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德 | [有人@你] 吃中药不一定忌喝茶!
不知从何时起,常常有病人问我,喝中药期间是否需要忌饮茶;也有非常可爱的病人,复诊时为了表示对我治疗的尊重与配合,专门告诉我服药期间连茶也忌了,一口茶也没有喝。
每当听到这些话,感动之余,我也会很奇怪,茶是常规的传统饮品,普通如一日三餐的饭菜,同时也是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啊!
古代就经常用来治疗感冒、头痛头昏、精神不振、食积、口臭、腹泻、痢疾等病,如:
一、宋代《太平圣惠方》
宋代《太平圣惠方》中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就是用“葱白3茎(去须),豉半两,荆芥1分,薄荷30叶,栀子仁5枚,石膏3两(捣碎),茶末3钱。以水2大盏,煎取1大盏,去滓,下茶末,更煎4~5沸,分2度服。”
二、宋施发《续易简方》
宋施发《续易简方》“姜茶散”,用“生姜(和皮,切片)10片,陈腊茶末2钱。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热服。”治疗“赤白痢。”
三、此方明代的《医学入门》
此方明代的《医学入门》称为“姜茶煎”、《古今医鉴》称“姜茶汤”、清代《医林纂要》称“姜茶饮”,可见历代都在用这个小方子。
四、清代《经验奇方》
清代《经验奇方》一书中治疗“伤风头痛,冒暑发痧,吐泻”的“仙传午时茶”,组方里就用了“陈茶”,且量是最大的,是其他各药剂量的20至30倍。
五、清梅启照辑的《梅氏验方新编》
清梅启照辑的《梅氏验方新编》中的“百疾消散”,就是用:“葱头7根,生姜5大片,陈茶叶3线,砂糖半酒杯,水2碗,共煎,热服,加陈酒随量饮。盖被汗出。惟暑热天气,不宜多用生姜,天气寒冷,生姜加重。”用来治疗“胸膈饱闷,肚腹疼痛,及伤风发热。”等等……为什么要忌茶啊?
后来才发现网上有些文章说:喝茶会“解药”,建议不喝…
我们来看一下茶的药性:
“味苦、甘,性凉。归心、肺、胃、肾经。”有“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的作用(引自《中华本草》)
茶以苦味为主,故对湿、痰、食积等引起的头目不清、头胀痛、胸脘痞闷、口中粘、微肿、小便不利等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这类患者服中药时,可以随意饮茶,同时喝也没有关系。
若目赤、口中热、小便黄兼热兼火者,建议喝绿茶;
若无热或有寒者,建议喝红茶系列。
茶味苦,性偏燥,故对体型偏瘦、入睡难,心烦易怒,咽干、口干少津,舌体瘦小而少苔等的阴虚之人不利,这些体质的人,多数原本就不喜欢茶,平时也不喝茶,所以也就不存在忌不忌的问题。
除以上两类情况外,如体虚者在用补益的中药、气郁的在用理气的中药、瘀血的在用活血的中药等,平时有饮茶习惯的,也不用特意忌茶,只需与喝中药的时间错开1-2小时也就足够了,两者不相遇,也就不存在“化学反应”、“解药性”的问题了。
其实,吃中药的时候是否适合喝茶的问题,不在“化学反应”或者是“解药性”上,而是在个体差异上。最好的办法是关注自己本能的感受,生病以后“身体会告诉你”,想不想喝茶?想喝什么茶?放宽心,按照自己的“感觉”走!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