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德 | 州都之官——膀胱
上期提到小肠与小便有关,这是一种间接的关系,大家可能不好理解,而本期要讲的一个脏器与小便直接有关,即膀胱。
此“膀胱”与西医学中所指基本相同,位于小腹中央,为贮存小便的脏器,有贮留、排泄尿液的功能。
人体摄入的水液,经小肠分清泌浊后,多余的水液下输至膀胱,贮留于膀胱,当达到一定量后才排出体外。排尿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完全受主观意识的控制,即人能够自主地排尿或不排尿,中医称前者为“开”,后者为“合”,总属“膀胱气化”。
膀胱当合不合,会出现尿频、尿急、尿多、遗尿、小便失禁等症状;当开不开,则出现小便不畅(不利)、尿涩痛、点滴而下、尿闭等症状。膀胱功能失常统称为“开合失司”。
膀胱与肾相表里,膀胱的这种气化功能,受肾气、肾阳的控制,尿液得以贮留和排泄,需要肾气的充足。
如刚出生的婴儿,小便都不能自控;老年人多有夜尿频多甚或遗尿等症状,中医认为都与肾有关,婴儿是因肾气未充,老年人是因肾气已衰。
膀胱发炎时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尿黄赤等症状,中医称为“淋证”,这多因湿热之邪下注膀胱所致。治以清热利湿的方法,上期介绍的“车前草”、中成药“三金片”等都是治疗膀胱湿热证的有效药物。
除此以外,中医认为膀胱还与皮肤毫毛有对应关系,如有些阳气不旺的人,当小便结束时会不由自主地汗毛一竖,浑身一激灵的现象。
又如,我曾遇到这样一个病例:
一位50多岁的妇女,因甲状腺肿瘤手术后感冒,自服速效感冒胶囊,结果不但感冒发热未愈,又新增汗出怕风怕冷,面浮肢肿,小便不通,周身软弱无力,由家人搀扶前来就诊。
经仔细诊察,认为与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中所描述的“太阳表虚证”和“膀胱蓄水证”非常相似,遂处方三剂,一剂后发热即退,小便畅行,浮肿消退,出汗减少,体力稍增,三剂后诸症尽消。
中医认为外邪侵犯人体时,腠理毫毛首当其冲,所以大多数感冒初期有恶寒(毛孔收缩),周身肌肉酸痛等症状。如果影响到膀胱的气化功能,则同时会出现小便不利、浮肿的症状。所以,对这类发热、恶寒与浮肿、小便不利同时并见的疾病,中医的治法与具体用药常常与治疗感冒的用药相同或相似。
本文转自《欣德医话》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THE END--
识别二维码 了解更多中医文化知识