑不止。然后让两个能吃的妇女,在病人床前进食,时夸美味可口,病妇忍不住索食品尝。数日后怒减食增,不药而病瘥。
3
导 泄 释 疑
一人在亲戚家醉酒后,被送到花房歇息,半夜酒醒,他十分口渴,就到石槽边喝了不少浇花用水,天亮后见石槽中有许多小红虫,自此觉得胃中常有蛆物蠕动,食寐不安,人渐瘦弱。名医吴球将红线剪断如蛆状,用巴豆二粒捣烂,做成红线丸十数粒,让病人在暗室服下,不一会,病人在盆中泻出红线段,像蛆一样浮在水中,病人看后,疑窦顿解,调理半月就康复了。
4
发 泄 疗 法
一人生病,派人请叶天士出诊。叶询问患者情况后,故意一请不去,再请不去,只问来者病人情况如何,来者告诉他:“你不去他咆哮如雷。”于是叶出诊,见病人已有气无力,开方令服,说:“没事了!”果然如此。请问天士,他笑道:“这是我的医法。”因为病人的病源于积愤于胸,叶天士故意激之发泄,然后以药导气培元。
5
观 画 治 病
清初,江苏太仓有一位擅长山水画的大画家王时敏。在他78岁高龄时,因偶感风寒,整日痰壅气喘,咳嗽不已。一日,正在家中调养,弟子王石谷来看望他,并带来一幅新作《溪山江树图》,请老师指点。当画轴徐徐展开,但见远处是云雾缭绕,苍茫辽远的山峦,接着便是茂林参差,飞瀑直泻,枫林如火,楼台掩映,再下就是满目红树,溪水蜿蜒……王时敏见后精神不觉为之一振,竟爱不释手。王石谷见老师很喜欢这幅画,就将它留下。王石谷走后,王时敏整日观赏,全身心地投入到溪山红树之中,不知不觉间竟忘却了病痛之苦,咳嗽症状也随之消失。王时敏欣喜之余,提笔在画上写道:“余时方苦嗽,得此饱玩累日,霍然失病所在,始知昔人檄愈头风,良不虚也。”
无独有偶。南北朝时,鄱阳王被齐明帝杀害,王妃悲痛难已,茶饭不思,神志恍惚,最后竟一病不起,奄奄待毙。王妃之兄南郭郡守刘滇,多方求医,均无济于事。后请当时绘画名家殷倩作一幅鄱阳王画像,旨在让其妹临终前对其夫聊寄一点哀思之情。殷倩慨然允诺。几天后绘就了一幅鄱阳王生前和一位宠妾在镜前调笑的一副丑态,且形象逼真。王妃一见,从病榻上陡然坐起,满面愁容一扫而光,指着画像骂道:“这匹夫,真不是东西,早该千刀万剐了!”不几日,王妃的病竟奇迹般地不药而愈了。
观画,能令人赏心悦目,愉悦身心,提高修养和学问。从医学角度看,观画还能防病治病,特别是能够缓和人的紧张心理和消除各种不良情绪,减轻内外环境对人体的精神压力,达到治病的目的。
上面几个简案列举,或是娱乐,或是发泄,或是观画,都是一种很好的宣导。大家在遇到心情不顺畅时,不如也来试试吧,别让乌云笼罩太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