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大陷胸丸 |
今天要介绍的是大陷胸丸。本方出自《伤寒论》第131条: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
【原方组成】大黄半斤(24克),葶苈子熬,半升(12克),芒硝半升(12克),杏仁去皮尖,熬黑,半升(12克)。
【服用方法】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治则方解】病机:水热互结。
治则:逐水破结,峻药缓攻。
方义:本方由大陷胸汤加杏仁、葶苈子、白蜜而成。方中大黄苦寒,荡涤饮邪,泻下邪热,使水饮之邪从大便而去。葶苈子辛散苦降,性寒清热,泻胸肺水饮,使水饮之邪从小便而去。芒硝润燥软坚。杏仁宣肺利气,葶苈子泻肺通调水道。甘遂逐水饮,散结泻热。白蜜甘缓和中,使峻药缓攻。
【辨证要点】古代医家以本方治疗水肿肠澼初起、形气俱实者,或治痰饮疝证、心胸痞塞结痛、头痛连项及肩膊者取得满意疗效。上海名医姜春华认为,本方可通治胸水、腹水。
【仲景方论条文】
《伤寒论》第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大黄、芒硝之苦咸,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以下泄满实物也。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名虽曰丸,犹之散耳,较之于汤,力有加焉,此诚因病制胜之良规,辟则料敌添兵之妙算。
3.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捣为丸者,唯恐药性峻利,不能逗留于上而攻结也。不与丸服者,唯恐滞而不行也。以水煮之再内白蜜者,又欲其缓攻于下也。
4.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太阳之脉,上循头项,太阳之气,内出于胸膈,外达于皮毛,其治法宜从汗解。今应汗而反下之,则邪气因误下而结于胸膈之间,其正气亦随邪气而内结,不能外行于经脉,以致经输不利,而头项强急如柔痉反张之状。取大黄、芒硝苦咸以泄火热,甘遂苦辛以攻水结。其用杏仁、葶苈奈何?以肺主皮毛,太阳亦主皮毛,肺气利而太阳之结气亦解也。其丸而纳蜜奈何?欲峻药不急于下行,亦欲毒药不伤其肠胃也。
5.梅国强《伤寒论讲义》:本方为大陷胸汤加葶苈子、杏仁、白蜜而成。大黄、芒硝泄热破结以荡实邪,甘遂逐水饮,葶苈、杏仁泻肺利气,白蜜甘缓和中,共奏泻热逐水之效。本方之力虽峻,但改汤为丸,又制小其服,并用白蜜同煎,是变峻泻为缓攻,且加人宣肺利气之品,故利于结胸证而邪结偏上者。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罗某,素有茶癖,每日把壶长饮,习以为常。身体硕胖,面目光亮,每以身健而自豪。冬季感受风寒后,自服青宁丸与救苦丹,病不效而胸中硬痛,呼吸不利,项背拘急,俯仰为难。其脉弦而有力,舌苔白厚而腻。辨为伏饮踞于胸膈,而风寒之邪又化热入里,热与水结于上,乃大陷胸丸证。为疏:大黄9克,芒硝6克,葶苈子9克,杏仁9克,水2碗,蜜半碗,煎成多半碗,后下甘遂末1克。服1剂,大便泻下两次,而胸中顿爽。又服1剂,泻下4次,从此病告愈,而饮茶之嗜亦淡。
2.范中林医案范某,女,22岁。两岁时开始腹胀,其后发展到全身皆肿,肌肉变硬。下阴常流黄水,臭味异常。十多年来,病魔缠身,其父为之四处求医,未见显效。前来就诊:腹胀如鼓,胸胁满闷;皮色苍黄,全身肌肤胀硬,大便常秘结,所下如羊粪,已4日未行;下阴不断渗出臭黄水。舌质深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此为阳明腑证兼水热互结。法宜峻下热结,兼逐积水,以大承气并大陷胸汤加味主之:
生大黄18 g,厚朴、枳实、芒硝各30 g,甘遂1.5 g(冲服),芫花1.5 g(冲服),桑皮60 g。
先服1剂,泻下燥屎10余枚,并臭秽黄水甚多,腹部硬胀消失大半。续服1剂,胸腹肿胀皆消,全身肌肤变软,下阴外渗之黄水亦止。因自觉病势顿减,加以客居成都,经济困难,遂自行停药回家。不久患者邻友来告,已康复如常。
追访10年来身体一直很好,病愈结婚,并生一子。
原按:鼓胀系内科之重症,论治之关键首在辨其虚实。一般而言,鼓胀初起,气实病实,宜峻剂攻逐;若久病脏气日虚,则不宜峻消其胀。本例患者,虽病久而形瘦弱,但邪实而阳旺,故不可按久病多虚之常规论治。本案虽病程颇长,因正值青春,素体阳旺。胸腹胀满,皮色苍黄,大便秘结,舌红苔燥,脉沉实有力,显然属阳属热、属里属实,正所谓“大实有羸状”。再观之大便硬结如羊屎,几日未行,应为阳明腑实,痞满燥实具备无疑。然此证又现全身肌肤肿胀,从心下连及少腹,胀满尤甚,同时下阴流黄水而恶臭,皆为热结水积之象,即燥热结胸之证。由此形成阳明腑实为主,太阳结胸相兼,邪实病深、错综复杂之局面。热结须峻下,积水宜攻逐,病重不可药轻。因此,大承气与大陷胸汇成一方,大剂猛攻之,取其斩关夺隘之力。
版权声明:本文选摘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我们删除。
YIZHENYIY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